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姝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34)
白内障是眼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最高。手术是临床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手术后并发感染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多在术前使用抗菌类的滴眼液会进行预防,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具有是广谱抗菌的作用[1]。聚维酮碘是一种不定型络合物,其以表面活性剂为载体。为分析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效果观察,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给予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与左氧氟沙星滴眼联合预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3.8±6.1)岁;手术切口长度(9.42±1.39)mm。对照组患者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3.9±6.3)岁;手术切口长度(9.37±1.46)mm。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手术切口长度等资料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术前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手术前3 d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治疗,每日5次,每次1~2滴。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给予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将其滴入结膜囊,等待3 min后使用无菌的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术前15 min给予对照组患者0.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实验组患者给予0.2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分离病原菌数量。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录入数据至SPSS21.0 for windows整理和分析差异,计数资料以率记录,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记录,以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患者出现畏光流泪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85%;对照组患者畏光流泪2例,异物感1例,眼部刺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5.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细菌阳性率对比:实验组患者检测阳性1例,细菌阳性率3.85%;对照组患者检测阳性7例,细菌阳性率26.9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病原菌数量对比:实验组患者分离出1株病原菌,对照组患者分离出12株病原菌,实验组明显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白内障是眼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是一种发生在晶状体的病变,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式。结膜是一种黏膜组织,其位于眼白和眼睑内面,因此其容易保存细菌[2]。白内障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较高,其严重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左氧氟沙星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其对于控制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功效,但是左氧氟沙星难以控制术后感染率。聚维酮碘稀释液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消毒功效,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真菌和原虫,具有较小的刺激性,杀菌效果速度快,不易过敏和被污染,因此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聚维酮碘稀释液可以降低白内障手术后的感染情况,能够快速缓解眼部不适感和损伤,其毒性较低、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因此不良反应较少[3]。聚维酮碘稀释液对结膜囊冲洗,可以有效控制结膜囊内的细菌。聚维酮碘稀释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联用,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缓解眼部的不适感,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进而提高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8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5.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细菌阳性率3.85%;对照组患者细菌阳性率26.9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分离1株病原菌,对照组患者分离12株病原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合用能够有效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房修岭,姜虎林,吴建霞,等.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28(5):66-69.
[2] 陈洁,梁策,何萍,等.改良式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64-65.
[3] 池其洪,王彦,陈钢锋,等.妥布霉素联合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