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昆剧团改编《白兔记》的过程与演出反响情况及讨论。
〔关键词〕昆剧;《白兔记》;改编;反响
湘昆《白兔记》改编,是从1962年就开始的,至今已历经6个版本,皆出自余懋盛之手。第一稿时,他才28岁。至2018年4月29日他已与昆曲结缘五十年。一场因右派界限而起的人生变故,原本已是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戏曲史研究生的江西人,發配到郴州师范,后调入湘昆剧团。老人乐观地说,搞了昆剧,也算因祸得福,聊以自慰。
最初,只是搞了“出猎”“诉猎”折子戏,在北京、苏州演出,“打头炮,反响很好”,这才有1962年着手改编整本。这在各个剧种中广为传播的故事,原剧本作者已是“无名氏”,余根据的是老艺人的手抄本出猎、诉猎、磨坊产子经典段子,都是在演出本子上找到,“诉猎”当时还会演,就教。其他则从出版物《六十种曲》中补充。余老说,一直都是八个折子,大方向没变,结果没变。但1980年代以前是一种路子,1980年后加上《抢棍》,一环扣一环,“行家说很干净,很少会走神。2小时40分钟,没觉得这样长”。特殊时代中,这戏不让演,“涉及一夫多妻,瓜精、白兔又都是神话,打瓜精改成过打老虎”。曾经在台上表演打妖怪,“效果不好”,最新版里就用“一更天、二更天”语言交代,让观众自己想象。开场的《抢棍》,“别的昆团都没有”,是1980年代从湖南辰河戏中学来的。湘昆的“出猎诉猎”,也比其他昆团丰富得多。昆曲曾是百戏之母,凋零后,又反过来从各地方戏,比如祁剧、湘剧的昆腔中汲取营养。
一晚演完,时间被压缩到极致。余老说,很多经典处,不得不忍痛割爱,“诉猎里,咬脐郎偶遇母亲回来,有一段"三仙桥"是在地上哭着唱的,哭得让人心碎,有没有这段戏,情绪差别很大”。还是舍了。人们看得津津有味。有几处,忍不住都要落泪。“这一出戏,本身就雅俗共赏。南戏最早还是比较通俗的,不是都像牡丹亭那种文人作品”,磨砺了六次的白兔记,就这样亲切地,以合适的节奏出现在眼前。它还将继续被打磨。它的改编史,就是一部昆曲的境遇史。
为了能争取文化部昆曲扶持工程项目,余老真诚地和沈斌导演反复磋商,重新精心改编了湘昆优秀传统剧目《白兔记》。《白兔记》是昆曲古老的经典剧目之一,是极具独特地域特色的湘昆的优秀传统剧目。它敷衍着一出悲欢离合的家庭故事,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湘昆保留传统艺术较完整和丰富。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传唱不衰。在湘昆传统的基础上有意吸收湘剧范老的白兔记改编本的成功经验,敢于突破一直以来纠缠于“一夫二妻”观念的束缚,重新调整了刘知远、李三娘、咬脐郎、岳秀英一家人的关系,将他们之间矛盾纠葛,作了新的诠释,深入开掘出以“亲情”为核心的主旨,继承并发展了昆剧的传统,也贯穿着戏曲推陈出新精神。出身微贱的刘知远,为了个人前程,不惜“停妻再娶”,改编时对他作了适度的批判。但更着笔于典型环境中人物性格、心态的开掘。一个生活底层的穷汉不通过婚姻关系这类途径是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刘知远虽然成了岳总镇的贵婿,而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忘记曾经患难的发妻李三娘。只有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才能使刘知远这一历史人物真实可信。本剧应该以小将军咬脐郎为主体来构建全剧,小将军形象在舞台上虽然出现较迟,然前面的《产子》《送子《接子》,都是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铺垫的,使这一美的形象呼之欲出。在《出猎》《诉猎》《圆梦》三场戏里,小将军始终处于情感冲突的中心。他成为生母李三娘、养母岳秀英、父亲刘知远之间的感情纽带,他不愿意看到父母的离异,他眷恋着生母之情,继母之爱,他发自一个少年纯真的人性和亲子之情,把一个破碎的家庭弥合起来,显示了人世间亲情的可贵。这一形象充满艺术魅力,使全剧从较为简单的道德批判进入人文评判的新境界。但这种处理余老也有自己的顾虑,因为咬脐郎是他的小女我的当家戏,本来《出猎诉猎》就很出彩。