刘 琛
(丹东市中心医院120急救分站,辽宁 丹东 118000)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关键。据统计,高血压服药依从率约为53.8%,而服药依从性差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服务性护理干预对急诊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急诊高血压的护理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将本院收治的96例急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48例)和观察组(n=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5~80岁,平均(61.14±3.25)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2±1.12)年。观察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55~80岁,平均(61.20±3.22)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0±1.14)年。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无意识障碍;③患者神志清楚,语言及感觉表达正常;④服用高血压药物3个月以上;⑤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服务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首先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年龄特点、文化程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规律使用降压药的重要性,定期开展高血压知识讲座,主要讲解高血压的治疗手段,高血压的并发症等。②生活行为干预。告知患者控制体质量,并减少钠盐的摄入,同时补充适量的钙、钾,告知患者戒烟限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适量运动。③心理干预。告知患者学会放松心情,避免激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告知患者学会减轻精神压力。同时指导患者将服药行为与患者的日常行为习惯相联系,减少由于担忧忘记服药导致的焦虑,可设置闹钟来提醒患者进行服药。④血压自我检测。告知患者应按时监测血压,做到定侧、定时、定血压计,每日监测血压2~3次,指导患者建立血压记录表,教会患者使用血压计,并每日记录血压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师。⑤家庭支持。患者出院后,通过上门随访、电话随访等方式,告知患者家属定期服药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监督患者定期、定量服药的工作中。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Green推荐的服药依从性判断标准,询问患者下列4个问题:①你是否偶尔不注意服药;②你是否曾经有过忘记服药的经历;③当你感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经自行停药;④当你服药后感觉症状恶化时,是否曾经自行停药。3~4个“是”则代表服药依从性差,1~2个“是”则表示服药依从性良好,4个“否”则表示服药依从性优。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以()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对照组依从性差10例,依从性良好20例,依从性优18例,依从性优良率为79.17%;观察组依从性差4例,依从性良好22例,依从性优22例,依从性优良率为91.67%;经χ2检验,观察组的依从性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高血压的诱发因素有体质量超重、精神过度紧张、摄入钠盐较多、遗传因素等,临床一旦确诊高血压,其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尚无根治的方法。研究显示,患者的舒张压降低5~6 mm Hg或收缩压降低10~20 mm Hg,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可减少20%[1],因此控制血压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大多数患者由于对高血压的认知不足,导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差,影响了降压的效果[2]。
本研究对患者实施服务性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生活行为干预、血压自我监测、家庭支持等干预,通过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生活行为干预,可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的认知,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依从性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急诊高血压患者中施以服务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1] 李嫦珍,刘淑萍,羊香芬,等.高血压病患者居家服药依从性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60-261.
[2] 李丽霞.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770-771.
[3] 韦柳丽,黄金姣,卢雪梅,等.护理干预对门诊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505-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