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环境文化氛围,传递大学教育理念,提升环境美学特质的作用是明显的。本人对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进行了实际考察,通过对该校校园公共艺术的调研,按造型语言总结作品特点,分析作品与校园环境的关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武汉科技大学乃至其他地区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启发。
关键词:公共艺术;武汉科技大学;形态造型;建议
1 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艺术的类型
经过实地考察,武汉科技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基本包括建筑小品类,公共设施类,雕塑装置类,水景类,广场空地类几种类型。
2 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艺术的形态造型分析
艺术的造型语言丰富多样,但总体而言,其造型不外乎有写实性、具象性、抽象等形式。经调研,从公共艺术的形态造型对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艺术品进行了分析。
2.1 写实性造型
写实性造型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是最为常见,它是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客观、细致地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以达到真实的造型效果。写实性造型由于其造型逼真和通俗易懂的特性,使无论哪类知识层次的人群,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层次、文化修养乃至意识形态,直接去感受和解读作品。因此,常常成为公共艺术作品造型形式的首选。比如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中的雕塑《铁水包》,就是用写实的手法,直接描绘冶炼钢铁工具的外形特征,感受其内含冶金的知识和智慧,同时象征武汉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的成熟与稳重。
2.2 具象性造型
具象性造型是介于傳统写实性和现代的抽象性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形态上不仅包括着用超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塑造对象的写实性造型,也包括采用形象的多重组合、空间的自由切换和夸张变形手法来表现对象。在武汉科技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中,如杏坛广场中的《龙头》《狮子》等。这些作品形式独特、造型中多用诸如将形象正常的比例关系拉长,在整体上呈现轻盈、舒展、挺拨、俊秀的形象特征的拉长变形。与拉长变形相反,是将形象的长度压缩使宽度膨胀,形象整体上给人以敦实、厚重、稳定、有力的横向扩张感觉的压缩变形,或是强调方向感、空间感、动感的透视夸张。使形象更生动,更具特征和艺术魅力。
2.3 抽象性造型
在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中,抽象造型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很多,如《恒大》和《孟子》。作品《恒大》是通过立体曲线和不同面的表现,造型向上引申,与主题要表达的追求积极向上的含义相符合,这种方式,更加含蓄的表达校友对母校蓬勃发展的愿望。作品《孟子》是对自然形态进行提炼、采集、打散、分解,归纳出具有对象特征的抽象元素,并刻有孟子语录,既有观赏价值,又宣扬了传统文化。
文化石可以说是抽象的形态与具体的文字相结台的作品。在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中,文化石或抽象造型的石很多,其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石上在镌刻上大学的理念、校训和座右铭、励志名言,使石的意味又增添了更为明确清晰的精神指向。
3 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数量分布不均
经对武汉科技大学的考察,校园内不同区域分布着大量的文化石,但是艺术学院附近缺少公共艺术作品。在艺术学院周边,可以放一些时尚和前卫的艺术作品,突出艺术观念和艺术创新方面的主题。一方面可彰显艺术学院这一艺术氛围浓厚的特定场所性质,同时,新颖并具有现代意味的作品,可为校园的公共艺术传达出新的气息。
3.1.2 互动性与趣味性的欠缺
在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艺术调查中,作品多为内容主题比较正统、过分严肃。除了表达鲜明的思想意识的同时,应该有一些充满趣味性,能引发公兴众趣、调动公众情绪,甚至是能积极参与互动的作品。
3.2 个人建议
3.2.1 注重公共艺术设作品设置的整体规划
公共艺术的设计作为校园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其涉及到的题材、形式、放置场所等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方式来解决。通过公共艺术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规划,是保证能够真正使公共艺术作品成为装饰美化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增强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
3.2.2 注重挖掘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与一个学校发展方向、教育理念、历史积淀、专业特性等有着重要联系。无论是年轻大学还是历史悠久的学校都会有自己的定位,并通过办学理念、校训、名人的精神等传递出来。因此公共艺术的创造和设置,在进行校园建设时要注意到大学文化的影响作用,在规划时候要充分体现出该校的文化特色,还应注重其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特性。
4 总结
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设置是依不同的学校、特定的场所、具体的环境而为之,只有从整体规划和具体创作中充分考虑环境性质、场所特征,注重公共性和公众性因素,选择适合的内容题材,注重造型样式和形式风格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表达,注重材料特质和技术性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等众多因素,才能使校园呈现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使校园公共艺术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静.北京海淀区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考察研究[C].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2012.
[2]孙振华.公共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海娟.高校人文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5]施慧.来自校园的公共艺术报告[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6]吴忠.析公共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0,(05).
[7]徐怡菲.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研究[D].湖南农业硕士论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