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与庄子生死观之比较

2018-01-18 05:25于格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生死观海子庄子

于格

[摘要]生死观是贯穿古今中外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庄子思想和海子诗歌的重要内容。从表面上看,庄子和海子二人毫无联系,但实际二者多有融通之处。庄子和海子都强调对精神世界的塑造,重视生存的意义。不同的是,庄子侧重于“死生一体”,而海子则更推崇“向死而生”。

[关键词]庄子;海子;哲学;生死观;诗歌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14- 0120- 03

doi:10. 3969/j. issn.1671- 5918.2018.14.052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富诗人气质的哲学家,海子是当代作家中最具哲学功底的写诗人。庄子的文章里充满着灵性与思辨,海子的诗歌中兼具着狂野与执著。作为庄子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死观,在其著作中多有体现,如《庄子·田子方》中说:“死生亦大矣。”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将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而自海子卧轨山海关,结束自己25岁的生命起,人们对这位天才诗人的死亡讨论便从未休止。《海子诗全集》一书中,提及”庄子”的诗歌共有6首,提及“生”112回,“死”65回。那么笔者不禁思考,海子为何在自己的诗歌中屡屡提到庄子?庄子的思想对海子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海子的生死观是怎么样的,他的生死观和庄子的有无区别?本文拟就这些话题展开具体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于庄子生死观的研究成果颇多,代表性的有李霞的《生死智慧》,李振刚的《生命的哲学》等。相较于庄子研究成果的不胜枚举,海子这边就可谓寥寥无几了。目前几乎还没有将海子和庄子的生死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也缺乏将庄子思想和现当代作家思想联系起来的文章。故而本文拟就庄子与海子的相似之处展开探讨,继而分析二人生死观的异同。

一、“哲学教师”与“哲学家”的神交

现实世界的相似经历和精神世界的同样脱俗,让畅游在诗歌海洋中的海子遇到了庄子,仿若冥冥之中的定数,二人虽相隔数千年,却可神交于哲学的繁杂世界,这段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惺惺相惜,使庄子成为了海子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哲学家。

(一)“也许庄子就是我”

“哲学教师”海子与“哲学家”庄子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志趣孤高、想象丰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后游历四方,拓宽了眼界,丰盈了笔杆。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述了庄子生平的三件事:著书十余万言,曾为漆园吏,不愿就聘楚相。“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由此可见,即便生活拮据、家境贫寒,但庄子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困顿于这贫瘠的物质生活中,而是放浪形骸、逍遥傲物,最终超脱于世俗,达到了至圣的精绝境界。

海子同庄子相似,是“远方忠实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他生于查湾村一个家境清贫、子女众多的裁缝家,但其自小聪慧过人,15岁考取了北京大学,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最有出息的孩子。19岁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期间曾远游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后更勇敢扛起中国新时代诗人大旗,期许自己的人生“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对人类存在本质问题的探索,给后世留下了脍炙人口又引人深思的诗歌。15岁的大学生海子,相较于周边的同学是稚嫩的,多多少少的不合群,使性格本就内向的海子更加沉闷。到昌平工作后,“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孩子在贫穷、单调与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西川语)在这种缺少交流,极其困苦单调的生活中,海子成为了一个孤独的“王”。也许就是这种强烈到快让人窒息的孤独感,酝酿出了一个我们看到的“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孤独的海子,遇到了庄子。《庄子·天下》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一个“独”字,把求道过程中的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庄子的“逍遥”并不轻松,是一个需要付出”几死”努力的過程。道的艰难求索印证着”求道者”的孤独,而得“道”后的境界也是高处不胜寒。中国哲学自古便是孤独的哲学,孤独的静观是主体向内求索的自省过程。庄子对于人的精神生命非常重视,以至于将”形神”分离,把精神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点。“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心”就是人的精神意识,形神分离也就是“勿丧我”,达到这种境界之后便可闻天籁之音。而这恰好与海子所追求的自由是吻合的。海子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屑于物质只钟情于精神世界,《夜色》中写道:“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可见,凡尘的生活已然而让他感到厌烦,超然于世的精神世界才是心之所向。正是这种对精神领域的至高追求,让海子想到了“道”,想到了“气”,他甚至想——“也许庄子就是我”。

(二)“真理是一次解放”

