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改革:本科人才培养的“良方”还是“花枪”
——来自9所高校书院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018-01-19 07:24
山东高等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良方住宿通识

何 毅

(温州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35)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美国排名前25的大学里一半以上已有或正在计划建立完整或局部的住宿学院系统。在亚洲,新加坡国立大学、澳门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都在积极推进住宿学院改革。在我国内地,自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书院以来,汕头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在积极探索书院这种以宿舍为载体的教育组织模式变革。据《中国教育报》2012年的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超过70所高校正在探索各种形式的住宿学院制改革。[1]当前,实施住宿学院制改革的院校还在不断扩容,住宿学院制成为教育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各界关注。有学者认为以住宿学院制改革为代表的“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探索成为亚洲高校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内地以住宿学院为借鉴形式的书院制改革也由此被认为是破解当下本科教育难题的一个可能方向,大学书院制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大学制度变革。

书院制经过近十年的运行已经发挥出一些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书院制对本科人才培养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书院制是否是当前最优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设计?书院制改革是本科人才培养的“良方”还是“花枪”?这些问题亟需给予解答。本文通过对9所实行书院制改革的典型高校进行实证调查,以深入了解当前大学书院制改革的运行情况,评估这项改革对我国当前本科教育带来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一)样本选取

目前我国国内实行书院制改革的高校已近百所,分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本研究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汕头大学、温州大学、肇庆学院等9所高校进行调查。按照分类抽样、分层抽样和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以上高校中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29份,其中有效问卷1021份,回收率为85.8%,有效率为99%,样本具有较好的回收率和有效率,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二)指标设计

本次调查围绕“住宿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这个主题,设计“创新育人机制、拓展传统宿舍功能、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供跨学科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品质”等6个指标,涉及封闭式问题40道,开放式问题1道。在正式调查之前,通过试调查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样本构成

在1021个有效样本中,男生占53.8%;14级学生占24.6%,13级学生占38.6%,12级学生占26.5%,11级及以上年级学生占10.3%。样本中来自“985”或“211”层次高校的学生占25.1%,来自普通地方高校的学生占74.9%;来自理工科类的学生占49.5%,来自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占36.0%,来自体育艺术类的学生占4.5%,来自军事类的占1.3%,来自医学类占0.1%,剩下的8.2%来自其他学科。样本中在书院生活三年及以上时间的学生占11.7%,两年及以上时间的占27.5%,一年及以上时间的占38.6%,不到一年时间的占22.1%。样本涵盖了各类高校和各类学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书院制改革的认识和评价

1.书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调查数据表明,对于“书院制是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这个问题,32.9%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51.0%的学生表示“比较同意”,只有16.0%的学生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

2.书院扩大了学生的交友平台。调查数据表明,对于“实行书院制后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不同学院、专业的同学”这个问题,29.4%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48.8%的学生表示“比较同意”,合计21.7%的学生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

3.书院有助于学生增强全面素质。书院是一个混合居住的社区。调查表明,对于书院制下“各专业学生混住有助于自己开拓视野,增强自身全面素质”这个问题,29.5%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48.3%的学生表示“比较同意”,两者合计达77.8%。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的分别为18.4%和3.7%,两者合计占22.1%。

4.书院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我的大学生活因为书院制而更加丰富多彩”这个问题,26.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同意”,46.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两者合计达到72.4%。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的合计为27.5%。

5.书院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调查数据表明,27.4%的受访者“非常同意”“实行书院制后学生管理服务更加便捷”,50.9%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合计21.7%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

6.书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第二课堂。对于“书院是否是专业学院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第二课堂”这个问题,27.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同意”,48.9%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表示“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合计为23.4%。以上数据综合如表1所示:

与之相关的是,当被问及“你认为学校在专业学院之外再设立书院有无必要”时,17.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52.0%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必要”,26.0%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必要”,仅有4.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必要”。(表2)

表1 书院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

(二)书院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书院制的认可度还不高

数据显示,学生对本校的书院“很了解”的占10.1%,“有一些了解”的占62.0%,“没什么了解”的占24.5%,“不了解”的占3.3%。学生对书院的组织结构“很了解”的占9.2%,“有所了解”的占55.5%,“不了解”的占29.8%,“完全不知道”的占5.5%。

从调查数据看,学生对学校实行书院制改革“很赞成”的占19.4%,“有一些赞成”的占60.1%,“不赞成”和“坚决反对”的合计占20.5%。(表3)

表2 你对学校实行书院制改革的态度

表3 你认为学校在专业学院之外再设立书院有无必要

数据表明以下两点。一是书院制改革得到了学生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认可。总体来看,对书院制改革“没什么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合计只占27.8%,合计79.5%的学生对本校实行的书院制改革“很赞成”或“有一些赞成”,合计69.8%的学生认为当前实行的书院制改革“很有必要”或“有一些必要”。二是书院制改革的基础还需要再稳固。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书院制改革“没什么必要”或“完全没必要”,说明书院制改革的实际效应还应再评估。

