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 王彬彬 周延霞 杨秋艳 屈红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阅读呈现“娱乐化”“碎片化”“浮躁化”的特征,因此中外经典阅读的重申在当今“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的高职校园阅读环境中愈发难能可贵。传承经典阅读的历久弥新,发扬网络阅读的时尚便捷,并将两者互相融合,以促进高职学生阅读状况的改善。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学生;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21-013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5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2018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报告。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带来综合阅读率攀升,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网络在线、电子阅凑器、Pad等)的接触率为73.0%,具体来看,手机阅读接触率高达71.0%,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接触率依次为59.7%、14.3%、12.8%。从群体分布来看,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行为的主要人群。高职大学生群体年龄介于19 -23岁之间,是数字化时代的弄潮儿,“看手机、刷微博、刷微信”成为微时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和主要阅读来源。
一、微时代高职学生阅读数据特征
通过对衡职院学生样本(200人)展开的问卷调查“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大学生阅读状况调研”分析得知:手机在调查群体日常阅读中比重高达178人(89%),可见,“读屏时代”已经来临。然而高职学生自身阅读知识储备不足,对于如何在海量的电子资源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往往难以抉择,对阅读进程如何控制、如何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更是无所适从。这一特征在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数字化阅读主要有哪些缺点”中体现的特别明显,认为选择性太大,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兴趣爱好者占149人(74.5%),由此可见,学生对应该阅读哪类书籍个人意识模糊,究其原因在于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和人们注意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矛盾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浏览式阅读使阅读的有效性无从保证,持续和深度都大打折扣。
就学生阅读目的及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而言,高职学生阅读目的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①学习知识,开阔视野;②娱乐休闲,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在哪些因素会较大的影响阅读时长方面,学生的回答与上述问题回答相一致:①个人兴趣爱好;②当前专业学习的需求。由此可见,学生阅读较大部分仍然是根据自己的学业需求,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阅读带有一定的自觉性,但是个人却想依照兴趣享有较大的随机性和选择权。在传统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对比选择上,对专业类知识和文艺类作品学生倾向于传统阅读,新闻热点和娱乐内容学生更热衷于用数字化阅读获知。可见,学生通过数字化阅读获取的以信息、热点、娱乐报道为主,利用零散时间进行浏览式、跳跃式阅读较为浅显的内容;而对于专业类知识获取方面,仍通过纸质传统式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相辅相成的方式。
下面,我们看一下阅渎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数字化阅读中,看到有太多文字会有一种懈怠感;与纯文字相比,更喜欢插画比例分别为127(63.5%)和160(80%),再次验证了高职学生阅读根基薄弱,随意性大,抵触深入阅读的心理。调查中还发现,在看到好的作品有推荐、分享、收藏方面,学生有较好的习惯,并且学生群体阅读带有共享性和传播性特征,对手机微信好友推送的深度好文,在学生群体中受众面较广,但是一旦微信推送的内容繁杂,学生会首先选择收藏功能,后续阅读率低。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微阅读呈现数量多但不精、速度快但不专、读书浅而不思、追求品质不高等浅阅读、快餐化、娱乐化特征。而如果长期“浅阅读”,很容易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弱化,缺乏思想深度,失去静心的力量,正如作家王蒙所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二、中外经典阅读对高职学生的意义
高职学生在人文知识、素养和文化积累方面较为欠缺,整体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够,阅读审美情趣偏低,原生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对高职学生在阅读方面给予的关注和指导力度不够,造成多数学生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书写作方面能力偏弱,体现在学生学习和阅读中外名著的积极性不高,对阅读浅尝辄止,更疏于总结提炼。阅读经典是提升高职学生阅读层次,缓解高职学生阅读出现的功利化、通俗浅显化、娱乐化现状的有效方式,因为中外经典是那些优秀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献和作品的统称,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和最优秀思想的记录,经过了历史的选择经久不衰,具有权威性或者典范性。阅读中外经典作品不仅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培养精神追求,而且能提高阅读专注力,扩展思维方式,提升审美情趣,丰富内心“精神食粮”。
