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强直性脊柱炎防治中《黄帝内经》脾肾理论的应用*

2018-01-18 20:59韩崇涛阎晓霞赵志强潘富伟李亚琼
中医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精气强直性脊柱炎

韩崇涛,阎晓霞,赵志强,潘富伟,李亚琼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3.偃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偃师 4719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指累及脊椎与骶髂关节,从骶髂关节向上蔓延至脊柱并导致脊椎关节及脊柱与骨盆之间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主要症状是腰背部或骶髂关节疼痛、清晨僵硬,难以翻身,活动后症状缓解。AS晚期常出现脊柱强直,脊柱椎体发生融合,活动度大幅降低。中国AS患病率为0.3%,发病年龄通常为13~31岁,男性多于女性。该病一般发病隐匿,病势缠绵,致残率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其病因至今尚未被完全阐明,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1-2]。虽然AS不能够被完全治愈,但如果患者能正视病情并积极定期治疗,就可以控制病情,维持脊柱正常位置和最佳功能位置,防止畸形。AS的治疗分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因病因的针对性不够明确,故临床疗效并不确定。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疗AS的经验,探析强直性脊柱炎防治中《黄帝内经》 脾肾理论的应用,旨在为A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1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痹证”范畴中的“骨痹”“龟背风”。脊柱是人体骨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一身之骨。肾主骨生髓,骨为肾所生。肾脏的精髓丰富,骨髓充满,进而使骨骼得以正常发育,即骨健脊坚;肾精不足则骨失所养。《备急千金要方·诸风》中提到“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指出疾病是在肾气亏虚、先天性不足的基础上,风寒湿邪入侵,使肾脏更加虚弱,伴督阳亏耗,最终导致脊柱关节强直。焦树德教授指出《黄帝内经》中大偻证即为强制性脊柱炎[3]。该病病因为外部寒凉湿邪侵袭,湿邪热盛侵犯过度,跌打损伤,血瘀凝滞阻断经络通畅,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或先天禀赋不充足,肾脏精气亏损虚弱,骨脉丧失给养所致。脾主运化,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化生的前提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的正常。如果脾虚,则守卫不牢固,使得外邪容易入侵,致气血生化匮乏,无法使邪气外出,外邪积聚体内。《灵枢·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痹论》指出:“淫气肌绝,痹聚在脾。”齐亚军以《内经》的论述为基础,认为其以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为本[4]。脾盛可制水,则痰湿不生;脾胃虚弱,先天精气无法得到后天充足的滋养,缺损便愈加严重。如果脾肾亏损虚弱,则肌腠空虚,更易遭受外邪侵袭。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气健运,气血不息,则肌肉丰满,关节灵活。若水谷之气不能达于四肢,则肌肉失养,出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之症。临床上许多患者表现为踝、膝等关节受侵,可见该病与脾密切相关,且风寒湿邪侵袭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因寒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若侵犯人体,则最易损伤阳气。脾为阴土,为运化水湿之脏器,喜燥而恶湿。寒湿之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久伤则伤肾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现代中医学家对A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虽有不同,但也集中在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正气虚弱为本,肝脾肾虚为主;风寒湿热毒邪内侵,致痰浊疲于血,侵袭脊柱、腰臀及四肢关节,发为此病[5]。因此,本病的性质属本虚标实。

2 脾、肾和AS发生、发展的关系

2.1 脾与肾的关系

《素问·水热穴论》记载:“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肾被称为至阴,源于肾的主水功能,也是指肾之精气。如《素问·解精微论》中“水宗者积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载有“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脏为脾”,意即居住地潮湿多雨,身体肌肉丰满充实,脾脏功能活跃。脾、肾二脏同为至阴,同气相求,即意有相召、相感、相符等。《周易》之“同气相求”意思是:万事万物在相互联系的量与质的各个方面,一旦在其某点有相同之处,就会在量和质的某个方面存在着互补顺应与亲和召感,加强相互作用、协调有益的联系。因此,脾肾功能密切相关。