2.学生对书院的身份认同感不够强烈

调查显示,在回答“你是否感受到自己同时具有书院学生和学院学生的两种身份?”这个问题时,14.8%的学生“感受很明显”,43.6%的学生“有一些感受”,33.2%的学生“没什么感受”,8.5%的学生“完全没有感受”。(表4)在书院之外的公共场合,仅有22.7%的学生“非常愿意”展示自己的书院身份,56.1%的学生表示“看情况而定”,21.1%的学生“不太愿意”或“完全不认同这个身份”。(表5)在回答“如果有机会进行选择,你会选择书院生活吗?”这个问题时,20.2%的学生选择“一定会”,63.7%的学生选择“可能会”,但是也有16.0%的学生选择“不会”和“完全不会”。(表6)

表4 你是否感受到自己同时具有书院学生和学院学生的两种身份?

表5 你是否愿意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的书院身份?

3.书院开展融合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

书院是不同专业学院学生混杂居住的生活社区。对于书院而言,成员之间的混杂居住可以为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科视野、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是促进融合教育的必需条件。但是,从调查数据看,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实现书院不同类型学生的混合居住,住宿形式仍然较为单一。各高校书院学生的住宿分布见表7。

表6 如果有机会进行选择,你会选择书院生活吗?

表7 你们学校学生的住宿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仍有72.5%的学生住宿是按照专业进行相对集中安排的,只有16.0%的学校有意打破学生的专业进行融合式住宿安排。此外,还有9.9%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自愿申请进行自由组合。

上表可见,各校对学生住宿的安排并非遵从学生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住宿安排仍然带有管理主义色彩,按照方便的原则进行调配。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对书院宿舍安排的需求则比较多样化,如表8所示。具体来说,有36.6%的学生希望是本专业的同学,有利于学习交流;有22.8%的学生希望是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有利于学科交流;有26.6%的学生希望是和自己合得来的同学,有利于人际关系。

从书院学生的学科分布看,部分高校特别是部分高水平大学有意打破学生学科专业构成单一的局面实行学生混合,而大部分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宿舍分布规则相对集中住宿。具体如表9所示。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有35.8%的学校有意打破学生文理科专业结构,各个专业都有;有27.3%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宿舍分布自然确定;有22.7%的高校没有特别的分布规则。

表8 如有机会进行选择,你对宿舍安排的需求是

表9 你们学校书院的学生构成

在相对集中住宿的情况下,现有的“既同班级又同寝室”的局面固化难以被打破。书院制对打破班级结构形成新的聚合关系作用十分有限,具体如表10所示。

表10 你认为实行书院制后对班级功能的影响

从数据看,实行书院制后,15.4%的学生认为“班级功能明显弱化”,26.5%的学生认为“班级功能有所增强”,34.8%的学生认为“对班级没什么影响”,当然也有23.1%的学生认为“现在还难以评估”。

4.书院实行通识教育还未形成主流

在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书院立足的重要基础。现代大学书院具有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和自治功能。书院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功能区,如果仅仅定位于学生的管理,实际上窄化了书院的功能。

数据表明,18.8%的学生认为在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很有必要”,50.8%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必要”,认为“没什么必要”和“完全没必要”的学生占30.5%。从数据看,学生对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有较大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情况却并不普遍。如表11、12所示:

表11 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表12 你们学校的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的高校中,仅有38.3%的高校在书院有开设通识教育课程,34.5%的高校没有开设,还有27.2%的学生对本校是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并不知晓。

5.导师育人的作用发挥比较有限

导师被誉为书院的灵魂,导师对书院的作用可见一斑。但是,在我国实行书院制的高校中,导师作用的发挥还不太理想。

从调查数据看,一是学生对导师有较高需求。13.6%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在书院之外安排辅导员以外的导师,50.2%的学生表示“需要”,两者合计占63.8%。但是,在实行书院制的高校中,23.5%的受调查样本表示本校的书院“没有”专门的书院导师。可见,需求与供应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二是导师质量总体不高。严格意义上的导师应该是具有深厚学养的学术大家,能够在学生的求知就学、人生指引、学术提升甚至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有效指导,但是现实中导师已经泛化为思政教师甚至主要由行政教辅人员担任。从学生需求层面看,在回答“你最希望导师由什么人担任”这个问题时,22.1%的学生希望导师是“各院系的知名专家教授”,21.9%的学生选择“各院系的普通专业教师”,还有37.5%的学生选择“各个类型都可以,只要对学生有帮助”。

