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利 范荣 赵琳 徐娜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患者发病后常出现日常生活能力低下、肌肉痉挛等情况, 多见于老年人。经治疗后, 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难以彻底治愈, 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1], 良好的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康复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2018年本科治疗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均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按照就诊次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8例。观察组男16例,女22例, 年龄36~88岁, 平均年龄(64.6±8.9)岁;对照组男15例, 女23例, 年龄35~86岁, 平均年龄(65.2±8.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具体为:①给予患者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及护理,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及处理;②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进行健康宣教, 使其了解相关疾病知识, 认识自身病情;③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为:①经常规治疗48 h后, 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至平稳状态, 神态、临床症状不再加重时, 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护理;②对患者及家属开展详细的讲解, 使其了解护理的内容及意义;及时调节患者的心态, 消除不良情绪, 增强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③密切观察患者的末梢循环情况,并定时为其调整体位,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压疮及肌肉痉挛;④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依次进行功能训练, 注意训练时将活动次数控制在2~3 d/次, 并指导患者进行重要肢体的自主功能锻炼;⑤为患者训练平衡感,使其能够控制肢体有不同姿势的转变, 可以将组织韧带之间的纤维粘连程度减轻, 使患肢尽快恢复至发病前的功能水平,达到功能恢复的训练目的;⑥引导患者进行基础日常生活活动, 如刷牙、洗脸等, 利用言语及肢体语言鼓励患者使之积极完成, 尽量做到精准, 达到基础生活能力的提升,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积极配合康复工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根据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2], 内容包括患者进餐、床-轮椅转移、修饰、进出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穿脱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等方面, 分别为5分、10分评分标准, 轻度功能障碍患者得分≥60分, 中度功能障碍患者得分41~59分, 重度功能障碍患者得分≤40分。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肌肉痉挛程度, 根据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内容包括头、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拇指、髋、膝、踝等部位的屈曲、伸展、内收、外展、旋转等情况,分为1级、1+级、2级、3级、4级评定标准, 并分别标记为1~6分, 评分越低说明患者肌张力情况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1.6±19.8)分, 对照组为(41.2±21.4)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2.4±17.4)分, 对照组为(62.0±22.0)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6, P<0.05);观察组增加值为(29.9±9.7)分, 对照组为(21.2±8.1)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4, P<0.05)。
2.2 两组患者肌肉痉挛程度评分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患者肌肉痉挛程度评分为(1.6±0.9)分, 对照组为(1.5±0.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4, 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肌肉痉挛程度评分为(0.7±0.6)分, 对照组为(1.4±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5, P<0.05);观察组降低值为(0.8±0.1)分, 对照组为(0.1±0.1)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512, P<0.05)。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并且多数患者治疗后会存在各种后遗症, 如肌肉痉挛等, 导致患者无法自理正常生活, 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工作和生活, 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但现阶段,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在治疗方面尚无良好的体系, 治愈率相对较低, 此时对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4,5]。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肌肉、关节以及身体平衡等方面的指导训练可以重塑患者中枢系统的活动功能,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越早开展康复训练活动越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通过为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等, 虽然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逐渐康复, 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发后遗症, 仅常规护理效果不明显, 尚有欠缺, 仍需进一步改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定时翻身, 可以有效防止压疮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宣教, 可以增进护患关系, 有助于患者康复;进行心理护理, 调节患者的情绪, 可以减少患者对疾病的不良情绪,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疾病治疗;进行肢体关节功能训练, 可以帮助患者锻炼关节运动, 并指导患者自主锻炼,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引导患者加强基础生活能力的训练, 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改善疾病的预后, 增强康复护理的效果。近年来,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逐渐发展起来,受到众多患者的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前,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2.4±17.4)分, 对照组为(62.0±2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增加值为(29.9±9.7)分, 对照组为(21.2±8.1)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患者肌肉痉挛程度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肌肉痉挛程度评分为(0.7±0.6)分, 对照组为(1.4±0.8)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值为(0.8±0.1)分, 对照组为(0.1±0.1)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 降低患者的肌张力, 防止肌肉痉挛, 促进疾病康复、预防后遗症,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有明显优势,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值得加大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