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两个成功案例表明,小学数学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和学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反思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通过以下两个成功案例,或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一、 “爱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孩子不聪明,未必不爱学,也未必学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学习高手,其关键应在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学生如果能保持对所学学科、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实现学生“爱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真正使学生“爱学”。
例如,惠州市惠东县稔山中心小学王秀莲老师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先利用简单的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王老师本人漂亮吗?”,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同时还为课题作下埋笔,这时屏幕上出现王老师的真人相片A,接着出现四张不同的王老师相片B、C、D、E,让学生找出哪张相片与相片A比较接近,并说明理由。通过让学生进行相片对比,而现场的王老师真人形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相片D与相片A的形状才是相同的,但大小不同,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相片D是按照一定比例把相片A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与老师拉近了距离,对老师产生兴趣,极其巧妙地做到了让学生“爱学”。
又如,深圳市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求平均数》时,在互动环节中提出“同学们,你们是喜欢听容易的课,还是喜欢听有挑战性的课啊?”。引导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让课堂气氛充满神秘感,接着屏幕依次出现“平均身高”、“平均身高是142厘米”、“男生平均身高是142厘米”、“男生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是140厘米”、“环保小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是140厘米,這个小队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同时依次提问:“从这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你能算出什么?”,在这个过程的同时,黄老师也注重运用语言的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课件比较简单,但是拓展性很强。很多学生首先会知道关系式“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进一步认识到“可以求出这个小队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2+140)÷2=141(厘米)”。此时此刻,就在学生认为缺乏挑战性时,黄老师话锋一转:“这个小队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41厘米,真的是这样吗?”“难道不管男、女生人数是多少,结果都会是这样吗?”一开始学生还是肯定,但渐渐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该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
二、 “会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会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主动学习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会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例如黄爱华老师的《求平均数》这课,在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下,同样也是让学生分小组分析:男、女生人数出现三种情况下,[①男、女生人数相等(5,5);②男生多,女生少(6,4;7,3;8,2);③男生少,女生多(2,8;3,7;4,6)]结果会是怎样的?要求小组通过合作计算、交流,把表格填完整,并汇报出结论和发现。
表格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发挥集体作用,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去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黄老师完全把时间还给学生,只充当辅导角色。结果表明,学生“会学”与“不会学”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学生汇报结论:①男、女生人数相等时,平均身高的确是141厘米;②当男生多,女生少时,平均身高应该在141~142厘米;③当男生少,女生多时,平均身高应该在140~141厘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合作学习当成是“乐趣”而非“负担”,同时还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结果的机会,既关注学生的“会说”,更注重学生的“会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 “学会”是有效教学的目标
仅仅实现“会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并正确使用知识才是最终目标,也即“学会”。正如一项技能,只有学会了它,才能成为你有力的“帮手”,才能在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例如:王秀莲老师的《比例尺》一课中,学生是否“学会”了,可以从王老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里体现出来。其中有一道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提供一幅惠东县景点地图(比例尺1∶500000),要求学生根据地图,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向在座的听课老师介绍惠东县的旅游胜地和景点,并说明实际距离和建议的行车路线、时间。这样的练习设计完全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又如黄爱华老师的《求平均数》一课,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设计的:巧克力糖每千克60元,水果糖每千克40元,把这两种糖混在一起每千克多少元?让学生来扮演商场经理的角色去完成。类似的设计完全是基于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同样是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真正是实现了学生“学会”,形成真理。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郑委.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育培,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中心小学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