从导师构成看,仅有20.3%的书院导师是由“各专业院系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28.2%的书院导师由“各专业院系的普通专业教师”担任,15.2%的导师由“各专业院系的行政教辅人员”担任,8.6%的导师由“书院内的专职管理人员兼任”,还有24.5%的导师是“以上各个类型的人员都有”。可见,书院导师的构成具有多样性,同时专任教师特别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任导师比较缺乏,其后果就是对书院学生的成长引导作用有限。要切实提高书院的育人效果,改善导师的构成,提高导师的素质显得十分关键。

从师生关系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有限。在回答“你认为书院配备的导师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这个问题时,仅有12.8%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59.4%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但是不明显”,22.6%的学生则认为“完全没有帮助”。

在回答自己平时与导师的交流情况时,仅有8.7%的学生平时与导师“经常交流”,46.3%的学生与导师“有一些交流,但是不多”,23.2%的学生与导师“没什么交流”,21.8%的学生与导师“基本没有交流”或者“不知道导师是谁(不认识导师)”。

6.书院与学院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厘清

36.8%的受访者认为在书院制下,书院和学院的关系是“两者之间只是分工有别,总体协调”,40.2%的受访者认为“两者之间配合比较默契,可以做到相互支持”,12.8%的受访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不少分歧,经常相互指责”,9.5%的受访者认为“两者之间职能存在交叉,互相牵制无所适从”。(表13)

表13 在书院制下,你认为学院和书院之间的关系是

事实上,书院与学院的关系是书院制改革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现行的书院制改革中,对学生群体而言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书院这一管理主体,从而在事实上变成了学生管理的书院和学院双重或“二元”管理体系。“二元”制管理体系下,管理主体增多、管理层次增加、利益关系多样、职责划分交叉、治理结构复杂等问题不可避免,处理好专业学院和住宿学院之间的关系是大学书院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7.学生对改革的初衷还缺乏深刻认识

为了解学生对书院设立初衷的认识和评价,我们设定“你认为学校设立书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如下。28.7%的学生认为是“加强对学生公寓区的管理”,该选项占比在第一位;其次是23.4%的受访者认为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排在第三位的认为是“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比例为16.2%;9.8%的受访者认为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6.1%的受访者认为是“学校领导的工作创新(政绩需要)”;4.2%的受访者认为是“模仿欧美高校住宿学院的成功经验”;9.3%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表14)

表14 你认为你们学校设立书院的主要目的是

总体上看,不少学生将书院制改革仅仅视为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书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偏离了欧美高校住宿学院制的初衷,书院制还没有脱离学生公寓管理的传统功能。

书院制作为一项重大的体制改革,目前在全国百多所高校实施,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调查数据显示,29.7%的受访者认为“发展前景广阔,对书院的未来充满信心”,46.3%的受访者认为“有发展前景,但是受限于许多具体条件的制约”,14.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难以预料,发展前景并不明朗”,9.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发展前景,只是一种改革形式而已”。总体而言,书院制改革具有制度创新的优势,但是限制条件也比较多,要实现预期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表15)

表15 你认为书院制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四、讨论与结论

(一)结果讨论

1.书院认同。书院和学院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共同家园。书院和学院之间,无论是“爹”“妈”分工的合作机制还是“钟馗”“菩萨”的密切关系,[2]学生都在事实上具有两个身份,两个标签。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在介绍自己时往往会将书院放在前,学院放在后。但是对目前大陆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而言,要达到这种程度尚需时日。

专业学院作为高校组织机构的基础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诸多重要职能,是现代高校存在的基础。我国实行书院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大学书院作为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远不像专业学院那样具有历史传统和法定地位。从学院承担的专业教育职能来看,书院只是承担着辅助性职能。因此,学生对大学书院的认同不高具有现实基础和客观原因。

但是,对书院制改革而言,大学书院符合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要求,这是大学书院能够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书院存在的逻辑起点。[3]大学学院和专业学院具有本质一致的目标。因此,引导学生形成对书院的高度认同是书院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

2.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有许多实践载体,其中宿舍混编是形式之一。宿舍混编是西方住宿学院的重要原则。宿舍混编看似小事,实际上关系到住宿学院教育目标的达成,是住宿学院得以运行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之间的混合编排是学术、文化、思想甚至生活交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按照学院、专业或年级分类集中住宿虽然有利于学生管理,但是这并不是最佳的教育布局。

从欧美高校住宿学院实施的情况看,大学里的每个住宿制学院是整个大学学术多样性的代表。打破不同专业甚至年级的学生住宿分布,尽管增加了不少管理难度和沟通协调时间,但是从促进不同学科、专业同学交流的角度看,宿舍混合编制能够充分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维,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一个好的住宿制学院能够把学生以及老师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不同学科、不同天资、不同爱好的同学交互融合教育的平台。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书院从形式上看不同于欧美高校住宿学院的地方之一就是我国的书院基本上是以学生宿舍区的楼幢为区域划分,学生住宿从便于管理的角度考虑,基本没有甚至完全没有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这种按照学院、专业进行宿舍集中编排的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书院制改革而言,这种编排原则的明显弊端就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得学生只认可院系这一个身份属性,难以达到住宿学院制下融合教育的效果。

