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伟
(吉林省公主岭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吉林 公主岭 136100)
本研究为确定高频彩超在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临床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对55例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者实施高频彩超检查,现报道本组诊断结果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婴幼儿共55例,均在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就诊,其双下肢不等长,且皮纹不对称,活动度比较差或者不对称,跛行或“鸭行步态”,经X线片检查等明确诊断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排除合并临床资料不全者,本组患儿家长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为19 d~11个月,平均年龄为(6.72±1.15)个月。对本组不同年龄段患儿各自情况予以随诊,其随访时间是3~12个月。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
1.2 诊断方法:对本组患儿均采用高频彩超检查,即应用西门子S2000超声诊断仪,其探头频率是5~12 MHz,并以随身自带的发育性髋脱位诊断软件予以参数测量。应用Graf法对本组患儿进行髋外侧冠状位超声检测,确定其各个测量值的参数测量,其具体测量方式如下:患儿侧卧于检查床上,保证其髋关节、膝关节屈曲30°,其探头置放于股骨头大转子的外侧,进行股骨头、髋臼切面及冠状面扫查,其切面需经髋臼中心,在患者髋关节冠状切面上作三条线:①基线,关节囊在髂骨起点、骨性髋臼外侧缘之间直线,软骨髋臼盖、骨性髋臼盖的直线;②软骨髋臼盖线,即骨性髋臼外侧缘、人体纤维软骨盂缘之前连线,该连线和髋臼盖线之间交汇后所形成的角即α角,该连线与软骨髋臼盖线交汇所形成的角即β角。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其髋臼、股骨头的形态结构,其各个参数测量值均为两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根据本组患儿月龄进行分组,每四个月为1组,分为甲组(0~4个月,不包含3个月,共18例)、乙组(4~8个月,不包含8个月,共20例)、丙组(8~12个月,共17例),统计三组患儿各个参数测量值。
1.3 观察指标:统计三组患儿中发育不良型髋关节、半脱位型髋关节、全脱位型髋关节者的参数测量值。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数据均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对比则实行F检验;P<0.05,证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1 本组发育不良型髋关节不同年龄组参数测量值:本组18例发育不良型髋关节患儿中,甲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54.38±4.86)°、β角平均值是(55.29±6.37)°;乙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53.15±4.19)°、β角平均值是(52.03±8.23)°;丙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55.07±3.36)°、β角平均值是(49.97±7.43)°;三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比较统计学差异(F=1.68,P=0.15),β角平均值比较统计学差异(F=1.83,P=0.11)。
2.2 本组半脱位型髋关节不同年龄组参数测量值:本组20例半脱位型髋关节患儿中,甲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40.98±2.03)°、β角平均值是(70.35±7.32)°;乙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40.45±2.56)°、β角平均值是(70.61±10.26)°;丙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40.91±1.08)°、β角平均值是(71.48±8.48)°;三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比较统计学差异(F=0.53,P=0.71),β角平均值比较统计学差异(F=0.19,P=0.94)。
2.3 本组全脱位型髋关节不同年龄组参数测量值:本组17例全脱位型髋关节患儿中,甲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39.21±2.72)°,乙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38.97±2.26)°,丙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是(39.05±2.13)°;三组患儿的α角平均值比较统计学差异(F=0.36,P=0.85)。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作为小儿骨外科常见病之一,属于儿科最常见骨骼肌肉系统病症,经临床检查可见其髋臼、股骨头之间对位关系明显异常,股骨头部分存在明显髋臼脱出现象,少许股骨头髋臼甚至全部脱出,并能累及股骨头、髋臼、髋关节附近韧带组织、肌肉以及关节囊等骨骼系统[1]。本病作为一种髋关节畸形性病变,发病率较高,可严重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生活质量。据报道[2],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包括三种类型,可依据Graf标准划分如下:①发育不良型髋关节:α角是43°~60°,β角是55°~77°,骨性髋臼盖有明显发育不良现象,软骨性髋臼盖增宽;②半脱位型髋关节:α角不足43°,β角超过77°,股骨头明显脱位,软骨性髋臼盖因承受巨大压力而变形,内部回声增强;③全脱位髋关节:股骨头髋臼存在明显脱出现象,并集中在软组织内,α角不足43°,β角则无法测量。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胚胎阶段髋臼发育缺陷、遗传因素、分娩阶段机械损伤、襁褓应用方法不准确等,导致患儿髋关节在生长发育期间出现明显不稳定现象[3]。本病在各个年龄段的表现不同,其可伴随患儿年龄增长而恶化,因而其治疗方法、终点也存在差异。因此,需予以早期诊断,降低治疗难度,并避免本病反复发作,从而改善患儿预后。既往临床上检查本病时,多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实施相应X线片检查、物理检查等[4]。近几年来,伴随医学技术进步,影像学检查方式不断更新,而超声检查在本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并有着物理检查、X线片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大量临床研究[5~6]证明,高频超声检查所获得的参数,能够全面描述患儿髋臼实际发育情况,便于医师深入分析股骨头、髋臼之间具体位置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年龄组患儿的发育不良型髋关节、半脱位型髋关节以及全脱位髋关节的参数测量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见先天性脱位髋关节缺乏股骨头有效刺激,其髋臼形态难以发生相应逆转现象。临床医师在应用高频超声判断患儿髋关节脱位情况时,应全面分析参数测量值,并结合声像图探查其病变情况,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充分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