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现在,家长微信群(以下简称“家长群”)已经成为老师课外工作的重要阵地。不过,原本用于方便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渠道,有些已成为老师的隐形负担,不少老师感叹:“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会!”(9月10日 《中国新闻网》)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章可循、不受约束的事物,终究难脱乱象丛生的结局。关于“家长群”,此前曾被网友诟病为“家长的负担”,可如今又有一些老师抱怨其成为“隐形负担”。原本为方便家校沟通的“家长群”,为何事与愿违、成为老师工作之外的“负担群”呢?究其原因,主要缘于两方面。
一是“家长群”信息量太大,让老师应接不暇。不难理解,一位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家长,每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几十个问题,查看信息、回应家长咨询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就像报道中一位班主任说的那样:“我的微信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以至于觉得自己患上了手机恐惧症,而且闹不好就有可能冷落和得罪家长。”此前曾有报道称,一位老师因未及时回复家长在群内的发问而遭到家长殴打。
二是“家长群”面对的是学生家长,老师回复必须字斟句酌。老师自身的职责与身份,决定其在“家长群”里的发声不可能畅所欲言、痛快淋漓,而必须尽可能思虑周全、慎之又慎。诚如有老师担忧的那样:“文字留在微信群里,就成了证据,每个老师都知道要谨言慎行,否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捅娄子。”尽管这种“认真”和“自律”确有必要,但势必在无形中增加老师的心理负担。
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学和管理任务原本就重,如今又“额外”多了一项负担,可谓“苦不堪言”。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恐怕还得从制定规则入手。去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提出“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等管理要求。现实中,“家长群”一般由班主任或家委会建立,因此班主任或家委会就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好这个群。
具体操作时,班主任和家委会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双方“约法三章”,制定出能体现双方诉求、契合相关法规、构筑良好秩序的管理规则。比如:规定群内不得发任何与班级和孩子无关的信息,诸如广告、投票、红包等;规定除了确有必要的家长表态外,力避泛滥庸俗的一味“讨好”,避免“家长群”异化为急功近利的“攀比群”“马屁群”;规定班主任发送消息后,如无特殊注明收到要回复,家长不必逐个回复;如果不是关于教育共性的话题,而只是关于个别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不应拿到群里讨论;等等。
“家长群”是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建立的,其目的在于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要想让“家长群”有序运转,避免其成为老师和家长的“负担群”,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共同遵守事先制定的规则,让“家长群”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