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音乐学科素养的确立,围绕歌唱素养的形成,重建学科教育范式是当前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本文从歌唱目标的再定位,到如何重构歌唱教学流程的范式,再到歌唱教学方式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 音乐 歌唱素养 歌唱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131-0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而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音乐学科后必须形成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两者在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
如何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则是关键。音乐歌唱素养应包含歌唱能力,歌唱能力是歌唱素养的组成部分和形成基础,同时歌唱素养的内涵又比歌唱能力更为广泛,特别是在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提升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歌唱教学流程的新范式
“节奏、音准、识谱、歌唱技能”是凭借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歌唱素养的基本途径,我们结合这四个方面,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歌唱教学的新范式。
(一)节奏训练
教师可以从感知恒拍、了解节拍与节奏、分离节奏、模仿节奏、识别与记忆节奏、节奏伴随歌唱、即兴创作节奏、多声部形式这几个方面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并学习和掌握节奏要素,提高学生视唱读谱能力,发展其音乐感,是培养歌唱素养的基础。
(二)音准训练
音准是儿童音乐入门最难的一个音乐要素,教师可以通过鼓肚子训练法、长音练习法、闻花香的方式、吹纸片的方式、模仿生活情景的练声曲等解决因呼吸方法不准确导致的音不准,还可以通过比较聆听、柯尔文手势、游戏的方式、音程练习等解决因缺乏正确音高概念而影响音准的问题。
(三)识谱训练
“听辨”对促进识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识谱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借助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听辨到音色、旋律、情绪的听辨,再到较为复杂的音乐线条的听辨、附点音符、切分节奏、节拍的听辨等,培养学生的旋律感受和表现力。
(四)歌唱技能训练
有了良好的节奏、音准、听觉、识谱等基本音乐能力,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比如: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支持、准确的咬字吐字、圆润统一的音色等,并将技巧融于歌唱中有机学习。
二、歌唱教学方式的新构建
(一)指向个性体验
传统的歌唱教学是教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简单移植,学生只是机械地参与实践,缺少对音乐的感受和批判,缺乏对音乐的理解与生成。只有借助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形成情感共鸣。
1.借助体验理解歌曲
以苏少版《音乐》六下《苏木地伟》为例,“苏木地伟”“确波果拉苏”等富有彝族特色的歌词,学生仅凭文字无法形成体验。笔者先在黑板上把“彝”字拆开,再根据甲骨文画出“彝”的各个组成部分,由此引出彝族的文化,特别是酒文化,让学生了解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在演唱过程中,笔者将课堂模拟成一个节日的欢庆场景,大家边唱边表演,学生更能准确抓住敬酒歌的特点:音域较宽,音调悠扬开朗,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一类。学生在讨论、尝试不同的演唱形式后欣赏另外几首彝族《敬酒歌》,既拓展了音乐视野,又提升了歌唱素养。
2.借助体验认同情感
深切的体验能使人的身心处于专注、投入的状态,并且会把这种积极的主观状态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在苏少版《音乐》二下《长大要当宇航员》中,笔者在教唱开始就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领:给大家介紹了图片中的小男孩的理想,他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宇航员,探索宇宙造福人类。播放了关于我国航天成就的照片以及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人登上太空的精彩瞬间,孩子们佩服不已。孩子们通过图片了解了奉献在各种岗位上的劳动者,体验了不同职业的作用并产生了价值认同,在歌曲学唱时就融入了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能体会作者的用意,进而将这些内心感觉和经验转化为外在的音乐形式,并把音乐感觉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二)指向问题解决
学生歌唱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平时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学生——音准偏离、歌唱位置偏下、歌唱状态松弛、声音缺乏美感和表现力等;教师——不关注音准、歌唱位置、关于歌曲的表达分析做得不够细致、缺乏歌唱技能的途径和指导等。[2]我们对歌唱教学难题的拷问目光聚焦到了这里:如何区别轻声和虚声?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意识?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意境?……无数个问题道出了教师心中的困惑,这些困惑都是伴随着缜密的思索从教学现场而来。
笔者在苏少版《音乐》四上《西风的话》歌曲处理时,由浅入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西风姑娘短短四句话给我们带来了暖暖的回忆,更有软软的惊喜、深深的陶醉,你能品出来吗?歌曲的第一句旋律由低到高徐徐而上,仿佛回忆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很快在新棉袍暖暖的包裹下轻轻掠过了,怎样才能唱出“轻轻掠过”呢?歌谱中有一个记号给我们提示了,你找到了吗?“变胖变高”与“荷花变莲蓬”都令人惊喜,仔细品味才能发现,快乐出现在第二句,你能唱出其中的奥妙吗?它能用哪个记号来表示?惊喜在第三句的开头出现,你能唱成激动和狂喜吗?第四句的旋律线和前三句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特点?除了唱准唱好旋律节奏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这份陶醉久久不散呢?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整合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指向深度建构
传统歌唱教学以学会歌曲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往往过于理性和枯燥,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由于缺乏了解词曲作者的构思过程和学生自身的二度创作,学生没法真正经历歌曲结构分析的智力活动,因而也无法形成歌唱的基本素养。
仍以《西风的话》为例,歌曲第一层次:情景发声,分小组单音模唱与叠加;歌唱第二层次:联觉初听,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情绪及歌词表达的情感,自然而然揭示课题;歌唱第三层次:理性随唱,引导学生谈谈歌曲的速度、节拍、节奏的特点,同时自然地开展旋律随唱、旋律排序的活动;歌唱第四层次:联觉学唱,带着问题,动嘴不出声默唱歌词,用联觉,唱会的同时就唱好歌曲,声音控制围绕“陶醉”展开,唱好结尾渐慢的处理;歌唱第五层次:唤醒式小结,西风可以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可以是对青春不再的遗憾,更可以是一种爱的表达,爱的诗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歌曲,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歌唱第六层次:课外拓展,小组讨论这首歌可以在哪些场合,采用哪些表演形式来演绎和表达,选择一种形式尝试表演。
(四)指向思维培养
音乐的学习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紧密相连,在以上论述中,已提及到深度建构、问题解决等思维品质,这里强调的是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1.培养学科思维
音乐学科思维是体现音乐性质和特点的思维活动,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全方位学习的路径,比如采用微课、电子白板、微课程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歌唱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尊重,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
2.培养批判性思维
所谓歌唱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注重学生独立、个性、新颖的音樂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往的歌唱教学,我们只是让学生知道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但并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做出相应的艺术表达。只有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建构平等的对话和交往关系,才会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挖掘歌曲的情绪、情感,从而选择相应的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来表现歌曲。
除了以上四点“指向”外,歌唱教学还应指向音乐学习整体,不仅要让学科不再局限于学科,还要实现学科与学科、生活、大教育的贯通,从而达到整体认知、整体建构和整体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黄伟平.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新策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