很容易产生误解,所以有意尽量保存湘昆有特色艺术表演的场次如《抢棍》《产子》《送子》等,加强刘知远与李三娘的戏,也为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揉进了南戏《打瓜精》《赠袍招亲》等情节,既增强了全剧的戏剧性。也增强了刘与李的戏份,也符合小老百姓爱看有前因后果的整本大戏的愿望。以李渔的戏曲理论“减头绪、密针线”紧凑结构的六字箴言,湘昆的《白兔记》在原剧三十三出的基础上缩短成八出,从原剧的第十出开始,也就是简省了刘知远怎么庙堂偷鸡,李公一家其乐融融的描摹以及刘知远如何进入李家,怎么引起李洪一对其憎恨不已的这些情节。直接从分得瓜园开始,前情都由刘知远寥寥数语带过。那些情节是可以省掉的。而且对整个剧情发展的流畅并无大碍。把一切神道思想、宿命论思想都剔除掉,但有些带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要予以保留,并做了新的艺术处理,尽量符合现代审美观。
2011年11月底文化部要来验收属于“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项目”排演的湘昆传统名剧《白兔记》。为了迎接这次重要的验收演出,半年来剧团领导果断决策,周密计划,发动全团演职员群策群力投入《白兔记》的排练,《白兔记》的全部角色由中青年演员担纲,李三娘由雷玲饰演,刘知远由唐晖饰演,咬脐郎由余映饰演,他们三个都是九零届的,都曾长期辍演,此番重登舞台实属不易,他们三人都很珍惜这宝贵的排演机会。正如余映彩排后总结所说:“此次新排《白兔记》全本,是我艺术人生中难得的机遇,我深知人生难得几回搏,因此我下定决心豁出去拼一回,半年多来我坚持苦练基本功,风雨无阻,无论在排练场,还是在家中,我都能坚持练戏练功练体力,练唱练气练念白,在沈斌导演的亲切关怀下,严格要求下,耐心启发下,慢慢开窍,功在长,戏在通。抓业务的罗艳书记大师姐,对我近乎苛刻的严要求,我开始还有点抵触,但是通过她在排戏中几个关键处的点拨,使我豁然开朗,也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没有压力就不能激发我的潜能,戏就很难提高。没有她和刘婕小师妹对我白口存在许多毛病进行耐心纠错,我的白口不可能有如此质的长进。声乐界王老师为我练声中画龙点睛,使我的演唱技巧也有了明显提高,此次《白兔记》演出能较好塑造了咬脐郎这一角色是导演、老师、师姐妹们共同帮扶的结果。我要认真总结此次演出的成败得失,巩固成果,修正缺失,以利再战。”
十一月正式向文化部汇报演出,并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文化部戏剧处吕育中处长看戏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白兔记》再进一步加工提高,可以成为湘昆的代表性保留剧目。
《出猎·诉猎》是湘昆特色传统剧目,当年郭镜蓉饰演的咬脐郎就有花团锦簇的翎子功表演,丰富而生动的娃娃生表演艺术,她演的咬脐郎英姿飒爽又天真烂漫,起霸趟马,身段边式,载歌载舞,功夫繁重,功力深厚。并先后得到南北昆剧名家徐凌云、白云生、周传瑛、郑传鉴、沈传芷、傅雪漪等前辈亲授和指点,在湘昆传统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她的《出猎·诉猎》还受到湘剧表演艺术家陈绮霞老前辈精心打磨,陈老创造性地把湘剧精湛的娃娃生表演艺术与昆剧规范表演身段熔于一炉,浑然天成。所以《出猎·诉猎》是湘昆代表性剧目之一。我省艺校毕业后利用家学渊源,在九十年代初,跨行当向她母亲郭镜蓉学了这出《出猎·诉猎》,在昆曲界独树一帜。
2011年6月又以《訴猎》一折,参加上海举办的全国昆曲中青年演员优秀剧目展演,受到上海观众的好评。此次为了演好咬脐郎,他一天几曹工地苦练,为了提高演出质量,她不畏艰难,坚决按导演要求,练穿厚底来演出全剧。踢腿旋腰,飞脚旋子,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刻苦训练,严格要求。九十高龄湘昆发掘人李沥青看完《白兔记》彩排后,走出剧场一路高声赞叹:“不错,不错!”当他见着郭镜蓉时,他激动地停下对郭说道:“记得当年你在苏州演出时,徐凌云老先生说你把咬脐郎演的淋漓尽致,今天看来你的女儿余映超过你了,青出于蓝呀!”
