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儿的主要手段, 能够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易于被患儿家属接受[1]。但静脉输液本身属于一种侵袭性操作,加上患儿年龄较小、对医院环境恐惧、畏针等因素导致患儿在穿刺过程中出现哭闹等情况, 给护理和治疗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常常出现反复穿刺、针头移位或脱出等情况[2]。本研究中在63例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126例静脉输液患儿, 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3例。对照组男39例, 女24例;年龄2~12岁, 平均年龄(6.56±2.09)岁;其中呼吸道感染32例, 泌尿道疾病13例, 消化道疾病18例。观察组男38例, 女25例;年龄2~13岁, 平均年龄(6.69±2.12)岁;其中呼吸道感染31例,泌尿道疾病15例, 消化道疾病17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门诊全面检查并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带给患儿的痛苦等因素导致患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 加上陌生的医院环境以及对医务人员的不了解会让患儿产生恐惧感, 特别是在进行穿刺操作时, 患儿存在较为严重的抵制情绪。护理人员应用温和的语气主动与患儿进行交流, 通过讲笑话或讲故事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 给予其安全感从而消除对输液的恐惧感, 同时消除其焦虑、抵制等不良情绪, 有利于提高其配合度, 从而确保穿刺操作顺利进行, 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②环境护理:陌生的环境会进一步加强患儿的抵触心理, 尤其是装饰以白色为主调的门诊室, 输液过程中还会限制患儿的自由活动, 天性爱动的小孩子自然不愿接受输液, 从而以哭闹等方式表达。因此护理人员应对输液室的装饰颜色、格局进行调整, 根据患儿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颜色和搭配, 通过摆放卡通画、小玩具以及播放音乐、动画片等方式吸引患儿注意力, 从而缓和其紧张、恐惧等情绪。解决了患儿的哭闹问题能大大增加穿刺成功率, 从而确保治疗及护理工作顺利开展。③穿刺护理:由于穿刺操作会给患儿带来疼痛感, 护理人员在穿刺前要将所需用品备齐, 穿刺时可通过讲故事、问问题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 要做到穿刺稳定、准确、快速, 避免出现二次或多次穿刺的情况给患儿带来伤害。④输液护理:由于儿童比较活泼好动, 在输液时因其大幅度活动容易引起针头外渗或脱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大巡视力度, 确保患儿在输液过程中不会出现不良事件, 如发现患儿有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时, 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若发现患儿存在过敏倾向,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告知医师。⑤拔针护理:输液结束后, 护理人员在进行拔针时同样要做到快、准、稳, 并叮嘱患儿或家属按压止血, 防止血液外渗, 同时给予患儿鼓励和夸奖, 消除其负面情绪并取得其好感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配合度及平均穿刺次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输液配合度评定:整个穿刺过程中患儿表现较为平静, 穿刺顺利进行为积极配合;穿刺过程中患儿有哭闹现象, 经安抚后平静, 对穿刺操作影响不大为一般配合;患儿哭闹情况较为严重, 家属及护理人员安慰后效果不大, 对穿刺工作造成干扰为不配合。配合度=(积极配合+一般配合)/总例数×100%。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儿或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穿刺操纵、输液过程中问题处理的能力等总共5个方面,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不良事件包括头皮刮伤、重复穿刺、外渗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配合度及平均穿刺次数 观察组中积极配合30例、一般配合25例、不配合8例, 配合度为87.30%(55/63);对照组中积极配合24例、一般配合20例、不配合19例, 配合度为69.84%(44/63);观察组患儿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4, P=0.017<0.05)。观察组平均穿刺次数为(1.32±0.18)次,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23±0.27)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259, P=0.000<0.05)。
2.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对照组出现重复穿刺10例、外渗5例、头皮刮伤2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98%(17/63);观察组出现重复穿刺5例、外渗2例、头皮刮伤1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70%(8/63);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2, P=0.044<0.05)。
2.3 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0.14±3.96)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84±4.8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93, P=0.000<0.05)。
静脉输液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 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快速起效, 特别是在临床治疗、抢救小儿患儿的常用方法, 能有效快速缓解患儿症状,减轻其痛苦[3]。患儿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会因疾病、环境等因素产生恐惧、焦虑、抵触等负面情绪, 而研究表明疼痛感与情绪有着密切关系, 积极情绪会提高痛阈, 消极情绪则会使痛阈降低, 从而增强疼痛感[4]。
优质护理干预是一种遵循以患者为中心,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实施具有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确保护理服务高质量、改善治疗效果的一种护理模式[5-10]。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通过实施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穿刺护理等护理消除患儿不良情绪, 提高其治疗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穿刺操作顺利完成,转移其注意力从而减轻其穿刺时的疼痛感;通过输液护理和拔针护理, 及时处理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 观察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平均穿刺次数、不良事件发生率、配合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认为与实施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消除患儿负性情绪、提高穿刺配合度、减少不良事件等特点有关。
综上所述, 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小儿静脉输液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减少穿刺次数, 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