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清 龙泽明 庄宇 薛迪
[摘要]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创新创业教育难落到实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亟待提升的现状,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教育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業;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21-000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01 [本刊网址]http://www.hbxh.net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重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途径与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多以商管院校和研究型工科大学为主,但因商管院校、研究型工科大学与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资源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所以,此类高校探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虽对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有借鉴作用,但很难被复制。因此,探究有效培养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下,许多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以成果导向、CDIO教育理念为指引,以促进人才就业为目标,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就业,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受到了制约。
21世纪正迈向创新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才战略,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教育。为此,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能力培养的情况下,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能动性与创业精神。要树立“创新是灵魂、素质是核心、专业是基础、教师是主导、实践是本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全新理念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重构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学分
为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中,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兼顾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开设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创造学、就业指导等课程,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②在课程体系中开设跨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商管类课程,引进优质创新创业慕课课程,增强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③在实践环节中,开设SIYB、KAB等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课程;④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取得成效,经审后,给予一定创新教育学分,大学生创业培训考核通过者或参加创业大赛,给予一定创业教育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可冲抵综合素质类选修课学分;⑤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一二课堂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从打破实践教学时间与空间限制、学科知识壁垒为出发点,合理规划与建设开放实验室。以第一课堂实验、实训、实践内容为支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科技竞赛、“挑战杯”“院级一校级一省级一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为导向;以实验室、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创新中心、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依托;以科研反哺教学、校企联合、多学科融合的模式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环境资源,设计开发多层次、多模块的创新实验实训、创业实践内容,内容选择方面,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过程,关注三个维度,即学生参与度、专业兴趣提升度与专业技能熟练度。大力推进开放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革新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开展双创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具体做法为:①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PBL、CDIO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学由学校延伸到企业;③邀请企业人士作为导师,带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④改革考核考试内容和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设置灵活多样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⑤创新类课程考核以创意形成、产品仿真、实物展示为主,注重对学生发明创造、实习实训、实践过程、动手能力的考察,创业类课程考核以虚拟创业过程为主,注重对学生创业知识应用的考察;⑥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模式,毕业设计选题可增设社会调研、技术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内容。
(四)专兼结合,强化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教师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义具有较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由于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时间较短,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缺乏创业体验、经验,以至于在教学中难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影响了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创业师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大学应鼓励教师去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以加强师资的专业性,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有效进行;②聘请创业者、企业家、技术专家、企业高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可以通过前沿技术讲座、专题教学、咨询顾问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创新创业交流,向学生传递真实、生动的创业经验,提供最新的创业信息;③鼓励教师参加创业活动,积累经验。
三、多维联动,建设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一)制度保障,规划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观,须注重激发教师热情和学生兴趣。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委员会的指导与协调下,构建部门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平台资源、队伍建设及课程学分认定等制度文件。
(二)条件支撑,强化平台建设
高校的优势在于学科专业支撑强、创新智力资源丰富,企业的长处在于市场意识敏锐,成果转化与市场开拓能力强,通过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创新创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形式,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对接产业发展前沿,协同开展产业与企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进行技术创新与开发,进行科技创新的产业孵化,建立快速无缝的成果转化通道与机制,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形成发展共赢的协同创新平台。
(三)培育校园文化,引领价值取向
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生认知、理解和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丰富而有特色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营造积极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把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作为“追求科学创造,勇于思想创新,乐于知识创新”的价值追求和兴趣导向,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就业观、创业观。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要科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国内地方院校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创业的“创”,应从创意、创造、创新、创客、创投、创业“六位一体”去理解。创业的“业”不应仅理解为创办“企业”,以创造性的精神和能力成就事业都可看作创业。创办企业固然是创业,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领域、在就业岗位上从事创造性工作,都可说是创业。如此理解创新创业,才更为科学全面。
(二)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心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冲动和潜力,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在“在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应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过程离不开课堂教学、专业教育和必要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因此,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除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外,应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每门专业课程、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
(三)本科教育阶段应以“创新教育”为主
创新是创业的基石,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新”是指在原有的物质、精神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更新,对原有事物的功能、价值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提升;“创业”是指将创新或创造出来的新事物转化成为具有最大社会价值的一个过程,“创业”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在当前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并不完善情况下,工科院校本科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创新教育”为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学生心里埋下创业的种子,为学生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技术创新是未来经济发展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动一系列促进大学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大学内部创新创业活动,进而带动国内创新创业风气。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作为技术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防止割裂創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使创新创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2]商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3]余潇潇,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5):111 -115.
[4]朱柏青.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63 - 165.
[5]费志勇,冀宏.构建校本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84-388.
[6]冯晓.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5(5):1-7.
[7]吕剑梅.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4(19):31-34.
[8]赵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72 -179.
[9]洪大用.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J].成才之路,2015( 36):1.
[10]贺腾飞,康苗苗.“创新与创业”概念与关系之辩[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