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管演奏家胡天泉表演艺术研究

2018-01-19 11:58李壮成莉
艺术评鉴 2018年22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时代背景

李壮 成莉

摘要:胡天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笙演奏家,是中国笙管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我国现代笙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胡天泉的表演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胡天泉不同时期的经历、音乐创作与演奏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探讨时代背景对表演艺术发展的影响,为当代民族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胡天泉 笙 时代背景 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04-02

一、源自民间的音乐底蕴(1934-1953)

1934年,胡天泉出生于山西忻县,他的家庭是当地的乐户世家。胡天泉自幼便跟随父亲胡宝伦与民间艺人胡疤稳学习乐器演奏,并进入民间音乐团体演出工作。山西民间音乐文化与乐户文化是胡天泉表演艺术形成的根基,少年时的学艺经历对胡天泉后来的音乐演奏与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八大套》是在晋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鼓吹乐套曲,产生于清代光绪年间,得名于八套乐器合奏而来,每套乐曲由二至十几种不同曲牌组合而成,一套乐曲时长约为十几分钟至半个小时,是集多种风格于一体的套曲合集,可应用于不同场合演奏。忻县是《八大套》流行的区域之一,胡天泉少年时便跟随民间音乐团体演奏《八大套》中各式各样的曲目,套曲中的各个曲牌音调与风格,成为了他日后音乐创作的素材源泉。

胡天泉少年时便跟随父亲学习各种民间乐器,后拜師民间艺人胡疤稳习笙。身为学徒的胡天泉,跟着师父随班办事,以在乐班工作来补偿学费是民间艺人传承学习的传统,是他们成长、学习的代价之一。待演奏技术到达一定程度后,学徒便可按自己在乐班演出位置与乐器的重要性来依行当赚得酬劳。随乐班走场演出是胡天泉一家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这促使胡天泉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刻苦努力,笙演奏的基本功也越来越扎实。民间乐班中,一人兼会数种乐器是从古至今乐户文化的共通现象之一,胡天泉精通各种民间打击乐器或吹奏乐器,得益于乐户文化的影响,为日后胡天泉借鉴其他管乐器演奏技巧改良笙演奏技巧埋下伏笔。

二、新时期新笙乐艺术的开拓(1953-1978)

(一)笙乐独奏曲与新题材笙曲的创作

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事业方针,极大的鼓舞了音乐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胡天泉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了新笙乐的创作道路。同年,他与作曲家董洪德先生共同创作以山西牌子曲《大调棒槌》为基调的新笙曲《凤凰展翅》。《大调棒槌》是山西鼓吹乐《八大套》中《青天套》的片段,曲调简单但极具民族风格,辅以现代音乐理论中三和弦的和声运用,并且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凤凰展翅》的问世,是新时期新笙乐的开端,丰富民间音乐为胡天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是胡天泉音乐创作的根基。纵观胡天泉的创作生涯,离不开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创作曲目多以民间曲牌或民歌为素材,有以山西曲调风格的《打宫门》《走西口》《秦岭素描》等;有以山东小调为素材的《沂蒙民歌》;更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风格的作品《边寨之夜》《海岛晨曲》等。

此外,胡天泉的音乐创作还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如《草原骑兵》《红旗招展》《石油赞歌》等具有时代性的曲目。在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因历史的特殊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也遭遇了“文革”浩劫,这一时节的胡天泉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政治意义的笙曲,如《沂蒙新歌》《我爱祖国西沙》《喜听原油滚滚流》等。即使是为政治服务,胡天泉也不忘对笙乐的发展,特殊时期中胡天泉的创作出现了多声部音乐作品及复调音乐作品,对于笙乐乃至民乐的创作都是极大的改变。

(二)演奏技巧的创新与发展

在创作《凤凰展翅》的过程中,为了表现鸟中之王抖动羽毛,展翅飞翔的形象,开发出笙的口内技巧——呼舌。呼舌是笙乐器独有的演奏技巧,吹奏音色似弓弦乐器抖弓技巧所发出的音色,演奏时可根据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绪进行控制,可强可弱,可快可慢,表现力极为丰富。《凤凰展翅》的第一乐段,胡天泉使用了快速而强烈的吐音,胡天泉对吐音的创新在于他将西洋管乐器的三连音技巧运用至笙乐演奏中,洋为中用,解决了吐音演奏缺乏的颗粒性的问题。胡天泉的吐音清晰饱满,颗粒性强,在《凤凰展翅》中所运用的吐音结合山西曲牌表现了胡天泉的乡土情结,突出了山西的地域色彩。呼打技巧源自于传统技巧“锯气”,分为大呼打与小呼打,胡天泉所创呼打技巧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强弱的转换、连断的变化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1959年,胡天泉将自己所创呼打技巧首次运用于《海岛晨曲》的创作中,表现出战士们迎着朝阳,进行劳作与训练的欢快场面。

