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硕
血液检查是全身基本检查项目之一, 而血常规检查又是血液检查的必不可少的项目, 其可以发现机体的隐患, 协助临床诊断[1]。血常规检查采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动脉血、静脉血、末梢血。但因为取血方式的差异性,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具有差异。本文旨在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准确性, 以研究两种检验方式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于本院门诊部进行血液检查的190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 将抽取末梢血检验结果作为对照组, 将抽取静脉血检验。所有患者中男88例, 女 102例;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43.20±10.06)岁;体重43~82 kg, 平均体重(57.90±8.62)kg。此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血液病的患者;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仪器与器材 本院选取进口的血细胞分析仪, 备好试剂、溶血素、清洗液、稀释液、质控液、真空试管、抗凝管。抗凝管需要加入1滴EDTA-K2溶液, 其浓度为20 mg/ml。
1.4 方法 告知患者需清晨空腹采血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故需要在前一晚避免饮浓茶、咖啡、进食油腻食物, 在采血前1晚12点之后需禁饮禁食。对照组患者采取末梢血, 采血部位是手指末端, 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 进行常规消毒后, 采用微量吸管抽取3份末梢血, 再次核对信息并妥善保存血液。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血, 采血部位选取患者左上肢肘静脉, 避开静脉窦、感染等部位, 核对患者信息, 消毒皮肤待干后, 抽取3份静脉血。选用稀释液稀释血液标本, 轻轻摇晃试管, 在充分混合之后, 把血液标本进行标记, 并放入抗凝管中, 抗凝管需要加入1滴浓度为20 mg/ml的EDTA-K2溶液。将抽取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分别在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送检。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检测结果(RBC、Hb、Hct、MCV、MCHC、MCH)和取血时、取血10、取血30 min的WBC、PLT检查结果。血常规正常范围,WBC:成人 (4.0~10.0)×109/L;RBC:成年男性:(3.5~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PLT:成人 (100~300)×109/L;Hb:成年男性120~160 g/L;成年女性 110~150 g/L;Hct:成年男性 0.42~0.48;成年女性:0.37~0.43;MCV:82~100;MCHC:成年人:300~360 g/L;MCH:成年男性:26~38 pg,成年女性 26~38 pg。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RBC、Hb、Hct、MCV、MCHC、MCH 值分别为 (4.07±0.25)×1012/L、(126.05±6.13)g/L、(0.44±0.06)、(89.7±1.2)、(318.2±10.1)g/L、(29.9±1.0)pg。对照组患者 RBC、Hb、Hct、MCV、MCHC、MCH值分别为(3.44±0.11)×1012/L、(115.40±5.20)g/L、(0.35±0.09)、(104.2±5.7)、(301.1±10.9)g/L、(27.2±1.4)pg。 两 组RBC、Hb、Hct、MCV、MCHC、MCH等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8、12.91、8.11、24.26、11.22、15.30, P<0.05)。
2.2 两组患者取血时、取血10、取血30 min的WBC、PLT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 WBC 值 为 (5.3±1.0)×109/L、(5.2±1.3)×109/L、(5.1±1.5)×109/L。观察组患者在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PLT值分别为(214.5±4.0)×109/L、(217.3±3.7)×109/L、(219.0±3.9)×109/L。对照组患者在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 30 min 的 WBC 值为 (8.0±2.1)×109/L、(5.2±1.3)×109/L、(6.9±1.3)×109/L。对照组患者在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 PLT 值分别为 (207.9±4.5)×109/L、(252.4±6.8)×109/L、(294.5±5.0)×109/L。观察组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WBC、PLT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WBC、PLT指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检测是常见的检查技术, 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血液指标和成分, 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身体情况, 协助临床诊断。血液分析仪可以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 但因取血方式的差异性,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具有差异。末梢血主要采集指间的血液, 操作简单、时间短, 但末梢血一次采集的量少且出血速度慢, 有时采取的血液不足以满足检测标准。故护士在采取末梢血时多会挤压手指促进血液流出, 但采集的血液容易混入空气和组织液[3-5], 影响检验结果, 尤其是对血小板的影响最大, 容易引起误差, 且会给受检者带来痛苦体验;且末梢血血液循环相对较差, 温度相对较低, 再加上采集时间长, 更容易发生溶血, 会影响检测结果。静脉血采集多选择的是上肢的肘静脉, 血液较为充足且流动速度快, 易于采集, 且其使用的是真空试管, 里面含有抗凝剂, 不容易使血小板凝集黏附, 虽然含有抗凝剂, 可能一定程度会稀释血液,但其密封性良好, 隔离外界空气, 取血时不会混入空气和组织液,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可以较为理想的反映受检者的血液检测指标, 且所出现的误差均在采血容器引起的偏差范围之内。还有在进行末梢血和静脉血检测时需注意, 血液标本存放时间久, 血液中的血钾会随之升高, 凝血因子的活性会下降或者完全消失[6-8]。
RBC、Hb、Hct、MCV、MCHC、MCH值分别为(4.07±0.25)×1012/L、(126.05±6.13)g/L、(0.44±0.06)、(89.7±1.2)fl、(318.2±10.1)g/L、(29.9±1.0)pg。对照组患者RBC、Hb、Hct、MCV、MCHC、MCH值分别为(3.44±0.11)×1012/L、(115.40±5.20)g/L、(0.35±0.09)、(104.2±5.7)fl、(301.1±10.9)g/L、(27.2±1.4)pg。 两 组 RBC、Hb、Hct、MCV、MCHC、MCH等指标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WBC值为(5.3±1.0)×109/L、(5.2±1.3)×109/L、(5.1±1.5)×109/L。观察组患者在取血时、取血10min、取血30min的PLT 值分别为(214.5±4.0)×109/L、(217.3±3.7)×109/L、(219.0±3.9)×109/L。对照组患者在取血时、取血10min、取血30min的WBC值为(8.0±2.1)×109/L、(5.2±1.3)×109/L、(6.9±1.3)×109/L。对照组患者在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PLT 值分别为(207.9±4.5)×109/L、(252.4±6.8)×109/L、(294.5±5.0)×109/L。观察组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WBC、PL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WBC、PLT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临床研究和文献报道的内容[9,10]基本吻合, 对照组采取的是末梢血, 在取血时、取血10 min、取血30 min的白细胞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尤其是从采血10 min时和取血时开始出现显著差别, 这说明末梢血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末梢血和静脉血的WBC、RBC、Hb、PLT、Hct、MCV、MCHC、MCH等指标均具有差异性, 说明采血的标准不同, 检查结果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在采血时, 要综合考虑采血的方式、检测时间和血液的用途, 但应首选静脉血采集。静脉血成分稳定, 且其较少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可以较为全面的反应全身的血运状态, 准确性高, 且血液分析仪取血量相对较大, 静脉血采取可以满足其取血要求, 而单纯的末梢血采集很难满足检测需血量。
综上所述, 对于行血常规检验而言, 静脉血的检测准确性更高且优势更明显,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