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赟
摘 要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中引进了社会治理的理念,并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同时,提高人民民主和发展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参与度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公民参与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实现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策略。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公民参与 路径选择
一、引言
在当前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在公共事务的行为方面构建一个政府与人民合作、沟通的治理机制,并通过这一机制激发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此外,还要培养人民的公众意识,提高人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促进人民与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与合作。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实现公民参与的困境
公众参与是公民实现公民资格的重要表现。对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念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将对实践和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要实现全面的公民参与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境。本文对当前公共参与现状和热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实现全面公民参与面临的困境。
(一)公民参与教育缺失
当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甚少提及公众参与,更鲜有将其作为教育的必修课来对待。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导致公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关注较少,讨论也不积极,最后形成公民参与程度较低的局面。本文认为,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公民主体的替代途径,应该培养积极的公民意识,促进活跃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二)老年人口的公众参与问题
我国当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老年人口作为社会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参与度常常被忽视。虽然当今中国老年人的公民参与程度比以往要高、范围更广,更多的老年人也被动员起来,但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多数老年人的公众参与意识并没有很明显的提升。并且,大多数身处贫困和落后地区的老年人面临的公众参与的限制因素要多得多。实际上,提高中国老年人口的参与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趋势所带来的问题。
(三)阶级差距带来的公众参与困境
研究发现,我国年轻一代的公民参与水平存在着不断扩大的阶级差距。当前,关于公民参与的许多文献都集中在与公民参与有关的个人和家庭层面的因素,而忽略了社区层面因素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因素在促进或抑制公民参与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我国最近流行的“马太效应”和“阶级固化”思想,正是由于我国阶级差距不断拉大带来的。这种差距也带来了公民参与水平上的阶级差距,阻碍了我国全民参与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公共管理实现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和政界人士一直在关注政治上不知情且不活跃的年轻一代。然而,很少有人试图解释是哪些因素和路径选择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中国现代公众参与的实践和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中国的公众实践依然可以为公众参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经验,并最终将实践概括为理论,为良好的公众参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我国实践出发,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公众参与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
傳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是影响人们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影响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与众多中介相关,包括第二种媒介公民知识和公民效能。然而,新闻曝光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公民知识和公民效能。事实上,公民的知识和效能是通过直接和间接地调解政治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新闻媒体的充分使用则起到了促进政治讨论的作用,尽管不同的媒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要来讲,新闻媒体的曝光影响了学生(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参与。
(二)加强独立的民间组织的作用
通过对比多种政治参与方式可以发现,在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上有一种良性的途径,即自治或准独立的组织在集体行动和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也明显受到地域限制。一般来讲,独立的民间组织在经济发达地区起到的作用较大。此外,我国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尚未完善,许多监管机制和相关制度都还没有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独立的民间组织的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并且,独立的民间组织的宣传力度并不大,这导致许多民众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一途径可以实现政治参与。因此,加快完善民间组织制度,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有助于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公民参与。
(三)加强公民参与教育,提高公共参与理念
教育始终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教育。要加强公民参与意识和理念,就必须加强对公民参与的教育。这一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强制性地迫使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而是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最后让公民自觉加入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结语
实现公民参与就是要激发人民和社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新思想和社会活力,把群众纳入公共合作网络;加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信任以及与党和政府的合作,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作者单位为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春茂.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完善[D].南昌大学,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