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河南 郑州 450008)
人体的睡眠是一个阴阳消长平衡的一个过程,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阴平阳秘,阴阳自和”的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破坏,就导致失眠,故失眠的病机以阴阳不调为本,因此治疗应该注重调整阴阳平衡,调和阴阳,宁心安神。笔者结合临床体会,运用辨证论治的思维,对失眠进行了辨证分型,运用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学认为失眠病因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如《灵枢·邪客》云:“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景岳全书·不寐》曰:“盖寐本乎阴,巾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类证治裁·不寐》云:“……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医效秘传·不得眠》记载:“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不得眠也。”《素问·病能》同样有关于失眠及其原因的记载:“人有卧而有所小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具病也。”指出人体营卫之气不能顺应自然界昼夜变化则导致失眠。根据中医学相关理论,卒中后失眠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阴阳失交、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神明被扰,心神失养,神不安。传统服用西药治疗失眠,存在类药物存在躯体依赖、困倦和撤药反应等不良后果,长时间服用亦可引起患者冲动性用药,造成药物滥用,剂量常超出治疗范围,且使用不规则,对健康有害。针刺治疗本病疗法多样,配合中药配伍使用能够避免长期应用西药的耐药性、成瘾性。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在接近甚或优于西药疗效的同时,明显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
患者,女,42岁,2017年7月11日初诊,主诉:失眠伴情绪急躁易怒1年余,加重2个月。现症见:入睡困难,心烦急躁易怒,口苦、耳鸣,时有胸闷不适,汗出,健忘,全身疲乏,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患者自诉近2个月因家中琐事出现晚上入睡困难,每晚入睡需要2~4 h,夜间易醒。有时甚至出现彻夜难眠,自行购买艾司唑仑,服药后效果不佳。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病,证属痰火扰心。治宜疏肝泻火,清热宁心,安神除烦。给予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北柴胡10 g,党参30 g,陈皮12 g,法半夏12 g,麸炒枳实10 g,姜竹茹15 g,茯苓30 g,夜交藤30 g,制远志10 g,石菖蒲15 g,炙甘草6 g。联合针刺,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安眠、风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心俞、照海。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百会、四神聪5个穴位均向后平刺1寸(捻转补法),印堂穴平刺0.8寸,双侧安眠穴和风池穴进针时朝鼻尖方向刺入1寸,选取提插捻转相结合的平补平泻法,小幅度提插适宜,双侧内关、神门直刺0.5~1寸(捻转补法),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选取1.5寸针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法[1],照海穴则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1寸,采用泻法[2]。每次留针40 min,每15 min行针1次,1 d 1次,20 d为1个疗程。治疗1周后患者入睡困难情况明显改善,10 d后心烦急躁易怒症状较前缓解,失眠症状减轻,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的失眠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月未复发。
按 此病案治疗选用温胆汤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和胃安神[3]。方中法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之功;姜竹茹为臣药,其性甘寒,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效;陈皮与麸炒枳实一温一凉,增强理气化痰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此外,方中加北柴胡疏肝解郁,党参补肺脾之气,夜交藤养心安神,制远志安神益智,石菖蒲行气、化痰开窍。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失眠,中医古籍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睡”“不得卧”“目不瞑”。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能获得正常睡眠[4]。人的正常睡眠由心神所主,通过阴阳之气自然、有规律地转化,阳气由动转静时为睡眠状态,而由静转动时则清醒状态,若此规律被破坏,则产生失眠。中医学认为本病往往多由思虑忧愁、操劳太过,损伤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或房劳伤肾,肾阴亏耗,心肾不交;或饮食所伤,脾胃不和,湿盛生痰,痰郁生热,痰热上扰心神或因抑郁恼怒,肝火上扰,而致心神不宁。其主要病理机制则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肾密切相关,既存在营卫失和,阴阳失调,又存在心肾不交,升降失调,以致经络不通,心神失养,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失眠病位在脑,脑为髓海,又称之为元神之府,百会穴居于巅顶,督脉和太阳经的交会于此,故针刺百会穴可以调理督脉经气,开窍醒脑,宁心安神;印堂穴为经外奇穴,针刺有宁心益智、醒脑调神的作用;安眠穴亦为经外奇穴,针刺可以镇静安神之;风池穴位于头部,为胆经循行所过之处,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6]。
神门、内关均是与心相关的腧穴,针刺其可以宁心安神[7]。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能改善人体的精神和睡眠状态,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8]。心俞为背俞穴,刺激背俞穴能够调整脏腑功能,起到安眠的作用[9]。阴跷脉、阳跷脉司目之开合,与睡眠有密切关系。若其功能失去平衡则会出现不寐,所以针灸照海穴调理阴跷脉具有治疗作用。 诸穴配伍,能够调整阴阳平衡,宁心安神。
失眠症早在《黄帝内经》《难经》等典籍中就有论述。《伤寒寻源·脉分阴阳死生论》曰:“所谓病者,悉由阴阳之偏也。”中医学认为:阳主动,阴主静,阳入于阴则寐,出于阴则寤;阳气日行于外动而不寐,夜归于阴则静而寐。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方法,从调和阴阳入手对失眠症进行治疗,通过针刺法调和阴阳取得良好的疗效,临床有效选穴,可以全面调整机体。《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由此可见心神失养而引起不寐;反之,不寐必耗血伤阴,使气血更虚而加重病情。笔者结合临床体会,运用辨证论治的思维,对失眠进行了辨证分型,运用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针对痰热扰心型不寐宜用温胆汤加减配以针灸辨证选穴治疗。
[1]邹杰朴.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8):1488-1489.
[2]周菊蘋.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失眠症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5):20-21.
[3]卢锦东,谢平金,林勇凯,等.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失眠验案一则[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8):44.
[4]贾惠雲.失眠验案二则[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7):130-131.
[5]任继花,葛新萍.归脾汤加减合针灸治疗失眠8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4,21(3):43-44.
[6]王艳,岳增辉,李萍,等.针灸治疗失眠症用穴规律探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6):642-645.
[7]张潇丹,肖夏,姚弘,等.神门穴在治疗情志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6(11):335.
[8]肖叶玉,吴仁华,裴仁全,等.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06-108.
[9]李萍,岳增辉,谢涛,等.针灸治疗失眠的喻穴配伍研究概述[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11):88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