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明确思辨突出

2018-01-18 07:08陈森林
考试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摘要:针对2017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本文从试题的命题要求、考查重点、富有张力、多元转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对今后的教学和高考备考有所启迪。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试题特点;应对策略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形式的沿袭,题目创设了具体的写作情境,要求考生根据具体指令写作。从命题上看,它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命题在选拔和教育方面有明确的导向性

高考是具有选拔意义的社会制度,但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高考的教育功能也同样不能被忽视。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充分体现高考命题服务人才选拔和导向教学的功能,一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2017年高考作文则也明确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一体)为导向,对“为什么考”做出了回应。这恰恰就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根本导向,十分鲜明。

从作文材料特点上看,2017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延续了2015和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的特点,仍然是有具体指令驱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这点与“考什么”和“怎么考”息息相关。“考什么”的目标导向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怎么考”的要求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

从2015年开始,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就以这“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方向,2017年的作文题也鲜明体现了这一导向性,体现命题者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取向的期待。

二、 重视对探究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点从“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也可以管窥。2017年高考全国I卷語文作文题侧重考查考生“将无序的、杂陈的关键词语进行有序化的能力”,材料中的“中国关键词”既独立又有层叠的思辨空间,这一考查与评价体系中的“四翼”息息相关。“四翼”的考查既要求考生具备作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又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分析并解答问题,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思辨能力。

题目的具体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是考题的核心要求。既体现了明确的指令,也体现了思辨的具体语境。“外国青年”要求考生具有“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考生可以想象自己面对全体侃侃而言,也可以预设与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也可以思辨理解,可以理解为由不懂到懂,也可以理解为由片面到全面,还可以理解为由不深入到深入等。“中国”则是“读懂”的对象,要给“外国青年”展示怎样的“中国”也是需要探究思辨的。材料给出的“中国关键词”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当代的科技文明;既有发展改革的巨大成果,也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选择和组合,完成试题的任务指令,就极为考验考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思辨能力。

三、 试题在自由和约束中灵活地展现张力

从作文材料看,给出的12个“中国关键词”既涉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时事热点,涵盖面广,又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既受范围限制,又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以说体现了充分的自由和应有的约束。这12个关键词,考生熟悉哪个就选哪个,这是考生的自由,但不能脱离材料的给定范围,还要“有机关联”,这是考生的不自由。同时,要注意材料的指令限制,要“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就暗示了材料给出的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但又不属于同一个层面的,不同关键词的灵活组合就带来了不同的张力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怎么选择也就大有讲究了。从这点来看,2017年的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好写但要写好却不容易,十分灵活,是一道接地气、有生气的好题。

四、 试题往多元化方向发展

孙绍振老师将传统的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称为“第一个阶段”作文,并评价说:“是从强制性、封闭性的主题性命题转变为开放性的自主立意。材料性、话题性的命题获得广泛认同,渐成主流。从理论上总结,其精神是题旨的导向性与自主性的统一。”孙绍振老师将前两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视为“第二个阶段”,并评价此阶段“是从二元对立模式向多元有序转化”。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给出了12个关键词,考生可以自由选择2~3个关键词进行组合,相较于2015年和2016年的全国Ⅰ卷作文题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倾向。如果再考较2006年至2014年的全国I卷的作文题,这一倾向就更明显了,2017年的作文题已完全脱离了原先的普遍与特殊、感性与隐性等二元对立的桎梏。12个关键词包含了价值的多元体现,观点和态度也是多元的。可以说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平行的,选择哪几个都是允许的。基于此,考生的不同选择和组合都可以,不同的选择和组合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答案,这也是命题者所希望看到的。

总之,2017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是一道典型的带有明确任务指令的作文,是前两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改革的延续,有效进行选拔,考查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的能力,避免宿构和套作。当然,防止宿构和套作并不是高考作文的根本目的。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高考作文还是要服务于选拔这一核心立场。因此,材料不仅要求考生“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来立意,以避免宿构和套作,更重要的是材料提供了多维的角度,在立意上有选择自由,但在表达高下上会有很好的区分度。“语文素养高、思辨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考生比较容易获得高分,这就具有明确的导向,也符合选拔性考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3).

[2]孙绍振.在二元对立和多元有序之间[J].语文学习,2016(8).

[3]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J].语文学习,2015(7/8).

作者简介:陈森林,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国光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