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政治课活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质量的有效措施,对促进教学相长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灵活性;多样化;盟主和谐;轻松活泼;双边性
一、 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定位师生角色,教学要“求活”
(一) 灵活性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拘泥于教师的填鸭式灌输,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学效果局限性很大。而教学环节的更新则主要是采取听、看、读、议、评或写心得、谈体会等形式。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目的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掌握知识。以上教学环节的设置本身并不排斥教学活动中的讲练结合,反而要求做到精讲多练。这种不断变化、优化组合并能灵活运用的教学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手包办”、学生“生吞活剥”的弊端,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解析概念、归纳原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自己主动地、自觉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做到知识迁移,学会运用。
(二)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和常规性的教学已捉襟见肘。仅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已很难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学生作为能动性的接受主体,要求授课的新颖性、灵活性,以及信息量的广泛性、增容性。如何达到“身居斗室而晓知天下”,势必要求我们及时改进教育手段。结合具体情况,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教学媒体,以这种多管齐下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态中轻松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識、锻炼能力。
(三) 盟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其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对所教学课的态度,即对所教学科的实用价值重要性的评价、在传授学科知识时表现出的热情、对学科进展程度的关注等,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关心、尊重、负责,并且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门功课、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一老师,对教师产生反感、畏惧或抵触情绪,就有可能发展成厌烦该教师所教的功课,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采取消极态度,在种种情况下,教师构成了学生与学习之间的障碍,会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施教者——教师。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切实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笃信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随时调节自己的教育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亲和力。
(四) 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良好的教学气氛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的、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求活”,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五) 双边性的教学活动
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务必在民主的基础上搞好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应首先打破师生间的先天性隔阂,以一种亲切的姿态、平和的形象走进学生,融入平日的学习生活,并且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可以出现双方的“学术性辩论”,这样就成功地走出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教学误区。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又无形中塑造培养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收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赢效果。
二、 激发主体需求,培养学习兴趣,主体要求“求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创立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具有认知需要,即人希望认识外界事物,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求知乐趣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应强调和提倡“激发兴趣”“强化动机”。这也说明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对于完成学习任务、培养锻炼能力、开发智力潜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见,教师如何做到准确细致地把握、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则显得颇为重要。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而且还能引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那么如何设疑最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呢?要求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幽默、小品、典故、寓言、名言警句等材料,课前精心设疑,充分挖掘可质疑的内容,不失时机地“甩下包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种多角度、迂回式提问既联系社会现实中在某些学生中间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更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聚合、发散、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 设置问题,释疑解难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不知到知,由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需要问,通过问,才能推进创新性思维能力。问是认识深化的阶梯,是创新的前提。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学会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做到主动学习,寻找规律,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要从学生被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问”上来,转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
总之,老师的方法多样,手段灵活,因人而异,就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王志成,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刘寨农业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