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潇
髋关节外科脱位手术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并在临床中逐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1]。该技术能够较好的实现对患者股骨头血供的保护作用, 同时还可将患者的髋臼与股骨头全方位展现出来, 对手术过程的顺利结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即使髋关节脱位手术当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功效, 但是也并不能完全杜绝并发症的发生[3]。本文选取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92例髋关节外科脱位患者, 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手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沈阳市骨科医院接受治疗的髋关节外科脱位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髋关节疾病的相应诊断标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实验过程知情并自愿加入其中。92例患者中男39例, 女53例, 年龄最大47岁, 最小9岁, 平均年龄(21.36±9.62)岁;疾病类型:髋关节发育不良84例(91.30%)、髋关节撞击综合征5例(5.43%)、头骺滑脱1例(1.09%)、滑膜软骨瘤病1例(1.09%)、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1.09%)。
1.2 方法 进行手术治疗时, 指导患者保持恰当的体位, 采取侧卧位, 之后采用常规消毒铺巾, 在髋关节外侧切开一个纵向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找到臀大肌与阔筋膜张肌交界处, 切开阔筋膜, 自臀大肌前缘进入, 将大转子滑囊、臀中肌、股外侧肌显露出来并纵向切开大转子滑囊[4]。轻度内旋髋关节, 在臀中肌止点到股外侧肌起点位置做股骨大转子斜形截骨, 大转子保留1.0~1.5 cm的厚度, 同时在此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股骨内侧动脉的神支[5]。将大转子截骨快与臀中肌、股外侧肌往前方牵拉[6], 从大转子前缘纵向切开关节囊, 使之呈现“Z”形, 并屈曲外旋髋关节使髋关节脱位[7]。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类型、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手术时间、盂唇处理方式、内固定螺钉的直径等。
92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髋关节外科脱位关节探查11例(11.96%)、髋关节外科脱位联合髋臼周围截骨术39例(42.39%)、髋关节外科脱位联合股骨去旋转截骨术20例(21.74%), 髋关节外科脱位联合髋臼周围截骨及股骨去旋转截骨术22例(23.91%)。手术过程中盂唇处理方式:盂唇修复、盂唇切除以及不处理几种类型。92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并发症, 包括大转子延迟愈合患者3例(3.26%), 感染患者2例(2.17%), 异位骨化患者6例(6.52%);其中根据Dindo-Clavien并发症分级法, 需要临床干预的并发症只有2例感染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后, 患者基本获得了痊愈。
当前医学界已经加强了对于髋关节疾病患者的治疗方式的关注与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也已经逐渐发现了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重要价值。这一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能够减小对于患者外旋肌群的破坏、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较好的实现对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的保护、能够为股骨头和髋臼提供360°的视野, 这些优势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一治疗方式的重要应用价值[8]。本研究结果显示,92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并发症, 包括大转子延迟愈合患者3例(3.26%), 感染患者2例(2.17%), 异位骨化患者6例(6.52%);其中根据Dindo-Clavien 并发症分级法, 需要临床干预的并发症只有2例感染患者, 在进行药物治疗后, 患者基本获得了痊愈。在臧俊亭等[9]的研究过程中选取了71例髋关节疾病患者, 在治疗结束后共有9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2.6%, 其类型也主要是集中在大转子延迟愈合、异位骨化与感染方面, 这也与本次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髋关节外科脱位手术能够较好的实现对髋关节患者的治疗, 同时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较小,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