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中国电影对民族电影美学传统的继承与改造

2018-01-17 00:58付积梦
锋绘 2018年4期
关键词:影戏新中国继承

付积梦

摘要:电影传入中国后,因其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形成了“影戏”的民族电影美学传统,新中国电影与早期电影一脉相承,在继承“影戏”美学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不断适应中国观众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

关键词:电影;“影戏”;新中国;继承;创新

1 “影戏”传统

电影是西方的舶来品,1896年传入中国。经过最初几年的拍片尝试,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电影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与创作风格,形成一种传统。陈犀禾、钟大丰等电影史学家将这种传统称之为“影戏”,明确的将“影戏”认定为是中国人认识电影的核心概念。钟大丰在《中国电影史》一书中明确了影戏电影的拍摄原则:“从政治的社会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但主流影戏电影的美学传统并没有割断。青年导演积极学习外国电影的创作经验,对电影的视听表现进行了强有力的探索,做出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初期“影戏”电影在视觉艺术手段上的不足。40年代,“影戏”电影统治地位得以确立,《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进步电影的拍摄原则与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着“影戏”电影传统,取成较高的艺术成就。

2 新中国电影对民族电影美学传统的继承与改造

2.1 人物形象更加多样化

“影戏”电影的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为基础的,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服务于情节叙事的需要,为展现戏剧冲突,将人物明确的划分为正反两派,围绕两派的冲突展开故事,结果常常是正义的一方战胜邪恶的一方,人物形象塑造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影“成为新政权树立国家形象、宣扬工农兵美学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创作者在追求故事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物的塑造,塑造了一大批更加真实、多面的人物形象。

1951年石挥执导的影片《关连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单从影片名字上来看,很容易将其想象为一部军事的说教片。确实,它热情的讴歌了解放军战士热爱人民、纪律严明的精神风貌时,同时也用隐喻的手法揭示了“革命”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难得的是,影片并没有将人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这些说着方言的战士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是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又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表现得异常顽强无所畏惧。这是影片主创人员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做的有益探索。

2.2 重视戏剧冲突的基础上深化影片的人文内涵

早期“影戏”电影主要的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为基础的,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一部影片叙事成功的基本标准,编排故事时重视巧合、误会等因素的运用,追求情节跌宕起伏,新中国电影在此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如七八十年代中对“文革”的反思,以《芙蓉镇》为例,影片通过胡玉音与秦书田等人从“四清”到“文革”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将近20年的歷史做了做了严肃的回顾与深刻的反思,也体现出对人的尊严的关怀。

另外,新中国电影也表现出对人的价值与困境的探讨。王启民、孙羽执导的影片《人到中年》围绕眼科医生陆文婷的遭遇,高度赞扬了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同时,影片以尖锐的锋芒,展示出中国8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奉献精神与生活的窘困形成了鲜明对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3 追求故事性的同时也注重电影语言的创新

80年代中国电影界在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上掀起一股高潮,受西方电影观念与电影理论的影响,中国电影人不再满足陈旧的电影观念,追求电影形式上的创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以及同一时期的瑞典电影与日本电影都对中国的电影导演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1987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红高粱》对电影语言的创新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导演在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化风格,水华的清秀含蓄、崔巍的粗犷豪放、成荫的朴实浑厚都在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此外,新世纪中国电影最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电影技术的进步,中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放映、摄制、视听技术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的脚步,但中国电影从未放弃过追赶世界电影技术的步伐。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电影票房呈井喷式增长,中国成为第二大电影市场。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电影的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中国电影人在学习外国电影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探索,使电影技术为电影文本服务,创作有中国风味的“大片”是当代电影人的一个重要的追求。

3 小结

电影是西方的舶来品,中国电影的发展一直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但是电影自传入中国,在中国扎根之后就已经走上了一条独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与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与思维习惯向融合。中国从未停止过对民族电影问题的探讨,立足本土文化,创作优秀的民族电影,这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选择。

猜你喜欢
影戏新中国继承
清末民初影戏于茶业之振兴与漠视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还原真实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