三、成熟而独特的表演艺术(1978-至今)

(一)笙乐创作成熟与演奏形式的丰富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国外音乐文化进入中国,国内乐团与国际乐团的交流变得频繁,笙乐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新时期民众欣赏需求,成为了创新发展的一大难题。于此,胡天泉开始创作大型的笙乐演奏曲目,这些曲目保留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但在曲式结构、题材体裁、演奏形式上与以往大有不同,更加具有多样性,其特点如下:

其一,趋于成熟的笙乐创作。《阿细欢歌》的问世是胡天泉笙乐创作成熟的标志,此曲汲取了西南阿细族人“跳月歌”的曲调,运用现代和声与创作理论丰富其音乐性与欣赏性。这种创作手法充分的体现出胡天泉成熟而独特的音乐创作,成熟之处在于他恰到好处的将来自西方的现代音乐理论丰富的运用于乐曲的创作之中,独特之处在于在大量使用现代音乐理论的同时,乐曲的风格又不失民族特色。

其二,丰富的笙乐演奏形式。胡天泉认为笙乐的演奏形式不止拘泥于伴奏与独奏,他继续加深探索,形成了笙重奏、协奏等多种笙乐新的演奏形式,协奏曲《井冈颂》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佳作,并且胡天泉自1970年起至2002年,经历了三十年的探索,将钢琴协奏曲《黄河》,改编为笙协奏曲,这一壮举不仅实现了笙乐演奏形式的丰富,也实现了胡天泉用民族的乐器演奏民族经典之作的宏愿。

(二)演奏技巧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早在1958年,胡天泉将开创的三吐吐音技巧运用于《草原骑兵》一曲之中,1978年,胡天泉继续对吐音技巧进行改良,创新出软双吐技巧,运用于《石油赞歌》的演奏之中,软双吐与硬双吐不同,多用于表现轻快飘逸的场景。大花舌技巧最早用于1981年《阿细欢歌》一曲中,花舌在民间俗称“打嘟噜”,胡天泉的花舌与传统的花舌技巧不同,可以形成音符的快速断奏,使笙发出似弹拨乐器的轮指碎拨等碎音效果,特点是音符清晰、频率较慢,也被称作慢花舌。除此之外,胡天泉还创新发展出如超音、拂音、顿嘟音等三十多種具有笙乐器特色的演奏技巧,这些演奏技巧源自于乐曲的创作,应用于乐曲的演奏,为笙乐的创作与演奏丰富了思维,拓宽了道路。

四、结语

胡天泉是中国笙乐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中国当代笙乐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贡献。胡天泉的一生与笙、与民族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笙乐表演艺术的独特性与时代性,对于当代笙乐表演艺术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其一,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其二,注重音乐素材的积累;其三,开拓眼界,敢于创新。

综上所述,胡天泉的笙乐表演艺术发展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其中包含着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由点及面,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音乐工作者应善于思考,注重积累,以传统音乐为根,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民族音乐新的生命力。胡天泉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笙乐艺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默默的为中国现代笙乐艺术发展披荆斩棘,贡献力量,胡天泉的名字应与笙乐器一起载入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史册,值得中国音乐历史的肯定与认可。

参考文献:

[1]张跃进.“笙界泰斗”胡天泉音乐文化特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马盛楠.中国笙乐的现代开拓者——胡天泉的笙乐艺术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岳华恩.《阿细欢歌》简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4,(01).

[4]项阳.山西“乐户”考述[J].音乐研究,1996,(01).

[5]孔繁洲.《山西八大套》考略[J].山西大学学报,1989,(02).

[6]项阳.乐户与鼓吹乐[J].文艺研究,2001,(05).

[7]王培伋.浅论胡天泉先生对笙的研究及其作品《草原骑兵》的演奏[J].中国音乐,2002,(03).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时代背景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生态时代背景下我国绿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第30届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汪星人的《戏精的诞生》,敬请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