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滢
摘要:中国戏曲的历史是由数百个剧种共同构成的,因此研究戏曲理论和戏曲史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五音戏是起源并流行于山东历城和淄博一带的一个地方剧种。特点鲜明,地方特色浓郁,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和一批生活气息强烈的剧目,观众喜闻乐见,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五音戏;起源
五音戏是流行于我省中部地区的地方戏,它源于“秧歌”和“姑娘腔”,又名“五人戏”,或称“肘鼓子”(周站子)。由于历代演员的自身条件不同,加之各地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上的差异,逐渐形成不同流派,大体上可分为东、西、北三路。流行于临胸、青州、临淄、昌潍一带的称“东路肘鼓子”;济南、历城、章丘、周村、张店、博山一带的称“西路肘鼓子””;惠民、博兴一带的称“北路肘鼓子”(当地人称其为”抱腔”或“灯腔”)。东、西、北三路之间的血缘关系,可以从共同拥有的剧目、音乐结构和风格上的一些共性特点,以及各路演员经常同台演出,交流频繁中得以印证。
除此之外,它与山东境内流行的柳琴戏(又名“拉魂腔”、“周姑子”)茂腔(又名“冒时鼓”、“周姑子”)及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对于五音戏的历史源头,由于缺乏史料,虽有多家之说,却都难以定论。不过,从有限的传闻和历代艺人的师承关系中,可大至推断出一个为大家均可接受的时间来。据邹平县肘鼓子老艺人高增寿(1886年生人)、崔学文(1886年生人)两人的回忆,在他们学戏时常听老师讲:“约在一百多年前,有个唱东路肘鼓子的曹然生(艺名曹菜子)是唱包头(旦脚)的极为有名,后辈一直传颂”。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以唱小生著称,艺名为“铁笛”的演员。因他的噪子条件好,又勇于探索创新,如今五音戏中小生用的“立调”(即假嗓翻高的唱腔,就是他创造的)。我们可说在十八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肘鼓戏就已是分路演出了。由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外侵不断、内乱不止的可悲阶段连年的战争,更助荒早频发,百姓的生活极度困苦,民族艺术也遭到严重摧残。载止到新中国建立时,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早已奄奄息,唯有西路肘鼓子一支尚有专业剧团演出。现在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就属于西路。
五音戏从起源到衍变至今,首先经历的是“秧歌”和“姑娘腔”。
我们将“秧歌”和“姑娘腔”视作五音戏的源头,是因为“秧歌”这一艺术形式和“姑娘腔”这一流行曲调,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它的传播范围不仅在本省,而是遍及全国。关于“秧歌”的起源。清翟颧在《通俗编》中道:“今有秧歌,本妇所唱也。”《武村旧事》元夕舞队之村田乐”即此。”即泛指农民在田间所唱的一切劳动歌曲,包括山歌和田歌。人们在提到“秧歌”时,往住与“花鼓”并提。这于两者的性质和形式都近同,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称谓上有别而已。对“花鼓”的起源,有的认为源出宋代的“舞迓鼓”,或其称谓系由宋代临桂县(今桂林)所产花腔腰鼓而来。也有人将“花鼓”这一歌舞形式上溯至汉代的“鞞舞”(鞞,即形如腰鼓的鼙)。清代康熙年间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打花鼓》中说:“打花鼓,凤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周贻白语:“按打花鼓的表演形式,基本和跳秧歌是一个路子,不过在北方叫秋歌,在南方则名花鼓,因两者都是来自农村社火中高跷或竹马之类。故山东一带的肘鼓子,其前身或被称作“花鼓秧歌”。
关于“姑娘腔”。“姑娘腔”在戏曲史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明万历年间抄本《钵中莲传奇》中有“山东姑娘腔”的记载,并被吸收进昆曲中。如《麒麟阁》、《虹霓关》等剧目中,都插入“姑娘腔”。在《百戏竹枝词》中也记有:“唱姑娘,齐剧也,亦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尽其致。”周贻白先生也曾谈到:“今之柳琴戏,亦名周姑子,即为此一唱调(姑娘腔)之遗音。”“花鼓秧歌”是一种建立在农民群众自娱自乐基础上的通俗艺术形式。“姑娘腔”曾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曲调。两者的结合是正常的、自然的。因为凡是社会流行的东西(民歌小曲),都很容易被花鼓秧歌所吸收。
“花鼓秧歌”的特点:形式活泼而又简单。优点:易于掌握和流行。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强的生命力。也正是它的这种特点和优点,促使着它在不断地发展和變化。它先是农民在田间劳作间的个人哼唱或有呼有应的对唱,继尔在田间地头休息时歌唱中加上手舞足蹈,再渐渐发展到逢年过节、喜庆祝祀,在村头或场院有两人或多人参加的载歌载舞的自娱自乐。“花鼓秧歌”,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它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地区同样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进入清末民初的秧歌仅我国的北方地区就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我省的胶州秧歌等。由花鼓秧歌行化为戏曲的地方剧种亦有不少,而源自花鼓秧歌的剧种,称谓改变了的就更多了。象我省的肘鼓子系统及两夹弦,一勾勾、花鼓丁香、四平调等即是。“花鼓秧歌”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其他艺术的载体。它与“姑娘腔”的结合,或是吸收了部分“姑娘腔”曲调成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充实和丰富,而且对于“姑娘腔”来说,同样也是借助了“花鼓秧歌”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自己艺术的内涵,扩大、推动了自己的传播和流行。两者是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