3.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书院关系密切,开展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书院成立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识教育作为大学书院的目标具有重大的制度变革意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过于注重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却导致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忽视、对人的生动活泼个性的忽视”等不科学的教育观,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

依托住宿学院的通识教育将打破将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单一的知识体系进行灌输的理念,通过赋予通识教育具体的实践形式和实施载体,把通识教育的目标、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但是,通识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识教育从中近期目标来看,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完善的人格。从终极目标来看,则要培养合格“公民”和“全人”。实现通识教育的中近期目标,书院制具有独特的条件,也比较符合书院自身的特点。因此,即使通识教育在书院制改革实践中还未形成主流,也应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

4.导师育人。导师制和住宿书院制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精英教育成功的两个“关键武器”。Brian Harrison教授认为“导师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塑成、兴趣的培养以及智力生活习惯的养成。”在18世纪以前,牛津大学各住宿学院的导师还保持着单身以及和学生住在一起的传统。导师正是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接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住宿学院给予学生的教育被认为是除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外的“第三课程”,*哈佛大学把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整合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外的第三课程,整合为塑造学生品行和素质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彻底、全面地落实培养全人的目标。是塑造学生品行和素质的重要力量。

但是,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当前的住宿学院制尽管也有导师的参与,但是在人员构成、工作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上都与欧美高校的导师制具有明显差异。尽管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导师制是一项很“费钱”的制度,但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多元构成的导师队伍,在高等教育日益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新时期,对于保证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符合社会需求还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传统师道尊严面临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以及高校生师比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西方住宿学院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以及中国古代书院师生关系的“从游”传统,都是一种以人格感召和学问吸引为基础的超功利的师生关系,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也格外令人向往。

(二)主要结论

1.大学书院制改革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探索。从学生对书院的认识和评价看,在融合教育、课外教育、隐形教育、自我教育、朋辈教育等不同侧面书院都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学生的信息反馈看,书院的这些教育形式比较好地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本科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书院制改革还面临许多体制机制的束缚,但是作为一个创新性的组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重大的研究价值。甚至如露丝·海霍教授所言,中国的传统书院是中国现代大学模式的一种可能。[4]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兼具欧美高校住宿学院特征和中国古代书院特点的现代大学书院在中国现代大学模式的构建中将扮演不同寻常的角色,对未来本科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引领性价值。

2.大学书院制改革面临亟需破解的瓶颈。现代大学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诸多方面还不成熟和完善。从书院的性质功能上看,书院在管理功能上整体较为明显,在教育功能、文化功能、自治功能等方面还不突出。大多数大学书院在实践过程中还没有摆脱单一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既有框架。书院改革的实际状况与制度设计的理想状况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偏差。

从价值定位看,现代大学书院是中西融合的产物,既有欧美大学住宿学院的特征又具有中国传统书院的特色。现代大学书院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自觉吸收中国传统书院文化的精髓,将民族文化的内涵与通识教育的形式有机结合,将道德传统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在“移植西洋的教育制度”和“承继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之间取得最大程度的平衡。

从考核评价看,以学生为中心是评价大学书院运行的重要出发点。检验书院的运行成效,如果还是从行政任务完成的角度进行评价,就会磨灭书院的独特定位,书院将会成为等同于大学行政机构的一个部门,书院制改革就失去了其本真的探索意义。据此,我们对书院的考核评价体系就需要把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发展度、学生的受益度等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要指标。站在学生的视角,通过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考量来评价大学书院的运行成效。

从导师作用发挥看,导师制是和住宿学院制配套的重要制度。没有完善的导师制,书院制改革将难以脱离单一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书院是师生融合共建的学习生活社区,有一定数量的导师常驻或经常到书院与学生交流,是书院具有学习生活共同体特征的必要前提。从各所高校书院制的制度设计看,在文本上都对导师的构成、数量作了一些规定,但是从调查数据看,大多数高校的导师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真正领会并实践了导师制的精髓,大学书院制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1]高靓.住宿学院:舶来的是“花枪”还是良方[N].中国教育报,2012-9-30.

[2]柯进,汪瑞林.“爹”“妈”分工育人的学区制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3-4-13.

[3]何毅.现代大学书院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存在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16,(6).

[4]王洪才.对露丝·海霍教授“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猜想与反驳[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猜你喜欢
良方住宿通识
缓解腰痛有良方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爱眼有道系列之八 夏日洁目良方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P大的住宿学院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