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传江,许念芳,舒锐,焦健,李晓龙
(山东省轻工农副原料研究所,山东高密261500)
草菇,又名兰花谷、包脚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在20世纪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草菇肉质脆嫩、味道鲜美、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据统计,每100 g鲜菇含207.7 mg维生素C、2.6 g糖、2.68 g粗蛋白、2.24 g脂肪及0.91 g灰分。草菇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物质元素。草菇营养及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草菇是一种慢性滋补品,极为温和很适合年长者和女性等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食用。草菇具有解毒作用,当铅、砷、苯等进入人体时,草菇可与其结合,形成抗坏血元,随小便排出。草菇能够降低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食品。草菇可以缓解气管炎,对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都有帮助。草菇还能消食祛热,滋阴壮阳,增加乳汁,防止坏血病,促进创伤愈合,护肝健胃,增强人体免疫力,是优良的食药兼用型的营养保健食品。
草菇可以防癌,其中的多糖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展。草菇中富含硒等矿物质微量元素,也对恶性肿瘤有预防效果。
草菇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具有护肤的功效。其中含有天然的植物性胶质物质,在被人体吸收之后能很好的发挥其所含有的功效,滋养身体。长期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容养颜的作用,经常熬夜或者是肤质不够完善的人群食用后不仅可以护肤还能滋补身体。
山东省是蔬菜种植大省,蔬菜大棚在夏季有段闲置期,利用蔬菜大棚闲置期栽培草菇,简便易行、省工、成本低,且可以弥补夏季菇类的不足。利用大棚闲置期栽培草菇,栽培周期为30 d左右。整个夏季闲置期可连作栽培多次,不耽误栽培其他蔬菜,不仅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而且能降低栽培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调查,每100 kg麦(稻)草可产鲜菇25 kg左右,生物学效益达25%左右。
选择无霉变的新鲜麦(稻)草为主要原料,有以下4种配比:
麦(稻)草80%,牛粪15%,石灰粉5%;
麦(稻)草80%,麸皮15%,石灰粉4%,复合肥1%;
麦(稻)草65%,棉籽壳30%,石灰粉5%;
麦(稻)草86%,草木灰5%,复合肥1%,石灰石8%。
首先将麦(稻)草切成5~10 cm长,切碎的麦(稻)草用石灰水浸泡,每100 kg草料用5 kg石灰,浸泡6 h后捞起沥干,其他配料和0.1%~0.3%多菌灵建堆发酵。一般堆宽1.2 m、高1 m,堆中需穿孔透气,堆好后盖膜保湿,发酵3 d后翻堆一次,发酵处理后备用。
菇畦在大棚内,棚上覆盖薄膜和草帘,防晒保湿。畦宽1 m,长度随大棚宽度而定,畦间距40~50 cm,畦面稍高,做好后在菇床表层喷0.2%~0.3%的多菌灵,进行土层灭虫灭菌。
目前常选择V系列黑草菇菌种,菌龄适度,菌丝长满后一周内使用,防止菌丝老化。每1 m2辅料干料重15~20 kg,铺成龟背形。播种量为干料重的10%~20%,分三层播种,第一、二层占30%,第三层占40%。播种后轻轻踩压,并在培养料表层和料床四周均匀地撒一层草木灰,使培养料不暴露在外面,然后盖上薄膜。
2.4.1 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管理的关键是调节料温。料温高于35℃时,应揭开薄膜,给菇床通风降温。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4~5 d菌丝可以长满料面。菌丝布满后,在料面覆盖约1 cm厚的细土,再重喷0.1%~0.3%的石灰水,覆土2~3 d,即可见似针头状的白色菇蕾,3~5 d之后可分化成子实体。
2.4.2 出菇期管理
子实体形成后,此时空气湿度应控制在85%~90%。一般晴天上午9~10点、下午4~5点各喷水1~2次,喷水时应采用接近料温的池水、塘水,细雾轻喷,以防菇体萎缩。当菇体充分发育成鸡蛋形,尚未破裂开伞,应及时采收。采收时一手把料与其它幼菇分开、一手拧下菇体。一天早、中、晚采收3次,以免破裂开伞,品质降低。
2.4.3 采菇后管理
为提高二潮菇的产量,防止菇蕾萎缩,采菇后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清理卫生,采菇后应彻底清理菇床卫生,防止杂菌污染,以确保二潮菇的产量。(2)调整pH值。草菇喜偏酸性的环境,接种后随着菌丝的生长和出菇,培养料中的有机酸增多,酸性提高。因此在采完头潮菇后,喷洒1%的石灰水,以调整培养料的酸碱度,促进菌丝恢复生长、子实体发育,防止菇蕾萎缩。(3)严格控制鬼伞。在草菇栽培过程中,最常见的竞争性杂菌是墨汁鬼伞和膜鬼伞。鬼伞一般是在草菇播种后一周出现,如不及时摘除,成熟后孢子会很快扩散,并在适温下快速萌发,产生新一代子实体,布满整个料面,与草菇争夺养分、水分和空间,影响二潮菇的产量,严重时甚至不出二潮菇。如发现鬼伞要及时摘除,防止扩散。也可在转潮时喷3%的石灰澄清液,使培养料的pH值保持在8~9,能效防治鬼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