三、经典阅读的推广路径
微时代如何在高职院校构建行而有效的“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模式,如何提高高职大学生阅读宽度和深度,如何抵御阅读中数字媒体的其他信息干扰,如何克服跳跃式和浏览式阅读形成沉浸式阅读,如何調整学生阅读的娱乐化的心态,如何改变学生阅渎实用主义等短视行为以拯救经典阅读遭遇的边缘化危机。
(一)净化学校文化环境
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T程,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阅读量的匮乏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书香校园建设势必会推动学生心底对读书的渴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文环境的建设上,要净化学校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逐渐白觉抵触娱乐至上、浮躁成风的粗俗阅读特征,以传承文化、阅读经典为荣。高职院校需要把传承阅读文化血脉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长期坚守,引导学生的审美风尚,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建设网络阅读平台,做好推荐引导工作
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要求,尽到引导责任,提升服务意识,使服务精致化。在具体引导工作方面:开辟图书馆公众号,在校内网络平台上尝试分栏分类推荐,开辟经典阅读专栏,从功能性需求定位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专业、阅读倾向、阅读能力和心理状态推荐书目。定期发布阅读榜单,分阶推荐经典书目,并对阅读书目提供适时的导读,提供便利的数字下载服务,提升阅读体验感。在此基础上,利用自选菜单使自身内容更加系统化,建立调查、宣传、导读、传递信息、回访“一条龙”服务模式,适当借助白身优势,找准白身定位,尝试推送优质精品长文,以培养长期忠实的“粉丝”读者群。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经典中融入创新元素,比如,发挥学生广播站、白媒体作用,通过为这些经典阅读录音配音,再次排版等,增加时代背景感和美感,拓展受众面。
(三)线上线下结合,活动竞赛并行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眼球,设置阅读排行榜,点燃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活动竞赛并行的方式,开展大量的校园阅读文化活动。例如:开展线上阅读有奖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线下开办学生读书社团、文典沙龙、经典专题展览、图书互赠等活动;开展图书馆公众号线上微书评和线下读书交流分享会;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由教师带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推动院校学生经典阅读高潮,达成共鸣效应。以师生互动、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力,但是不易营造过于喧嚣的背景,而是可以采取如电视节目《朗读者》的形式,邀请“嘉宾文人”带领阅读,以国画中层层渲染熏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验经典的魅力,达成重拾经典的结果。
(四)微时代学生阅读注意力的凝聚
在微时代带给学生阅读便利的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在网络环境下却很难集中,阅读效果差强人意,学生也越来越追忆沉浸式阅读的可贵性。在信息飞速的时代背景下,阅读越来越演变为集图像、声音系统、动作影像于一体的“观看式”阅读,学生更应该做到的是不被海量信息所迷惑,无论阅读的载体是什么工具,沉心静气地从经典阅读中感悟书香之美。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应用平台上很多新的技术工具来记录阅读过程,加深理解,克服惰性,抵御干扰。
古人曾说,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在阅读的“微时代”,我们享有新媒体、新技术所带来的阅读便捷的同时,阅读习惯的改变也带来些许困惑,唯有传承经典阅读之历久弥新,发扬新式阅读之时尚活力,引导大学生爱上读书才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张兰琴.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4-19(10).
[2]潘凤.微时代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41-43.
[3]孙雪梅.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与背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8(2):122 - 123.
[4]邱建玲.大学阅读推广的实践路径:注意力视角[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1):83 - 87.
[5]郭英剑.经典阅读: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J].博览群书,2010(7):110 - 115.
[6]戴莹,杜叶龙,周玉艳.基于图书榜单的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3):111 -115.
[7]呂玉,李亚.大学生经典阅读实践初探——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