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2018-01-18 20:59蒙群利崔海峰
中医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桂术甘汤水气

蒙群利,崔海峰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46)

苓桂术甘汤是临床最常用的经方之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认为原方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为脾虚水停、水气冲逆之证而设[1],但纵观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发现凡属中阳不运、阴湿凝聚之证,临证均可大胆使用,疗效卓著;故而该方被多数中医临床家所青睐。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2]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广泛而取效甚捷的缘由,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笔者就该方的理论渊源、应用范围和加减化裁之法做粗略阐述,以飨同道。

1 理论探源

仲景述及桂术甘汤证的原文有三条。《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协苦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另外,《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此条虽未提出治疗方药,但据其所述,当用苓桂术甘汤。需要说明的是《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当接在“脉沉紧”之后,属倒装文法。“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系误汗伤动经脉之气,阳气更虚,不能荣养筋脉,肢体振动,甚至站立不稳而欲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肾气丸亦主之”,有医家认为是错简;也有医家认为病分轻重,分而论之。若心肺之阳虚,则不能行气化水,用苓桂术甘汤振心阳崇土以防御之,使天日明而阴霾散,则气化行矣;若肾虚而水泛,则吸引无权,当用肾气丸补肾行水,使肾气足则通腑而气化,气化则水道通矣。

仲景原义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个方面的病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另一个方面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协苦满,目眩。这两个方面的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因此又称之为水气病。这里所讲的水气,应该既指有形的水饮,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水指其形,寒指其气。水气病的最大特点就是水气上冲。由于心阳虚衰,不能坐镇于上,在下的水寒邪气乘虚上凌则发为水气上冲。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但其中尤以上焦的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寒为前提。

2 方义探析

苓桂术甘汤原方载: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原方仅用四药,药味简捷,组方严密。方中茯苓健脾养心,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茯苓、白术相配,增加健脾利水之功;桂枝、甘草相伍更加发挥温通阳气之功。全方主治中焦阳虚、脾胃失运、气不化水、聚湿为饮之证,有拨云见日之功。

现代医家对苓桂术甘汤的运用范围进行了十分广泛的拓展,究其原因在于原方制方之精,挈中机体常见疾病的普遍病机,从而能取得可靠的疗效;对于临床某些难辨的疑难证,针对其主要症状,适当进行精简的加味,往往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分析原方配伍,不难发现其蕴含着丰厚的中医理论。笔者认为苓桂术甘汤具通阳化气去水饮之功、脾升胃降生气血之能、疏肝崇土降冲逆之用、温药和之强机能之效,具体分述于下。

2.1 通阳化气去水饮

治疗水气病主要采用通阳化气、利水降冲的方法,选用桂枝、茯苓为主的一类方剂。苓桂术甘汤是后世所称苓桂剂的代表方。茯苓在方中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阴,二是宁心安神以定悸,三是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补益脾土以防水气上冲。桂枝在方中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补心阳以制水,二是通阳以消阴,三是下气以降冲。茯苓、桂枝相须相使,缺一不可。如果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果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阴邪。

中医学认为:水液在体内以气的形式转输,即液态之水液须转变成气才能运行全身,因而需要体内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来完成,此过程中医学称之为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气血精津液在脏腑里面通过气化完成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这是生命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助三焦气化,正如伤寒家陈瑞春[3]所言“气化则水化”,此确能指导临床。对水肿患者若一味地利水会有“利水伤阴”之弊,如肝硬化腹水患者常常出现舌苔红赤光剥,于病非常不利,可采用化气利水使气化则水化的治疗方法。“阳化气,阴成形”。经方家金寿山[4]指出:“通阳之药不离于温,如苓桂术甘汤之用桂枝,然通阳又与温阳常常容易混淆,阳气之得通与不同,主要测之于小便的利与不利,阳气之得温与不温,主要测之于四肢厥逆之得回与不回,苓桂术甘汤为通阳之方,四逆汤为温阳之方,真武汤为通阳兼温阳之方。”

2.2 脾升胃降生气血

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脾不升则胃不降,中焦滞塞,升降失常,清浊相干,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品味苓桂术甘汤原方,白术性升,茯苓性降,白术健脾,茯苓合胃,脾升胃降,桂枝入心,心神通明,甘草斡旋,恰如《读医随笔》所云“心肺阳也,随胃而右降,降则化为阴;肝肾阴也,随脾而左升,升则化为阳”。如此升降相随,调畅气机,行气运湿,组方精巧,乃具四两拨千斤之妙矣!如此脾胃相合,纳运协调,升降相因,正如《景岳全书·脾胃》说:“脾司受纳,胃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共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2.3 疏肝崇土降冲逆

