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新红
(大连港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5)
胆管结石是临床中十分多见的一种临床胆石症,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病痛折磨,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中针对胆管结石主要使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该症会导致患者的各项器官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加之术后患者身体存在一定的术后创伤,往往会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情况[1]。相关研究显示,在胆管结石术后给予患者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伤口疼痛情况,本次研究就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就诊并进行微创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共计9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优质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7.55±3.12)岁;优质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8.68±2.11)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常规组的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常规的护理,包括术前检测、出血护理以及饮食指导等,如果患者疼痛较明显可给予患者止痛药。
1.2.2 优质组:优质组患者入院后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1.2.2.1 术前护理: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目前的疾病状况以及手术的相关内容和流程等,让患者对自身术后情况有所了解,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给予存在紧张、忧虑等负面情绪的患者一定的心理疏导,保证患者在术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严格的术前监督和护理,调整患者的日常饮食等内容,督促患者进行戒烟戒酒活动,调整患者的状态,以便进行手术;③提前对患者进行床上排泄、翻身以及深呼吸等指导,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2.2.2 术后护理:①胆管结石患者手术结束后,会为患者安置引流管,保证患者的恢复。术后患者的日常饮食会受到严格的控制,为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会对其进行氨基酸静脉输注等临床营养支持,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时,要对输注的速度和药量进行监督控制,避免出现停滞或者阻塞等情况;另一方面在日常护理中,相关人员要对患者的引流管中腹腔引流液的性质、量以及颜色等基本情况进行监督记录,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通知医师并进行处理,同时,护理人员要定时对引流管进行清洗,以免出现堵塞等情况;②根据相关统计消失,胆管结石患者在术后很大概率会出现疼痛反应,且疼痛多半较为剧烈,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适合的镇痛药物,并且告知患者药物的成瘾率未超过0.1%;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坚持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对两组患者手术后48 h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将相关数据进行比较。NRS评价:将患者的疼痛情况分为0~10级,如果患者的疼痛等级≤3级则视为患者出现轻度及以下的疼痛,如果患者的疼痛等级>3级则认为患者出现了中度及以上的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48 h,优质组45例患者中,出现轻度及以上疼痛患者38例,占比84.44%,出现中度及以上疼痛患者7例,占比15.56%,常规组45例患者中,出现轻度及以上疼痛患者25例,占比55.56%,出现中度及以上疼痛患者20例,占比44.44%,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χ2=19.858,P=0.000,优质组出现中度及以上疼痛患者的数量较之常规组要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胆管结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结石症状,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微创技术的不断进行,临床中逐渐开始使用微创手术对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具有损伤小以及出血少的特点,在临床中具有不错的效果[2]。根据相关临床统计显示,由于患者对微创手术缺乏相应的认知和了解,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进而在术后出现了较为剧烈的疼痛反应,给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优质护理是临床中较为完善的一种护理方式,其将保证患者的临床体验和疗效作为了护理工作的目的和观念,强调在护理过程中将患者的需要和感受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基于优质的护理理念、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治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优质组患者在实行优质护理后,其疼痛情况较之常规组患者要更好,显示实行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胆管结石患者微创术后的疼痛情况。综上所述,在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临床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体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