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行,张瑞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指明了我国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具体的路径。甘肃是一个“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比重较大,农业产业不大不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西部省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及时融合各种最新技术、组织形式、工艺和管理方式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该体系是农产品供给、功能趋于多元、支撑体系健全的农业产业集合。为了构建甘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由于近几年农产品生产的边际收益不高,部分甘肃农村地区耕地闲置,农村居民基本口粮、蔬菜、水果、油料等基本农产品需要购买的现象并不少见,传统的“自给自足、丰年贮备节余、弥补欠年不足”的自保模式基本瓦解。一旦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下降或自己经营的领域出现困难,部分农户的生活马上陷入困境,少数农户甚至短期依赖借贷购买粮食和蔬菜等最基本的农产品的状况。对于耕地不足、经济基础普遍极为脆弱的甘肃农村来说,利用好现有耕地、保证基本农产品自给尤为重要。为此,应该在现有鼓励农民种田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调动农民特别是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种田的积极性,在确保基本农产品的基础上,藏粮于民。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直补的额度、改善发放形式。可以考虑在政府财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类型,在现有直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补助数量,使农民感受到种粮有利可图;同时,基层政府部门应该认真履责,将直补真正发到种粮者的手中。二是要继续降低农资产品的价格。可以考虑适度增加财政补贴或者降低税率的形式,降低农电、涉农柴(汽)油、农药、化肥及农机具生产企业的边际成本,从而降低农户购买价格。
根据甘肃各地的环境和资源禀赋条件,做好中长期规划、配套好政策,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特色农耕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四大功能农业产业:一是循环农业。以种植、养殖业副产品和废弃物为原料,通过沼气发酵、生产农村居民生活用气和农业生产有机肥;建设基本的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再循环系统和复式农业灌溉系统,使生活污水得到充分利用;加大废旧农膜等的回收力度、增加生活垃圾分类利用设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对废弃物的再利用。二是特色农业产业。甘肃各地都有其独特气候和人文环境长期积淀形成的特色农业产业,大体上形成了河西走廊、甘南、临夏、中部、陇南和陇东等六类特色产业体系及十多种亚特色产业,进一步发挥不同地区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上下游及关联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乡村旅游业。在交通相对便利、农产品有特色、环境整洁、气候适宜且与其他地区互补的农村,通过进一步的交通道路改造、环境建设及对农户餐饮、娱乐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帮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城镇人口到农村旅游度假,带动乡村就业、提高农户收入。四是发展农村第二产业。选择一些具有显著地域地标特点的领域,采取有效的扶持措施,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形成一批档次较高、有品牌效应、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延长当地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户和地方收入。
甘肃农业和农村本身居于经济社会的弱势端,缺少发展现代产业的科技、信息、范围经济的基本要件,为此,应该尽快补齐这些短板,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一是畅通农业科技快速进入农村的渠道。针对各区域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的类型,定期组织省内外相关领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科研人员巡回进行技术指导;鼓励科研人员针对各地生产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申报科研课题,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生产一线就业;畅通农村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信息、科研成果双向流动渠道。二是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力争在中心乡镇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在行政村建立分中心,为广大农户提供科技、文化、培训、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户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其自主经营和发展能力。三是设法降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在农产品相对集中的地区,加大道路网络建设,打通农产品生产区与高速公路入口之间“最后一公里”卡脖子路段,使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的进入市场,降低农产品的自然损耗率;持续扩大收费公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的范围和时段,降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物流费用。四是继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力争实现有一定人口和农产品规模的农村宽带入村入户全覆盖,培训农户上网获取和发布信息的能力。五是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商业保险。鼓励在广大农村发展保险代理人,吸引农户积极参加各类保险,降级自然灾害发生后农户的损失率,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六是增加特色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对于一些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在国际上有一定美誉度的农业产业,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资金、产品标识、质量标准、生产流程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改善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增加其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生产体系是指种(养)、管和收这三个基本环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生产是产业最基础的环节,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最显著的特征是单位投入具有较高产出 “量”和“质”。为了最有效的提升农产品的质和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应该从生产过程、对象、形式及要素流动等方面引入现代化因素。
总体上甘肃农业生产过程较为落后,甚至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传统的作业方式,缺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农业生产所具备基础条件。为此,应该尽快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相对落后的状况。一是普及机械化。在平田整地、耕作、牧养、收获、加工等生产环节引入和推广机械化生产水平,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把农(牧)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二是提高自动化程度。引进国内外自动化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广泛应用于种养殖的播种、灌溉、施肥、饲喂等日常管理中,提高科学性。三是逐步实现精细化。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对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土地、水、肥料、饲料、种子、农药及其他各类资源进行动态最优配比,改变粗放的管理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四是有机化。倡导少用化肥、多用农家肥和生物质肥;少用农药,多用生物质植保措施,减少农残,提高农产品品质。
甘肃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单元,主要经营自己的承包田或草场,规模化程度非常低,多数农区的户均耕地不超过10亩、牧区的户均草场不足超过千亩,劳均产出非常低。应该考虑在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探索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如承包经营权转化、补贴租赁、入股等方式,使短期经营权兼并,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
根据各地的地理、气候、水资源、土壤等农业生产相关的要素禀赋,倡导专业化生产。为此,一是倡导区域生产专业化。政府有意识的根据各地的特色农业,扶持“一区一品”、“一乡一品”或者“一村一品”。二是农户生产专业化。鼓励和支持有种养才能和条件的农户扩大生产面积,形成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通过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
按照政府创造条件,农户或企业自主决策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合理、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提高要素的合理收益。一是鼓励耕地、草场的部分经营权在农户之间的合理流转,交易双方按照市场价格对所交易的耕地或草场支付和取得收益;二是探索有经营权的金融企业到农村经营,按照市场认可的利率吸纳闲散资金和放贷;三是鼓励相关企业组建一些大型的农机具租赁市场,按照市场价格租赁给农户;四是继续支持劳动力在不同区域、行业的自由流动。
广义的农业经营体系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经营的对象、经营的方式等经营基本要素的集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对构成农业经营体系的经营主体、经营对象及经营方式等诸基本要素进行现代化的改进,使农业经营体系能够高效、快捷、低成本的运行。甘肃农村普遍是家庭承包经营制,以家庭为单元的农户自主经营具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如信息相对闭塞、生产调整的周期长、农户资金相对短缺、知识不足、经营规模小、多数农户缺乏市场经营的历练等。为此,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在保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基本原则不变的提前下,鼓励和支持一些有价值的新经营模式,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政府通过财政和税收专项支持的方式,鼓励涉农公司和涉农项目公司到农村发展,支持农户以土地、现有农机具入股、劳动力在企业合同制就业的形式加入相关的经营企业,充分发挥专业公司在信息、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保障和增加农户的收入。
继续采用补贴的形式,激励农户组建或加入专业合作社,发挥集体在资金、经营规模、信息、渠道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农村的整体经营能力、增加农户的收入。
紧跟当前国内网络销售如火如荼快速发展的潮流,鼓励组建一些小微型地方性的专业网络销售机构,进一步利用好国内外各大专业网络售购公司提供的网络平台,对农户普及网络知识和电商技能,扶持微电商快速发展,支持各大物流企业入驻农村或在农村发展代理商,逐步化解特色农产品“卖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