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层党校党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17 00:58殷治琼
锋绘 2018年4期
关键词:基层党校党史教育探索

殷治琼

摘要:基层党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党史教育存在着“务虚”论、“过时”论等误区。对基层党校党史教育误区进行澄清,对党史教育的规律进行探讨,就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基层党校;党史教育;探索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党性锻炼、党史教育无疑是党校的主业、主课。然而,在部分基层党校对党史教育落实得不够,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

1 基层党校党史教育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全国党校工作会召开以来,各级党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在加强党性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部分基层党校由于资源不足、师资不强、教学形式单一,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在党性教育方面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意见和条例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对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党史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

1.1 党史“务虚”论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学习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政务礼仪等业务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性锻炼的认识不足。一方面,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党史教育,缺乏党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对党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软实力”)和业务能力(“硬实力”)两方面。有人认为,学习党史就是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是提高干部的“软实力”,是“务虚”的;党史教育对提高管理水平等“硬实力”用处不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一度掀起向西方学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高潮,大量介绍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供不应求,而关于世界500强企业的案例更是奉为“圣经”。平心而论,这种学习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问题是,正因为是“他山之石”,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种种“水土不服”——既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水土不服”,也有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水土不服”。于是又兴起了一股“国学热”。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经营管理之道,掀起了“国学热”的高潮。这种“国学热”的背后,显然意识到了要本土化的重要性。但它毕竟产生于古代,应用于千年前,与今天的社会实际相距甚远。不仅其中的理论、案例远离现实,就连语言也让今天的读者难识、难懂。更何况,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问题,而将所谓“国学”当作治国理政的灵丹妙药,显然是十分有害的。

1.2 党史“过时”论

理论界曾有这样一种观点,现在我们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和平建设时期,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似乎就“过时”了。其实,把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称着是革命党,建设时期就称着执政党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既要革命,也要执政。无论是在井冈山时期,还是在延安时期,我们党都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比如,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有目共睹,为建国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样,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要革命。改革开放,就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换句话说,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有建设,在经济建设时期也要革命。因此,党史“过时”论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提供给我们无比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是中国化的,是本土化的,与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既没有“水土不服”的病症,又没有“远离尘世”的疑惑,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学习与掌握。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外的成果相比较,它的理论更容易懂,案例更容易记,方法更容易使用。

2 基层党校党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基层党校要结合基层实际,牢牢把握“党校姓党”的原则不动摇。在内容上,将党史教育作为党校的必修课;对象上,要结合基层干部的实际,以学员为主体,找准党史教育的著力点,做到用得上;形式上,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提高党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定位要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基层党校也必须牢牢把握“党校姓党”这原则不动摇,这是党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进党校,最重要的是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这是党校姓党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校同普通高等学校的主要区别。,很明确,党校不是“兴趣俱乐部”,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各级党委要树立党校是党委的重要“责任田”的思想;党校要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精神,充分发挥“三个阵地、一个熔炉”作用,始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党校学员必须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党校学习的主业主课,而党史教育就是必修课之一。学习党史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和主流,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歪曲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2.2 形式要活

党校培训要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主体,千方百计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创新党史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除课堂讲授、学员研讨、教师点评、体验式教学、影像教学等形式外,还要把党史理论学习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注重引导学员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理解。增强党史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党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马克思是对的》、《社会主义有点潮》等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二是党史学习要和阅读经典著作相结合。特别提倡读原著,引导学员自己品味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三是始终坚持党史教育与现实教学有机融合。在党校开设的其它专题中穿插党史内容,让党史教育渗透到党校开设的各个专题。

2.3 学以致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党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更需要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基层党校,教学的重点对象就是基层领导干部。基层领导干部有别于其他党政领导干部,他们来自基层一线。对于年龄较大的干部来讲,他们往往有着比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对于年轻的干部来讲,他们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邓小平曾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因此,要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3.1 党史教育要与现实热点相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念的又一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当前的一大热点,而创新是我们党永不枯竭的原动力。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延安时期,根据地至少有几个重大创新:一是理论创新,毛主席的创作在这一时期极为活跃,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逐步成熟,并逐渐受到各方面的认可,成为指挥中国革命的利器;二是政治制度创新,“三三制”政权政策能让以民主见称的美国记者受到感动;三是军队建设创新,359旅战时打仗,闲时开荒,军队纪律严明,军民鱼水情深;四是经济、社会的创新,如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减租减息等。这些“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的创新,是对旧中国的体制机制的改造,也是对苏维埃制度的新探索。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要创新。让历史与现实的热点相贯通,学员会觉得更加有用。

2.3.2 党史教育要与现实难点相连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和团队建设能力,也是多数基层领导干部想解决的本领恐慌的短板和难点。在党史的学习中,基层领导干部在这两方面均能得到启迪、得到提升。一是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比如我党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些经济政策,在今天都仍然有很强借鉴意义。从实际出发,在革命根据地实行开放政策。为了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同志提出开放政策,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启示我们今天更应注重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党非常重视团结军民齐心发展经济。这也启示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关键。二是提高团队建设能力。比如,延安时期的团队灵魂建设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就是一个范本。大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個团队、一个企业,要兴旺发达,就要有自己的精神力量。一个没有自己精神的民族和团队,是走不远的。延安精神就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延安时代的共产党这个团队的灵魂。而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只有几十名党员的政治组织,几十年间,由小到大,以弱胜强,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拥有数千万党员,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这样的成长、发展经历,是古今中外任何其它组织和集团都不曾有过的。

总之,我们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党的工作失误中获得历史教训的有益启示,达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目的,努力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2-09-10).http://cpc.people.com.cn/n/2012/0910/c64094-18963073.html.

猜你喜欢
基层党校党史教育探索
加强基层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基层党校初建智库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高校党史教育的必要性及做法
当前基层党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