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医状态学之中医思维

2018-01-18 21:12王晓丽万生芳魏昭辉
中医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医学人体状态

王晓丽,万生芳,魏昭辉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医状态学[1]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生命全过程或特定阶段,整体或局部生命活动的态势、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消费需求日益提高,如何维护和促进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美状态。中医状态学从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和病后状态等方面,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中医思维为指导,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方面把握人体的健康状态。

1 整体观

整体观是关于人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要求人们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的同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人自身的完整性体现在各个脏腑官窍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体现在四时、昼夜、地域环境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人体的脉象可以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人具备社会属性,生命活动必然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灵枢·师传》曰:“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人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对其身心活动有不同的影响。

中医状态学以中医理论、科学理论、系统生物学理论、现代医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状态作为健康认知的起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中医学历来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形体和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状态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人的状态是指生命过程中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变化的刺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而形成的生命态[2]。因而,中医状态学是以人的状态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体对外界因素及内在因素的刺激所表现出的生命态。

2 恒动观

恒动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恒动观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3]。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机体不断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刺激,正气与邪气斗争,阴阳在不断运动变化,以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对于疾病而言,疾病在不同病程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素问·皮部论篇》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禀于肠胃。”病邪入侵人体之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正邪的盛衰决定着病情的发展变化。

中医状态学从人的整个生命状态出发,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将人体状态分为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和病后状态。从健康角度来讲,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就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的转化之中,从疾病角度来讲,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处于已病状态和病后状态的转化之中。未病状态也可叫做生理状态,此时各脏腑功能正常,正气足以抵抗邪气的入侵,机体处于阴阳平和的平衡状态。由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发展,在没有明显的症状之前称之为欲病状态,此时外在也许有不适的表现,但医生还不足以确诊为某一种疾病。孙思邈言:“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告诉人们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重要性。机体的生理状态在不断发生变化,正邪交争,当正气不足或邪气太盛,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则进入已病状态,已病状态下患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并且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的同时要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变。病后状态是指疾病的基本症候解除后,到机体康复的一段时间,包括痊愈和好转。不管痊愈还是好转,此时机体的阴阳状态极不平衡,应该以调护正气为主,防止疾病复发。

3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只有做到精准的辨证,才能遣方用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学的“辨”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四诊采集资料,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中医学讲“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病所矣”,就是通过外在表征推测内在的状态。《黄帝内经》认为:“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因此,收集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有助于更好的辨证,从而得出正确的证名。传统收集病情资料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四诊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并且在临床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4]。如现代中医临床闻诊几乎被忽略不计;脉诊也成了一种摆设,或因为想辨为肝病而写“脉弦”,辨为表证而写“脉浮”;望诊除了望舌,临床很少注意神、色、形态,以及其他头面部等局部望诊;中医包含的问诊内容不完整,并且容易忽略天、地、时等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中医学的四诊只能通过外在的特征来推断人体脏腑、气血精液的变化,这对于医生的经验和临床思辨能力要求很高,每个医生辨证时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完全相同,若是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如生化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影像学技术等,可以使收集到的资料更全面,更规范,更准确,更有益于医生的辨证。

中医状态学通过辨识状态要素,以健康相关的参数或变量即表征参数为依据,通过采集宏观、中观、微观等表征参数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位、病性[5]。状态要素是对证素即病位、病性的补充与发展。证素只是对疾病的状态而言,而中医状态学的状态要素还包括未病态、欲病态及病后态。宏观参数是指与健康状态相关的天时、气候、地理环境、季节、节气等参数。中观参数指人类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世界,与健康状态相关的生物、心里社会环境等表征参数。微观参数是指将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采集的参数,包括理化指标、病理检查等和部分中医学可以量化的信息,如脉诊仪、舌诊仪等采集信息[6]。因此,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其他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元素,采用“三观并用”的表征参数体系,有机的将宏观的自然因素,中观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因素影响与微观的理化指标、病理变化等指标结合起来,有利于对生命健康状态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有利于对疾病进行预防、干预和治疗,符合新时代人类健康的需求。

4 小 结

中医状态学将人的生命状态分为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和病后状态,将中医学理论“治未病”的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扬,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医学只适合治疗慢性疾病的观念,以及只适合调理疾病的窘境。中医学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预防疾病,调护疾病。同时,中医状态学通过健康表征参数体系[7],建立标准化的评价量表,运用各种参数分析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对参数进行分析,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1]李灿东.中医状态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0.

[2]李灿东,纪立念,鲁玉辉,等.论中医健康认知理论的逻辑起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09-111.

[3]何裕民.中医学导论[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56.

[4]邓铁涛.中医基本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41-347.

[5]李灿东,甘慧娟,林雪娟,等.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42-145.

[6]李灿东,鲁玉辉,甘慧娟,等.基于证素辨证原理的健康状态辨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754-757.

[7]李灿东,杨雪梅,朱龙,等.健康状态表征参数体系的建立与集合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525-528.

猜你喜欢
中医学人体状态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人体可笑堂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人体运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