依据中医学五行生克乘侮的联系,以五脏配五行。在生理上,认为脾肾相互滋生,互相促进,依靠彼此,相互作用。脾乃人身之枢要,肾阳足,则温煦脾阳使之运化;反之,肾精依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而得以充盛。正如“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在病理学上,肾病传脾、脾病传肾、脾肾同病,两个脏器相互影响。若肾之阳气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致脾肾虚弱;若脾阳虚衰过长,容易伤及肾阳,可能导致脾肾阳虚症。因此,脾虚、肾虚、脾肾两虚证候,临床常予健脾、补肾或脾肾双补等方法。

2.2 脾、肾和AS的发生、发展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故为先天之本;而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则为后天之本。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督脉,致经络痹阻,皆因肾精缺损不足以滋养督脉,时间久矣则致晨起肢体僵硬。先天肾精不足,若能得后天之滋养,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水谷精微的充养则可使肾精气充足。《难经》云:“脾旺四季不受邪。”《医宗金鉴》曰:“脾虚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脾土旺盛可制肾水,湿痰不生,使得痹证难成。若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血脉失畅、营卫行涩、骨髓失充,可损及肾阳造成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正虚邪侵”。《黄帝内经》也载有:“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一,内舍于其合也。故痹病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因此,脾土旺盛且肾精气充足,方可使本病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可由外邪侵袭导致,但不能忽视脾肾虚亏。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肾在体合骨,生髓,通于脑。因此,AS的临床表现为腰脊背疼痛、乏力、头晕、耳鸣;此外,还有纳差、恶心、腹泻和夜寐不安等症状。阎小萍教授认为:AS是由于肾脏、督脉阳气不足,风、寒、湿三种邪气侵袭,内外合邪从而致病[6]。

中医经络学认为脊柱属督脉[7]。督脉居人身之正中,脾胃为中央土,督脉与脾胃主中央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在经络学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与脊有关。《素问·痿论》记载“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阳明胃络于督脉。《灵枢·经脉》载有“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挟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贯臀”“足阳明之脉,属脊”“足太阴之脉,其内者,著于脊”“手阳明之脉,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由此可见,属土的脾胃经脉和属水的肾脏、膀胱经都与脊有密切关系。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胀、疼痛、僵直被视为三大临床症状[8]。

腰骶、腰背部的疼痛和僵直皆因肾之督脉阳虚,脊强厥冷,筋骨失养。疾病从下及上,由浅入深,最终脊柱关节强直,甚者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对于脾肾俱虚之AS,笔者常用鹿角胶以补督脉、壮六阳、生精益髓,骨碎补入肾、行血疗伤,桑寄生补肾壮腰、强筋壮骨。

3 体 会

中医学指出:精气贮藏于肾,得以滋生骨髓,从而使骨髓充盛,滋养骨骼。肾中精气所生元气,能温煦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等的活性,并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为人体诸气之本;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输布到五脏六腑;二者在扶正祛邪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从脾肾论治AS具有一定的优势,可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并能很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治疗效果突出。因此,解决好脾肾的问题,对该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黎旭军,何晖,黄健林,等.强直性脊柱炎早中期腰背痛的中医干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4):786-788.

[2]潘富伟,李康,李真.李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56-58.

[3]齐亚军,刘健,刘磊,等.强直性脊柱炎从脾肾论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60-62.

[4]焦树德.“大偻”病机分析与辨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3-02-13(1).

[5]王莉,汪悦.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0):927-929.

[6]王昊.阎小萍教授风湿病学术思想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经验与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1-111.

[7]周红海,田聪,陆延.督脉与脊柱相关理论关系的辨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6,26(9):2237-2239.

[8]汪洋,谢志军,邵铁娟,等.从脾论强直性脊柱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389-391.

猜你喜欢
精气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标准化管理模式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强直性脊柱炎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