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西·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初探

2018-01-18 05:25张华嵩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米勒亨利

张华嵩

[摘要]《戴西·米勒》是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通过写实主义向作者体现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指出两种文化代表人群的性格特征。基于此,笔者从亨利·詹姆斯的个人经历入手,介绍了《载西·米勒》的创作背景及主要情节,最后从性格冲突与观念冲突这两个方面,对《载西·米勒》中的文化冲突进行深度解析,意在为相关人员进行《载西·米勒》的分析提供参考。

[關键词]《戴西·米勒》;文化冲突;亨利·詹姆斯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一5918( 2018)14- 0183- 03

doi:10. 3969/j. issn.1671- 5918. 2018.14. 080

在《戴西·米勒》的故事背景中,美国刚刚结束南北战争,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女权运动逐渐兴起;欧洲各国则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女性仍旧没有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亨利·詹姆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体现了美国和欧洲在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性格等方面的冲突,表达了作者对于两种不同文化包容与理解的愿望。

一、亨利·詹姆斯及《戴西·米勒》简介

(一)亨利·詹姆斯简介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与文学理论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亨利·詹姆斯的童年是在美国纽约度过的,从他12岁开始,就随着父母旅居欧洲,直到亨利·詹姆斯去世,他一直在英国生活。他虽然崇尚欧洲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但是不喜欢欧洲人的世故虚伪;虽然讨厌美国人的缺乏教养与粗俗,但也欣赏美国人的善良热情和平等待人。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中间,亨利·詹姆斯变为了没有生活与精神归属感的人,正是他所说的“双重流放”。在家里,亨利·詹姆斯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在欧洲,亨利·詹姆斯也被看做是局外人。

但是这种“双重流放”的感觉却为亨利·詹姆斯创造了提供了写作灵感,亨利·詹姆斯在进行写作时,可以通过欧洲人的眼光看待美国人,也能够通过美国人的眼光看待欧洲人,使亨利·詹姆斯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真正体现出文化精髓。因此,在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中,他会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不同的人物和人物所代表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

(二)《载西·米勒》简介

“国际题材”是亨利·詹姆斯创作的主要内容,大都体现了了美国人的善良天真以及欧洲人的世故伪善,采用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欧美两种文化的冲突。在《戴西·米勒》中,这一视角即为女性人物。亨利·詹姆斯在生活中受到女性的影响比较大,生活中的女性使他对上流社会的妇女问题非常了解,在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了女权运动,詹姆斯受其影响,将女性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这样做的作家。在小说《戴西·米勒》中,主人公戴西·米勒是一位生活在美国富裕家庭的女孩子,她的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故事发生在戴西·米勒和妈妈、弟弟的欧洲旅游期间,认识了温特伯恩和沃克夫人等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戴西·米勒及其家人代表的美国文化,和温恩伯恩等人代表的欧洲文化,出现了较大的文化冲突,最终戴西·米勒因为感染上疟疾身亡。

二、《戴西·米勒》中的文化冲突

(一)性格冲突

在《戴西·米勒》这篇小说中,导致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物的性格冲突,小说人物在性格方面差距非常大。主人公戴西·米勒天真烂漫且直率,而欧化的美国人——科斯蒂洛夫人、沃克夫人以及温特伯恩却信奉教条主义,精于世故,两者在性格上存在较大的冲突。

1.戴西·米勒的性格

在《戴西·米勒》的描写中,戴西·米勒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所以温特伯恩才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对戴西·米勒非常感兴趣。小说中对于戴西·米勒描述中,使用最多的词汇是天真烂漫,而戴西·米勒的性格还不止于此,她还十分热情,且健谈活泼。在遇到温特伯恩时,戴西·米勒滔滔不绝地向温特伯恩讲述自己的欧洲旅行,并表示自己在欧洲唯一不满的就是没有社交活动。

另外,戴西·米勒也十分直率坦诚,在第一次见到温特伯恩时,戴西·米勒就告诉他,感觉他不是美国人,反而像一个德国人,还会直接指出温特伯恩太多呆板严谨,这正是美国人典型的性格特征,天真烂漫且忠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这种性格是非常不讨喜且为他人诟病的。在沃克夫人邀请戴西·米勒一起坐马车回家时,戴西·米勒选择和乔瓦尼步行回家。虽然沃克夫人对戴西·米勒的这一行为给出极为不得体以及没脸没皮的评价,但是戴西·米勒只在刚开始有一瞬间的错愕与迷惘,随即反驳沃克夫人。戴西·米勒这种坚持自我的行为,在欧洲人以及欧化美国人心中,是有失体统且备受诟病的行为。

2.欧化美国人的性格

在《戴西·米勒》这本小说中,除了戴西·米勒和她的家人,其余人物基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精于世故的性格特点,本文主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科斯蒂洛夫人。在《戴西·米勒》中,并没有过多关于科斯蒂洛夫人的描述,但是就仅有的寥寥数笔,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显著的欧化美国人的性格。科斯蒂洛夫人并没有与戴西·米勒进行过直接的交谈或者见面,只是通过别人的描述,就表示了自己对戴西·米勒毫无兴趣。因为科斯蒂洛夫人心中有着十分牢固的阶级观念,应用欧洲的评价标准看待戴西·米勒,认为她轻佻又风流,也没有教养,这都是因为科斯蒂洛夫人对其他文化存在偏见。

然后,沃克夫人。在《戴西·米勒》中,沃克夫人在文化冲突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前期,沃克夫人经常劝说戴西·米勒,希望她能够收敛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而在戴西·米勒拒绝了她的劝说之后,沃克夫人只能放任自流。在这一阶段,沃克夫人仍旧保持美国人的善良与热心。但经过欧洲文化的熏陶之后,沃克夫人也开始变得精于世故,并在社交聚会中刻意地冷落并鼓励戴西·米勒,令她难堪。