4月28日晚,湖南省昆剧团上演昆剧传统大戏《白兔记》将展演再次带入高潮,两个半小时,很意外地,几乎无人提前离场,还有一些站着看完全场。这是湘昆新排的老戏,显然最合郴州观众的胃口。演员细腻深情的表演、紧凑的剧情和书卷气的舞美设计,使全场观众如痴如醉,剧场连过道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全场响起潮水般的掌声,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白兔记》的收束也略显匆忙。现代人难以有耐心花上很多天听完一个故事,2个半小时承担不了从容。只是白兔记的2个半小时似乎过得飞快,一环扣一环的故事,紧凑飞逝,狠心的嫂子说起郴州官话,人们一片笑声。武戏依旧很受人欢迎,一片喝彩。第一次来看昆曲的老人,一边看戏一边念着字幕台词,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昆曲你只要接触,就能感受到它美,被它吸引。当天,有个5岁的小男孩,也许压根不懂台上的曲折,却爱“咬脐郎”爱得不行,终场时嚷着要妈妈带他上台找咬脐郎。
湖南郴州,浙江永嘉。在如今昆曲的版图上,二者以一种倔强的姿势,各自在偏远处存活。作为支派,地处偏远,湘昆虽不为大部分所知,亦有人对它的“不正宗”不屑,但亲近过它的人,还是容易被俘虏。白兔记演出结束,来自香港的曲友张丽珍直叹过瘾,唯一的意见,“如果不加大提琴就更好了”。她喜欢传统的东西。比如怀鼓。这来自明代的乐器,南昆在康乾年间就已不用,却至今执在湘昆人手中。
中山大学非遗中心林斯瑜女士作了精彩发言:“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湘昆是个很有自身传统的昆曲流派,其艺术特色非但不输于其他剧团,而且可能有其他剧团所缺乏或者已经丢失的许多艺术元素。由于地理位置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湘昆内部长期以来似乎存在一种妄自菲薄的倾向,外界也往往对南昆以外的昆曲流派冠以“非正宗”的偏见。这些观念多少对湘昆演员的自信心有些影响。但实际上,凡是看过湘昆经典剧目的行家,从来对湘昆都赞赏有加。早期有梅兰芳、田汉,以及传字辈老艺术家等等。昨天晚上的《白兔记》,看得人意犹未尽,不仅我们这些小字辈觉得好看,曲润海先生、王馗先生还有香港、台湾的曲家们都是很认可的。可以说,看了三天的戏,湘昆的《白兔记》最有味道。”
湘昆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困境,是缺乏观众,所以得培养观众。昨天看完《白兔记》,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特别兴奋,拉着他妈妈一定要上台去,他说要找刘知远的儿子合影,说他最喜欢小将军。见了我还很老气横秋地当面表白了一番,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小朋友尚且有如此的审美意识,可见观众是完全可以培养的,只要有好戏,只要多些机会让他们接触昆曲,只要善于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审美认知,只要大家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