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活动对小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

2018-01-19 06:06郭凯琪
考试周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社会化校园文化

摘 要:小学是学生正式进入校园的第一个阶段,在小学的校园中,学生们不仅有能够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学科课程,还有各种各样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而校园活动则会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更多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正视校园活动的作用,并且重视其对学生们的影响,从而利用校园活动来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们的社会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化;人际关系

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大概七小时,上课时间大约只占其中的一半,他们在学校不仅仅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学生们在小学校园里开始脱离父母,开拓新的人际关系。在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第一次踏上社会的范围,他们开始进入社会,社会也开始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接纳他们。他们不再是作为父母的附庸,而是作为“自己”进行社交活动,开展人际交往。校园活动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提供了可能,更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 鼓励学生在运动會上积极展示自己的风采

小学运动会上的项目难度会适当的降低,同学们得到成绩相对容易一些,因为这时候,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给同学们一个发现自己和展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让他们能在除学习之外的别的方面大放异彩,并让他们在此中获得能力感。能力感是什么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同学们自己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某事。同学们会在这些相对简单的运动会项目中更容易获得成绩,而且越努力成绩就会越好,成绩越好奖励就会变得越多,长此以往,同学们就会觉得自己勤奋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并且自己是有能力做到这些的。

首先要肯定自己,这是走向成功的基石,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才会愿意去做,才会努力去做。因材施教是个老话题了,正是因为学生的不同,才施予不同的教育。然而,不仅是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学生们更要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同学们都是不一样的,爱好不同,擅长更是不同,在遇到挫折时,要勇于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之所在,而非自怨自艾;在发现自己和别人有差异时,也要正视这种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发现自己的动力,还可以从别的方面闪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光。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其作用,及时鼓励和引导。

二、 提倡学生在集体中体会群体的力量

人类本来就是群居动物,我们和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小群体,很难有人独立于所有群体之外,合群与否也成了我们评定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在日常的交往和活动中,因为共同的目标和特定的功能形成一些正式群体,也会因为兴趣的一致或者行为表现的一致而自发地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无论是哪种,群体之间都会有明文规定的或者自发的群体规范。可能小学生不太理解什么叫群体规范,但是他们一定有一些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而那些与群体准则相违背的成员,则会被其他成员疏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成员一般都会自发地遵守准则,这是他们在家里几乎没有经历过的。

而在校园里,同学们的群体类型则会受到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的影响,校风宽松自由的学校,群体类型会相对丰富积极,而有专门特色的学校,群体类型会相对集中且深刻。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丰富的校园大环境,教师和学校要积极引导和利用这种群体的作用,对于学生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也不要一味的抵制和排挤,而要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提倡健康积极的小群体,适当引导消极的小群体。它们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是同学们交流和互动的纽带,对学生们的交友、能力、自尊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 引导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正确看待竞争

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同学们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团结协作、助人、谦让,这些都会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是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总会存在着竞争。竞争本身并不是坏事,然而,竞争在教育领域中的极端表现却是有问题的。竞争被认为可以提高表现和增强动机,并将有可能产生最好的结果,但是这是有代价的,竞争在产生一个“胜利者”的同时,制造了无数的“失败者”,处理不当,消极的影响就会超过积极的影响,尤其年级越低,收到失败挫折的打击就会越明显,这会使同学们产生沮丧、嫉妒、怨恨甚至缺乏信心的自卑感,并排斥合作。

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承认学生身上的努力,善于发现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感。教师此时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多元;对于不同的项目,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对于不同的场合,评价语言可以多元;等等。而且,激励性评价一定要多于批评性评价,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的心理特点,使评价能被学生接受、理解。

然而,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我们这里分开阐述只是为了方便理解,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一定要相互关联地看待学生身上的问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基石,对于小学生们来说,他们既是孩子,又是学生,在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年龄段,我们应该放大外界影响积极的一面,而尽可能减弱对小学生们的消极影响。我们一定要正视校园的种种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布置好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做好小学生社会化的开端,从而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MarieNathalie Beaudoin,Maureen Taylor.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7-124.

[2]吴恒山.治教方法与策略[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0:16-23.

[3]凌宗伟.校长之道和人格修炼[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127-151.

[4]王小会,黄珊.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96-123.

[5]郭云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市董家沟小学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2.

[6]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2(6):86-87.

作者简介:郭凯琪,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社会化校园文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