最后,乔瓦尼。在《戴西·米勒》中,乔瓦尼可以看做是欧洲社会下层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乔瓦尼和戴西·米勒的交往过程中,乔瓦尼会顺从戴西·米勒的所有要求,表面看起来是乔瓦尼尊重女性,对待美国女孩戴西·米勒热情,但实际上是乔瓦尼在刻意讨好戴西·米勒,他想要通过戴西·米勒进入到上流社会,并且也是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精于世故的人。

(二)觀念冲突

1.等级观念冲突

主人公戴西·米勒来自于没有阶级划分的国家,更加注重自立的精神以及自主的行为,并不在乎阶级头衔或者金钱。戴西·米勒在选择朋友时,也不会注重朋友的阶级和拥有的金钱。比如,差役欧金尼奥,戴西·米勒及其家人是因为他在差役上的出色在选择和欧金尼奥成为朋友。

而与戴西·米勒有等级观念冲突的,则是科斯蒂洛夫人以及沃克夫人,虽然科斯蒂洛夫人也是美国人,但是却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欧洲派头,在欧洲生活的她已经形成阶级观念以及社会规则意识,科斯蒂洛夫人因为戴西·米勒一家人和差役欧金尼奥成为朋友,非常看不起戴西·米勒及其家人。在《戴西·米勒》中,判断美国人是否欧化的重要指标局势阶级。科斯蒂洛夫人写给温特伯恩的信中,将戴西·米勒的意大利朋友是“三流”人,这么称呼是因为她的朋友不是伯爵与侯爵。沃克夫人作为美国夫人,对欧洲文化十分向往与认同,可以将其看做是欧洲社会的学习者,因为沃克夫人十分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日内瓦学校。另外,等级观念冲突还可以反映在美国人和欧洲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上,欧洲人认为婚姻双方需要在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这两个方面相配,这两者要比爱情以及个人素质重要得多,温特伯恩感觉戴西·米勒和她的妈妈没有捕获侯爵或者伯爵的想法非常可惜。

2.行为举止的冲突

对于欧化的美国人来说,更加熟悉欧洲社会的规范以及习俗。因此,欧化的美国人行为举止十分优雅得体,但是有时也会体现出自身的虚伪以及狡猾。当温特伯恩向戴西·米勒承诺要将她介绍给自己的姑妈时,她的姑妈却不愿意认识戴西·米勒及其家人,因为温特伯恩的姑妈认为戴西·米勒及其家人过于普通。所以当温特伯恩再次见到戴西·米勒的时候,只能向戴西·米勒撒谎,以姑妈的头痛作为借口,并没有告诉戴西·米勒真相。而在戴西·米勒猜到真相之后,温特伯恩却想要说姑妈的坏话来取悦戴西·米勒。由此可以看出,温特伯恩十分圆滑虚伪。和戴西·米勒的直率坦荡恰恰相反。

3.女性观念的冲突

美国人比较反对繁琐的社交礼仪,所以并没有过多的标准要求限制个人的行为,这种文化和女权运动为美国女孩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使女孩们也能够拥有交朋友的权利,父母并不会对女孩的社交进行国对的干涉,所以戴西·米勒的妈妈并没有过多关注戴西·米勒和男士的交往。而与其存在冲突的是,欧洲对于男人和女人保有两种道德标准,在欧洲文化中,男人有交往女孩的权利,而女孩则需要柔弱、忠贞,并且矜持。为了保护欧洲女孩的贞操,父母会在女孩结婚之前进行严格的监督。一旦父母不同意女孩交往的朋友,女孩应该立即放弃这段关系。任何一个欧洲女孩都不能够反抗这一规则,如果有人提出质疑,就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很难遇到美满的婚姻。所以,在温特伯恩听到戴西·米勒说她的妈妈不喜欢她的朋友的时候,温特伯恩感觉非常困惑。

4.对欧洲文明持有不同的态度

对于欧化的美国人来说,会采用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欧洲文化,沃克夫人正在努力学习欧洲文化,温特伯恩非常熟识欧洲文化,正是因为温特伯恩的文学品味、艺术修养和优雅得体的举止,使其在欧洲生活的非常好。而与这一态度存在冲突的,则是主人公戴西·米勒及其家人,他们对欧洲文化了解的非常浅显,也没有深入了解的欲望,采用更加消极的态度看待欧洲文化,他们反而为自己是经济强大国家的公民而感到骄傲,还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些自大。戴西·米勒的弟弟兰多夫,认为美国的所有都是最好的,戴西·米勒和兰多夫也相差无几。虽然戴西·米勒对欧洲访问体现了浓厚的好奇心,想要首先参观西庸城堡,但是等到戴西·米勒看到西庸城堡的时候,她就将好奇心转移到了温特伯恩身上,而对于欧洲社会的规范、相关制度以及社交礼仪,戴西·米勒及其家人更是知之甚少。

综上所述,《戴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品,具有较为深远的研究意义。通过对《戴西·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分析可知,亨利·詹姆斯选择女性作为主人公,通过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同代表人物群体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差异,使我们能够采用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上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柠,文化冲突的牺牲品——《黛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分析[J].大众文艺,2017 (4):41.

[2]谢梦璐,唐海东,兼容而非责难——《黛西·米勒》中的人物性格与文化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12):93 - 95.

[3]陈治云,文化冲突下的悲剧人物——戴西·米勒人物形象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7):149 -150.

[4]鲍春燕,从交往行为理论看《黛西·米勒》中的文化冲突[J].考试周刊,2012( 13):26 - 28.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米勒亨利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找找看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