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绍周治疗胸痹的经验*

2018-01-18 12:34王佳槚河南中医药大学0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医研究 2018年12期

王佳槚 ,赵 铎,王 丹(.河南中医药大学0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郑绍周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郑绍周教授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风急症》《中医内科急症临床》等著作,主审《郑绍周脑病临证经验》《中华中风病大全》等专著。郑绍周教授在治疗中风病、胸痹、痴呆、多发性硬化等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在国内较早提出用“补肾益气”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获得中医脑病界认可。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历代名家经验,提出“肾虚痰瘀”致病学说,倡导“补肾、活血、化痰”治疗多种疑难疾病。郑绍周学术上倡导衷中参西、以中为主,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师承,为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胸痹心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重者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极大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郑教授依据经典文献对胸痹心痛的论述,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视不同患者的自身情况,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合理组方,以化痰、活血、理气之法宣痹通脉,临床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几乎无失败病例。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惊奇于其临床疗效,受益匪浅,遂思考总结,现将郑绍周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病名。郑绍周教授总结中医经典文献中有关此病的论述,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认为胸痹为本虚标实之病,其病位在心。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标实主要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因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及年迈体虚等,其中,饮食失调、七情内伤及外感六淫易使痰饮产生,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全身各处,无处不到,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发为胸痹心痛。同时,津液输布异常、痰浊痹阻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血液循行不畅,导致痰瘀交阻的恶性循环,以致痰瘀等病理产物痹阻心脉,痰瘀阻滞为其主要病理因素[1]。因此,主要以化痰泻浊、活血化瘀为法,以达宣痹通脉之效。

2 选药组方

2.1 本 虚

本虚主要有气、血、阴、阳之分,临床常可相兼为病。结合患者自身四诊信息,因人制宜,根据虚损类别及程度不同,补虚常灵活选用不同补益药物。心气亏虚乃是导致心阳不振、瘀血等病理现象的基础[2]。若气虚未见明显阴阳之偏向,常用党参或干晒参;若兼阴虚,则选用西洋参;若兼阳虚,宜用红参;若气虚程度较重,需加用黄芪、白术等,增益补气之力;若血虚,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用药;若偏于阴虚,常麦冬、黄精、枸杞子、女贞子等;若偏于阳虚,常用巴戟天、山萸肉、淫羊藿等。

2.2 标 实

标实主要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临床易见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夹杂。

2.2.1 痰 浊

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调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正如李东垣《脾胃论》曰:“油腻厚味,滋生痰涎。”痰湿之邪阻遏心阳,胸阳失展,心脉痹阻。祛除此邪,郑师常用中药主要有茯苓、半夏、炒葶苈、白芥子、瓜蒌、石菖蒲、胆南星等。

2.2.2 血 瘀

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血液循行不畅,出现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脉涩则心痛。”血瘀是胸痹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应积极活血化瘀、疏通脉络。郑师祛除此邪常用丹参、水蛭、赤芍、川芎、红花、皂角刺、三棱、莪术等中药。

2.2.3 气 滞

情志失节、优思伤脾、郁怒伤肝皆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所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郑师以理气解郁之法治之,常用青皮、陈皮、枳实、厚朴、乌药、香附、薤白、甘松、降香等中药。

2.2.4 寒 凝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侵袭,抑遏阳气,可使血行瘀滞。《素问·调经论篇》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郑师祛除此邪常用桂枝、附子、细辛等中药。

3 重视兼证,整体论治

郑师在治疗胸痹时重视运用整体观念,因人制宜,常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如纳差者,加焦三仙、鸡内金、砂仁等;眠差者,加合欢皮、夜交藤、远志、酸枣仁、珍珠粉等;腹胀不适者,加枳实、厚朴、佛手、瓜篓、炒槟榔等;便秘者,加肉苁蓉、当归、决明子等;烦躁焦虑者,加黄连、栀子、莲子心、煅龙骨、煅牡蛎等。郑绍周教授注重兼证的治疗,以期最大程度减轻病患的痛苦。

4 医嘱调护,耐心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而生活方式对此病的发生及进展尤为重要,郑师因时制宜,重视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作用,常耐心指导患者日常调护。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情平静愉快;注意饮食调节,戒烟酒;提倡适当活动锻炼,劳逸结合。

5 病案举例

患者,男,48岁,2016年6月29日初诊。主诉:心前区疼痛不适3个月余。现病史:3个月前,患者体力劳动时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头懵,于某医院就诊,查冠脉造影提示冠脉三支病变,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内科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求治于郑教授。诊见:心前区疼痛,伴头懵,纳一般,寐易醒,二便可,脉弦滑,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血压:105/72 mmHg(1 mmHg=0.133 kPa)。西医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瘀互结。治宜化痰宣痹,活血通脉。处方:半夏10 g,炒葶苈10 g,白芥子20 g,瓜蒌20 g,丹参20 g,水蛭10 g,皂角刺15 g,三棱20 g,莪术25 g,人参10 g,麦冬20 g,薤白20 g,甘松15 g,泽兰15 g,降香10 g,葛根30 g,远志20 g。治疗半月余。二诊:心前区疼痛、头懵较前明显减轻,纳可,睡眠较前改善,二便正常;舌质红,苔白稍厚,有齿痕,脉弦滑。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处方:人参10 g,白术20 g,半夏10 g,炒葶苈10 g,白芥子20 g,瓜蒌20 g,薤白20 g,麦冬20 g,甘松15 g,泽兰15 g,水蛭10 g,皂角刺15 g,三棱20 g,莪术25 g,降香10 g,葛根30 g。间断口服中药1个月余。三诊:偶有心前区疼痛不适,纳可,二便正常,舌质红,齿痕不明显,苔薄白,脉弦。治宜健脾化痰,活血通脉。处方:党参20 g,茯苓20 g,白术20 g,半夏10 g,炒葶苈10 g,瓜蒌20 g,薤白20 g,麦冬20 g,甘松15 g,泽兰15 g,水蛭10 g,皂角刺15 g,三棱20 g,莪术25 g,降香10 g。四诊:患者心前区不适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随症加减,间断口服中药2个月余。随访1 年,未明显不适。

按 患者心前区疼痛不适,伴头懵3个月余,脉弦滑,舌质暗红,苔白厚腻。结合初诊时四诊信息,故辨证属痰瘀互结,治以化痰宣痹,活血通脉为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药用半夏、炒葶苈、白芥子,瓜蒌化痰宣痹;丹参、水蛭、皂角刺、三棱、莪术、泽兰祛瘀通脉;人参补益元气,麦冬归心经,能养心阴,人参、麦冬合用可补气益阴;甘松、降香可行气开郁,理气止痛;因兼有头懵,以葛根引经;眠差,以酸枣仁安神助眠。二诊时症状好转,故以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为治则。三诊时患者已无明显不适症状,为巩固疗效,继续间断服中药。同时嘱患者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适当活动。

6 小 结

郑绍周教授运用化痰泻浊、活血通脉法治疗胸痹,因时因人制宜,辨证论治,常收良效。首先,因痰瘀阻滞为胸痹主要致病因素,治疗多用化痰药、活血药,辅以理气药,以奏宣痹通脉之效;其次,在治疗主症的同时,灵活选药治疗兼症,注重主症与次症兼顾,整体论治,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第三,郑教授指出,胸痹一般病程较长,多为虚实夹杂,动态观察与把握病情,故治疗当权衡虚实轻重,祛邪与扶正兼顾,使患者机体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由此,临证治疗常可显著改善患者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症状,加速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