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厦门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历史演变及发展特点

2018-01-18 00:42林琳
艺海 2018年12期
关键词:近代音乐教育厦门

林琳

〔摘 要〕1840年到1949年是厦门地区学校音乐教育起步、变革、发展、重建的时期,在这百余年间,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演绎着曲折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音乐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内容、社会作用以及区域特点。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提炼文献资料,将近代厦门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发展特点。

〔关键词〕近代;厦门;学校;音乐教育

厦门是历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炮舰打破了这昔日小岛的宁静,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冲击。从鸦片战争后的西学初入,到抗日战争后的百废待兴,厦门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萌芽期、建设期、发展期、抗战期、恢复期五个时期,音乐教育在历史巨变中承载着文化的沧桑,也彰显其在特定社会形态中的特点。

一、历史演变

1.教会文化的传播带动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厦门成为洋人首批登陆的口岸之一,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渗透。传教士以厦门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进行传教,辅以慈善办学的方式,为传教作引导。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厦门的教会学校创办了近20所。教会学校的影响具有多重性。一方面,它主要是作为传教机构而非文化教育机构,是基督教的传教策略。另一方面,它为音乐课程进入学校提供了平台。唱圣诗是传教的重要活动,教会学校教唱圣歌带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只是在这一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尚不规范,人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教育。

2.政府教育法规推动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

1904年,清政府颁发了《奏定学堂章程》。在《章程》的影响下,一方面,西方教会所办的教会学校进行扩建或整合;另一方面,国人自办的新式学堂开始起步,学堂乐歌兴起。1909年到1923年,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文件规定了各学段音乐科目的授课时长及学分分布,并明确各学段音乐课的教学大纲,政府行为促进了学校音乐课的发展。各校依据文件开设音乐课。在1934年的《幼稚生成绩报告表》资料中显示,课程设置包含的科目有唱歌、国文、计算等九种。1916年集美学校增设艺术科。1927年集美办幼稚师范学校,设艺术专修科。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这一时期,厦门的音乐教育进入了以学校为主导的显性教育。

3.城市建设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1935 4月1日厦门市政府正式成立。城市建设的过程离不开教育的推动,同时城市的发展以及政府机构的完善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成果可以从丰富的课外音乐活动中略见一斑。“民国25年(1936年)元旦日,适逢儿童年期内……举办儿童音乐会。参加表演的儿童,极其踊跃,听众亦多,歌舞并奏,诸多可取。”史料记载了这一时期群惠女学、海滨附小、毓德女中等学校运动会、游艺会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舞、乐皆有,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并存,课内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相辅相成。

4.抗日战争时期弦歌不辍

1938年 5月,厦门全岛沦陷。战火的硝烟虽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抗日的烽火却燃起了师生们的救国之志,他们藉歌咏的力量,激发民众壮烈的爱国情绪。当时宣传的进步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民族解放进行曲》《救中国》《打回老家去》《最后胜利》等。集美中学、双十中学、厦门大学等校内迁,师生们以歌咏志,普及救国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许多师生加入“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行程万余里,在途经之处进行演出、歌咏巡行等。这一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已经打破了课堂的界定、教材的限定,师生们一起走进社会民众组织中,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在广袤的天地中发挥音乐的力量。

5.在艰难复苏中砥砺前行

1945年9月28日,日军在鼓浪屿海滨饭店举行投降仪式。沦陷时期,厦门学校损失惨重,在满目疮痍中,学校音乐教育砥砺前行。集美高级中学坚持开展音乐研究会,音乐教师担任指导,专门研究乐理及练习歌咏技能,定期公演。可见,这一时期音乐课开始重视音乐知识的教学研究。1948年4月5日《星光日报》刊登了“联合音乐演奏会今起举行”的快讯。节目单显示参与面广,唱奏均有,题材包括中西音乐。这场音乐会既体现了当时的音乐教学水平,又传递了音乐在艰难时期所发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发展特点

1.融贯中西,多元并存。

19世纪中叶,教会学校的创办开启了西学东渐之萌芽,19世纪末,爱国华侨捐资的侨办学校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从萌芽期到发展期,教会学校、侨办学校、国立学校三种办学模式并存。在19世纪中叶,唱歌课主要在教会学校开展。教会学校的唱歌课具有宗教指向性,教学内容具有单一性,即以传播基督教为教学目标,教授宗教赞美诗和相关乐理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唱歌课从宗教指向性慢慢转向社会指向性,内容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过渡,逐渐转变成涵盖中外音乐,包含合唱、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课。侨办学校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他们既秉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受到海外开明思想的影响,不仅注重音乐教育要适应教育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而且要发扬民族的文化。国立学校的唱歌课则兴起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唱歌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学校开始组建铜管乐队、合唱队等,教学内容从单一唱歌课转变为多样化的音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种教育理念的碰撞,教育体系的融合,教学内容的交互中,厦门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逐渐呈现出融贯中西,多元并存的特质。

2.区域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厦门地区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過程中,各区域发展不均衡,鼓浪屿和集美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领先区域音乐教育的发展。

鼓浪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被划为万国租界,得西学东渐之先,成为厦门区域音乐教育发展的腹地。其领先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开创学校教育之先。从1898年到1912年,先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怀德幼稚园)、厦门第一所女学(毓德女子学校)、福建省第一所幼师(怀德幼师),且均开设有音乐课。第二、音乐人才辈出。音乐教育家周淑安、歌唱家林俊卿、作曲家江文也、钢琴家李嘉禄等均在鼓浪屿受过音乐教育。第三、音乐教学形式多样。在1912年以前,怀德幼稚园已用钢琴伴奏唱歌,西洋民歌的旋律与厦门话演唱的词相结合,别具一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毓德女中、寻源书院已有小规模乐队、合唱队,在教堂和公园的音乐会演出。

集美原属同安县集美社,其领先性得益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侨办教育。从1913年开始,陈嘉庚先生先后创办了从幼儿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教育链。在音乐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措施:其一,将艺术的兴趣定为学校目标之一;其二,重视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组织音乐研究会,组织歌咏队、铜乐队;其三,以赛促学,举行歌咏竞赛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教育的细节之处无不体现陈嘉庚先生在办学上的远见卓识及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也使得集美音乐教育走在厦门区域音乐教育的前沿。

3.特殊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性。

近代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弱化了音乐作为艺术的特点,强化了其教化功能,使得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性。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厦门地区,尤其是鼓浪屿进行文化侵略,这一时期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具有传播宗教的功能。在19世纪末,维新思潮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音乐教育既是新式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成为维新志士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爱国思想的方式之一。这一时期新式学堂所开设的音乐课即学堂乐歌,其中不乏反对封建、启迪民智、振兴中华的题材。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则以歌咏的方式表达激发斗志、抗日救国的时代呼声。

结?语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传递、发展、传承文化的媒介。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政治时局的激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中西文化的碰撞、教育思潮的变革、侨民归乡办学的义举均铺就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闽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在社会动荡时期,亦不可避免从属于政治。民族危难之时文化亦无自信,纵观厦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民间传统音乐教育是缺失的,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厦门市档案局(馆)编.厦门教育史话[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2] 许十方,陈峰.鼓浪屿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3] 洪卜仁主编.厦门教育资料选编(1909-1949)[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4] 福建省教育史志编写办公室编.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集第三辑[M].福州:福建省教育史志,1992.

[5] 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钢铁的一群——厦门青少年抗日群体的回忆与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50-52.

[6] 紀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七十周年筹备委员会校史编写组编.集美学校七十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教育地理学视域下的厦门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JAS160836)

猜你喜欢
近代音乐教育厦门
厦门正新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