从呱呱坠地到暴尸铁轨,海子用自己短短二十五年的人间徜徉留给了后世无尽的猜想与探寻。这一生命的隐遁是如此突兀、诡谲,仿佛是被上帝突然收回,再没有人知道“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海子一直想要建立一个诗歌王国,而在这个王国中,哲学就是奠基石。海子对哲学很感兴趣,常常随身带着黑格尔的《逻辑学》,北大诗人臧棣更在此后有关海子的一首诗歌中,特别写下这样一笔,“第二年,你的黑格尔几乎把我的艾默生,逼到了美学的死角。”热爱哲学的人大都热爱思考,海子也不例外。海子是个典型的宅男,空闲时间喜欢一个人待在家,享受畅游在自己无限虚拟世界中的快感,这种缥缈无踪的快感让海子沉溺其中不愿脱身,甚至最后自己因”用脑过度而不能写作”(骆一禾语)。

海子将自己的哲学也命名为“道”,这无疑是对庄子哲学的精华的借鉴:“道——实体前进时拿着的他自己的斧子。”海子有意曲解了庄子的本意,将“刃”当做名词理解,拿起这把尖锐的斧头,对准这个冷漠的物质世界用力挥下,结果是,伤了他人,也伤了自己。海子的“道”是父性的、火性的,带给人的无一例外是死亡。他的复仇之斧、道之斧挥舞起来,像极了天上那严厉的“老爷子”。看破生死后,海子举起了斧头,对准了自己,他蔑视那“自我原谅”的抒情诗。他死于道。

二、“死生一体”与“向死而生”

生命和死亡贯穿了整个《庄子》三十三篇,我认为,庄子的生死观可以概括为“死生一体”——生死皆自然。海子的诗歌中也大量充斥着对死亡意象的描写,他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纵观海子诗歌,可以看出海子与庄子不同,海子推崇“向死而生”——“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一)死生一体

庄子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逍遥宇宙、齐物万象、养生尽道、恣肆人世,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其生死观——死生一体。庄子认为“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础,“气”介于”道”的抽象性和物的实在性之间,万物的生成和灭亡都可归结为“气”的聚集和消散,当然,人也不例外。由此,庄子消弹了万物的不同,去除了生死的差异。继而在《庄子》中衍生出许多有关生死的经典故事——混沌七窍而亡、妻逝击缶而歌、蝴蝶不辨真我、死生不偏蝼蚁等等。这些故事,又可反证庄子的生死观。

(二)向死而生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意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家园。”海子的死既是“殉诗”又是“殉死”。不同于庄子对待死亡顺其自然的心态,海子是一個有着自杀情结的人,“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但海子相信,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海子的诗歌中充斥着大量对死亡意象的描写,耿占春评论说:“死亡在海子诗篇中甚至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预先体验的神话。”自《死亡之诗》三部曲开始便以蔑视生死的态度拉开了死亡演出的大幕。摆脱了生命之苦后,诗人感到了幸福和欣慰,哪怕一直沉睡,也”觉得自己很美”。之后海子更是为自己设想了八中自杀方式,并最终采纳了卧轨。适时而纯洁的死亡”——海子以“恩培多克勒之智”将自己的生命固定在了一个如日中天的形态上。

海子认为思想应该挣脱阻碍飞翔的肉身,获取绝对的自由,如果肉身成了阻碍思想畅游的阻碍,那么海子将会选择离开它。“它们抬起我,像一支飞越山梁的大鸟,我看见了自己,一枚松鼠肉体,般甜蜜的雨水,在我肉体中停顿了片刻。”海子用肉体消亡来强调自己醉心于成全精神放飞,当然身形分离的观点自古便有,如《老子》中说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正是因为坚信人是有灵魂的,肉体的死亡绝不是生命的结束,海子秉持着“向死而生,向生而死”的生死观,将死亡情结变成了追求生命本质之途的欢乐终极。

三、小结

虽然庄子和海子均重生安死,但二者生死观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庄子是从自然主义和形而上出发,海子是从自由主义和追求精神极乐的角度出发。

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探讨生死问题的哲学家,他用“气”的理论解释生死,将具象的肉体幻化成抽象的灵魂,消减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然后从“道”的高度去审视生死,彻底摧毁人们的心理防线,最后达到跨越生死鸿沟的境界。他将生与死归结为气的聚集和消散,人生从哪里来死便会回到哪里去,人间游历的这几十年,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生死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区别,这么一想,便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

海子对死亡有一种莫名的向往。从出名作品《亚洲铜》开始,“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海子用自己超脱了时间空间界限的自由想象,为我们展示了死亡的纯洁和新鲜。纯净和新鲜是艺术的最高法则,也是精神的本质性构成,对于诗人而言,精神必须得到完好无损的保护。海子所追求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甚至不可以被肉体所羁绊。死亡并不是结束,远方的远方除了遥远也并非真的一无所有,也许,等下一个春天到了,十个海子就会全部复活,他们住在海边的房子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劈柴喂马周游世界。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悠哉,海子诗歌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1997.

[4]西川,不死的海子[M].上海:三联书店,1997.

猜你喜欢
生死观海子庄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