水邪属阴,其性沉降,本不应冲逆上乘,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上冲之症、多是与夹有肝气上逆有关,桂枝辛温芳香,既可温通心阳,又可疏肝降气,治疗水气上冲必用。治疗时用桂与去桂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上冲之证[5]。张令韶曰:“(苓桂术甘汤)此治吐下后而伤肝气也。心下逆满者,心下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吐下以伤其津,遂致脾虚而为满,脾虚而肝气乘之,故逆满也。气上冲胸等句,皆言肝病之本脉本证。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以治肝,其余白术、茯苓、甘草,皆补脾之药,最为得法。即《金匮》所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是也”。[6]

2.4 温药和之强机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现代社会高发病率的肿瘤和亚健康状态、生活方式病等皆与机体阳气的受损关系密切。苓桂术甘汤是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性方剂。温药振奋阳气,增强人体的机能。阳气为人身之本,“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有卫外御邪之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如此形神统一,是健康的标志。温药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曰:“言和之,则不撰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也即行、消、开、导兼顾,病去身和也。总之,温药和之强机能,诸病豁然可向愈。

3 应用探寻

水气是致病广泛的一类邪气,因其具有流动不居的特点,所以在体内可引起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诸多病证。苓桂术甘汤是化水气、痰饮的良方,故用途非常广泛,现代临床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小儿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脘痛、肠易激综合征、胃下垂、尿路结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梅尼埃病、脑积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神经衰弱、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盆腔积液、急性羊水过多等脾虚水停者。“积水不散,留而为饮”“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水泛为痰”“怪病多痰”。苓桂术甘汤本可化饮祛痰,更是其他祛痰剂的善后良方。

水气上冲既是水气病的病证特点,也是水气病的病理反映。大凡水气上冲所经过的部位,如脐、心下、胸中、咽喉、以至于头面、五官清窍等处,均可出现胀满、悸动、憋闷或噎塞、咳喘、眩晕等症。除此之外,辨识水气病还可从色、舌、脉方面进行。望色时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甚者在颧、颊、鼻柱、唇周、下颏等处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察舌时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象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水斑往往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老年人脸面多见,这与阳气虚损有关,因而苓桂术甘汤临床用于老年患者更常见。已故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先生运用苓桂术甘汤往往出奇制胜,他将水气凌心的心脏病,称为水心病。“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7]。总之,根据主症,结合舌、色、脉诊,更容易准确把握临床苓桂术甘汤证的使用范围。

4 化裁探究

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方,有其显明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性为主,治疗以桂枝、茯苓为核心。二是病证涉及范围很广,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常兼夹痰湿、瘀血等。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其兼夹证的加减化裁方有:水气迫肺用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用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用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用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用苓桂味甘汤、兼夹痰湿用苓桂杏薏汤、兼夹瘀血用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用苓桂龙牡汤[7]。

经方的临床应用贵在求实辨证,权衡病机,斟酌用药,扩大应用范围,与时方有机结合。举名案王旭高医案[8]以例之。治一人,痰饮聚于胸中,咳而短气,心悸,用四君补气,二陈化痰,款冬止咳,加减成方:桂枝,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党参,款冬花。此仍不越苓桂术甘汤之制,若舍仲景,别求良法,是犹废规矩而为方圆也,讵可得哉?

苓桂术甘汤的广泛应用要在辨证中求根本,莫在病名上求枝叶,以辨证为准则,不受病名束缚,这正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体现。谨守病机,知常达变,不因加减而面目全非,不失仲景原义,才能师古而不泥。

[1]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12:71.

[2]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59.

[3]陈瑞春.伤寒实践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0.

[4]金寿山.金寿山医论选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3.

[5]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

[6]陈修园. 长沙方歌括[M].李奕祺,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0.

[7]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7.

[8]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16.

猜你喜欢
桂术甘汤水气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抗疫良方麻杏石甘汤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麻杏石甘汤改善肺间质水肿、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改善休克脱证的作用机理
单兆伟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胃下垂1例
苓桂术甘汤验案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