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界紧随时代深化改革的潮流,为了提高国家人才质量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了九大教育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各位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得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核心素养和审美教育做了一个简单的阐释,其次结合了近几年全国语文试卷探讨了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内容,最后提出促进美学教育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 引言
高中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期,学生不断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文化输入,教学活动的近期目的是为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做铺垫,更远则是想让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高中三年的生活对他们的影响尤为重要,尤其是语文课程,因为语文课程可以更多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基本义务,不但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 核心素养
在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国对高中学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国家政策提出要求从感悟鉴赏和创意表达这两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然而,我国教育界就21世纪学生具有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他们具备了哪种能力才可以满足自我发展需求并推动社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与文件上的教育目标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教育依然注重智力的提升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单纯地追求高分数,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仍是在寻求更高的升学率……这些都整体导致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缺乏一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须的品格。
三、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是水平存在着差异而已,我们现在社会积极提倡美学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的整体水平。所谓文学表达上的审美教育,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现在已经将这一目标列入教学要求中。审美技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让他们以高水平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它反映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就是语文素养的一个下位概念。我们语文素养总共包括四种,分别是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审美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指具体的课文内容所体现出的各种美学,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文时就可以传达出的内涵。史学家劝人为真,教育家劝人为善,艺术家劝人为美。审美教育则要兼有三者之长,既劝人为真,也劝人为善,更劝人为美。我认为这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审美教育的目标。
四、 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 语文教材方面
我们语文课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是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名家大作,可以涵盖美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山河的美、人文社会的美以及人性道德的美。以上的种种都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传达给学生,进而丰富他们的审美内容。比如:《蜀道难》,这是我们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古体诗,内容不乏自然景观的描摹,其中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传说的神奇之美,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栈道的险峻之美;还如沈从文的《边城》,课本节选的是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民情,学生能感受到的就不仅有唯美的自然风物,更有纯朴的端午风俗和可供神坛的人性美。
(二) 试卷考查方面
众所周知,高考是每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了,更有甚者,觉得高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很多学校对这件事也是极度关注,教学目的便是可以赢得这场考试的成功。当然,国家也需要通过这场考试选拔出人才,所以全国语文试卷必须要体现出国家倡导的教育目标。我们翻看2014至2017这几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和各省市质检卷,就会发现作文部分一般都是突出考查学生的文化审美素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在选材上相比过去有了更明确更广泛的要求:(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15年全国卷一的作文材料是对“女儿举报自己的父亲”这一行为的探讨,就是对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教育的践行。(2)侧重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如16年福建省质检卷探讨“青花罐、勋章和祖训三者中,哪一样传家宝更有价值”,材料中的传家宝必须对人生,修身,齐家,待人处事起着良好作用和价值,从而发扬光大,这就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还如17年福建单科质检作文就是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探讨等。(3)强调将过去与现代相结合,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时事密切相结合:如17年全国卷1作文材料中的11个关键词“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中既有传统的“京剧、中华美食、长城”,也有现代社会现象“共享单车、空气污染”等,让考生找出共同点,自由组合,打开思路来给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极大地发挥考生自由写作的空间。
五、 培养措施
(一) 创新教学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有学生其性格特征、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有着极大的差别。我们语文课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活动。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可以有效开展教学,更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进行《荷塘月色》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讲解到“叶子出水很高,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段,就可以让学生即兴根据课文的描写画出一幅荷花玉立图。《故都的秋》描绘了“秋情、秋声、秋色、秋果”,也可让学生课后画出感受最深的图景,互相观赏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审美带来的学习乐趣。
(二) 问题促进思考,营造审美气氛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思维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发展可以拓展思维。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从问题导入,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短歌行》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从诗歌的诗眼“忧”引出问题,向学生提出“诗中的忧表现在哪里”“诗人为何而忧”“诗人如何写忧”这三个问题,引导让学生以“忧”为线索去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在学习中,易犯不求甚解的毛病,而且也由于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设问引导、训练。如欣赏《雨霖铃》离别的凄美是通过周围的清冷景象来创设,当读到“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时,学生就有可能不理解这些字眼和离别的凄清有何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感受离别的苍凉落寞之美。
(三) 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负责讲解疑难问题并且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做到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普通的常识,需要学生简单记忆的内容就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背诵技巧。
我们常见的文言文词义理解部分,这是一些不完全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为方便以后阅读相关的古文献资料,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运用上下语境推理法。比如:“信”的词义讲解,文中出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就可以运用下文推出此处的“信”是确实的意思。这些看着似乎纯知识教学,但其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理解美的能力。
现今推行的就事论事的议论文写作,在高中课内文言文中都可以作为此类写作的范本,如《六国论》《过秦论》《劝学》等,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些范本,教会学生写出规范的议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议论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六、 结束语
事实证明,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不仅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还可以开发智力,促进一个人情商智商齐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教育成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加强审美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理所应当承载起这一任务,并兼有培养学生九大核心素养的重任,为国家建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新.语文核心素养視角下阅读审美教学探析——以《故都的秋》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6(4).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6):25-26.
[3]韩安东.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J].中学语文旬刊,2017(1):67-69.
[4]赵福楼.语文核心素养的五个着眼点[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6(10):21-22.
作者简介:郑榕,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