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进展

2018-01-20 16:41周三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期
关键词:癔症心理治疗疗法

周三华 杨 云

(1 亳州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安徽 亳州 236800;2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中心医院,安徽 亳州 236800)

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心理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引起的精神障碍[1]。其主要表现为哭笑无常、思维紊乱、行为怪异,常伴有妄想症、功能障碍、短暂幻觉等问题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1-2]。目前普通人群中分离性障碍的患病率约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其首次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约占49%,<20岁发病约占14%,40岁以上初发较少见。分离性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男女比约1∶8(长沙,1989年)[2]。另外相关研究发现,分离性障碍患者自伤、自杀行为及成功率明显高于非分离性障碍患者,2008年Foote等[4]通过比较24例分离性障碍和58例非分离性障碍患者自伤次数、自杀观念、慢性自杀观念、自杀企图史等相关指标,发现分离障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结果显示分离障碍患者自杀胜算比(Odds)高达15倍,约为酒精依赖的3.7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1.7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1.2倍。

综上所述,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分离转换障碍的治疗不容忽视的。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疗法、物理疗法及药物疗法。

1 心理治疗

分离转换性障碍症状的出现多与心理因素相关,我们既要重视感受和评价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同时也要认识到患者本身个性的缺陷[5],可以采取适宜的解释、暗示、疏泄疗法,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树立对本治疗方法的信心,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目前对于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暗示疗法、催眠疗法及行为疗法。同时,也应该做好家属、亲朋好友的工作[6]。

暗示疗法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引导来访者被动地接受医师的指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7],如对于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应采取人体化的治疗方式,采取关心、同情患者,同时也要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引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本身。另外相关研究认为家庭支持对暗示治疗癔症疗效非常显著[8],因此对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取的家庭人员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证实暗示疗法在治疗分离转换障碍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抢救室内昏迷呼之不应者有时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9]。另外暗示疗法应用主要个体化原则,相关研究发现部分癔症患者可通过自我暗示或接受暗示而诱发[21]。

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通过暗示把被催眠者导入精神恍惚、顺从依附的特殊的意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过程。相关研究证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催眠本身并非是治疗,它仅是心理治疗所借助的一种手段或技术而已[10],但对于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作用明显。

行为疗法是通过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操作学习疗法等方法使癔症患者循序渐进地逐步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研究证实癔症患者在对自我症状的探索和自悟的认知心理治疗时,能够不断地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致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10]。另外,为了改善患者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亲属可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让患者暂离当时环境[11],可以有效的改善症状。

2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分离性障碍的药物,主要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2]。马鸿昌等通过使用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2],2008年张国珧等研究发现在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治疗中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合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心理治疗,该研究提示联合疗法更能有效地的治疗癔症患者,且降低复发率[13]。且有报道[14]指出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针对癔症性精神病或痉挛发作时,很难进行正规的精神心理治疗,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更利于对于癔症的控制[1]。

3 物理治疗

电兴奋疗法是感应电在病变部位做短时间大剂量的通电以达到兴奋组织,用强剂量感应电刺激之后,从而发生继发性抑制的过程。电刺激可较强烈地兴奋着大脑皮层,使皮层的兴奋性占绝对优势,从而控制着皮层下部兴奋灶,并通过改变精神动力学的防御机制[15-17],或纠正神经递质失衡及内分泌紊乱[18],而达对癔症治疗目的。张虹[19]等认为电针联合暗示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暗示,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相关研究报道针刺和电兴奋疗法配合应用治疗癔症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16]。MECT在改善癔症患者治疗不合作、兴奋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20-25]。

4 总 结

分离转换障碍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的精神病,针对其的治疗应采用综合疗法。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及物理治疗为辅,且取得患者、家属以及社会的积极合作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9-475.

[2] 江开达.精神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0-167.

[3] 张代江,朱兴义.51例癔症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89.

[4] Foote B,Smolin Y,Neft DI,et al.Dissociative disorders and suicidality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s[J].J Nerv Ment Dis,2008,196(1):29-36.

[5] 谢晓华,金晓琼,叶琳琳,等.环境因素对转换型障碍癔症患者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971-973.

[6] 景丽.健康教育对肝硬化重度腹水患者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52.

[7]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3-127.

[8] 庞月萍.应用家庭干预辅助暗示疗法治疗癔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8):101.

[9] 潘秀云.癔症急诊49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4):154.

[10] 崔光成,邱鸿钟.心理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80.

[11] 陈银娣,汪作为,张少平,等.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4):193-194.

[12] 马鸿昌.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J].心理医生,2016,22(13):55.

[13] 张国珧.综合医院257例急诊癔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113-114.

[14] 周志良,王旭东.心理治疗对癔症性精神病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49-250.

[15] 符少剑.喹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癔症性分离性精神障碍对照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72-1473.

[16] 费立凤.针刺配合电兴奋治疗癔病性失音42例体会[J].临沂医专学报,2001,23(1):38.

[17] 张玉文,蒋宏平.意外电击致癔症性失明恢复1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4):248.

[18] 沈建华.关于电抽搐治疗的探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4):227.

[19] 张虹,曹雷,周磊,等.电针配合语言暗示治疗转换型癔症60例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7(4):745-745.

[20] 张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18):12-13.

[21] 张之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98-99.

[22] 梁文香,侯宗银,王锋.74例癔症病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6(5):280-281.

[23] 陈德沂,夏友春,严善明,等.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89-90.

[24]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4-58.[25] 徐勇峰,汪海洲,王国耀.中医药治疗急诊癔症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2):56.

猜你喜欢
癔症心理治疗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心理治疗的常见误区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诗癔症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疯病”不是“鬼神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