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辅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药效探讨

2018-01-19 23:09闫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4期
关键词:阿司匹林进展血小板

闫杰

进展性脑梗死指的是发病48 h内并且经过治疗后, 脑梗死面积增加、病情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更加严重的缺血性脑卒中[1,2]。虽然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能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同时也有着较高的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要求, 容易引发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出现, 所以临床上一般不推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3,4]。阿司匹林可以有效促进对环氧酶活性部位的丝氨酸基团出现乙酰化现象, 促使血栓素A2生成量减少。本研究在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7年8月接收的12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9例, 女21例;平均年龄(65.25±8.65)岁, 平均体重(54.56±11.45)kg, 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3.65±2.98)kg/m2, 平均心率(HR)(72.56±8.95)次/min。对照组患者中男42例, 女18例;平均年龄(68.02±8.59)岁, 平均体重(54.98±11.02)kg, 平均BMI(23.98±2.05)kg/m2, 平均HR(72.89±8.22)次/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强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适度脱水、吸氧等治疗,并给予其严密心电监护, 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治疗方案;与此同时, 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采用0.9 mg/kg阿替普酶, 其中用药剂量的10%静脉推注, 剩余用药剂量在1 h内给予患者静脉泵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大同市利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14022744), 服用剂量为80~300 mg/d, 3次/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BI评分和NIHSS评分。采用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I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生活能力和评分呈正比。疗效判定标准:无效:NIHSS评分增加或者减少20%以下;有效:NIHSS评分减少20%~50%;显效:NIHSS评分减少50%~90%;治愈:NIHSS评分增加或者减少90%以上。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I与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BI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34.02±6.02)分、(13.98±3.02)分, 对照组分别为(33.16±6.38)分、(13.85±3.65)分,两组患者BI与NIHSS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BI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85.25±6.38)分、(5.02±1.02)分, 对照组分别为(56.23±7.52)分、(7.59±1.89)分, 两组患者BI评分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40、16、2、2例, 分别占66.67%、26.67%、3.33%、3.33%;对照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20、14、10、16例, 分别占33.33%、23.33%、16.67%、26.67%;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一般而言,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会进行性加重, 如果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则可能引发高致残率与致死率, 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5]。为此, 临床上要及时对患者作出准确诊断, 并且采取有效、切实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促使其预后得到有效改善, 避免出现一系列后遗症。进展性脑梗死的出现和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纤维蛋白、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糖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 其中影响最大的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为血小板在病变部位进行高度聚集。一旦血小板出现聚集现象, 并且接触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 便会在血管内形成血栓, 使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阻塞, 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进程, 为此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抗血小板聚集。本研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与阿司匹林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BI与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评分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 能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促使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究其原因, 阿司匹林肠溶片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一种, 能将血栓素A2生成量减少, 进而对血栓素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进行不可逆抑制。脑梗死患者发病之后, 血栓素A2会促使平滑肌收缩, 血小板出现聚集现象, 进而促使脑血管内部阻力增加, 将脑水肿形成危险性加剧。阿司匹林肠溶片除了能对血栓素A2进行有效抑制之外, 还能对肾上腺素或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Ⅱ相聚集进行抑制, 进而发挥出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6-9]。

综上所述, 采用阿司匹林进行辅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获得显著效果, 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阿司匹林进展血小板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