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荔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的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备受广大数学教师的青睐。下面以一年级教学为例,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級的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引起疲劳,影响学习质量。教学中,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和好说、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使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课内交替进行。这样,既为他们提供了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作为抽象思维的依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降低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
例如,教学数字“8”的组成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下面几种不同形式的操作:
1.集体操作。教师先在黑板上摆1根小棒、2根小棒、3根小棒……启发学生想:“在你的课桌上摆几根小棒就能和老师摆的合起来是8?”这样学生一边动手摆小棒一边说出了“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
2.分组操作。教师可让一位学生随意摆出几根小棒(8根以内),其余同学想:桌上再摆几根小棒就和这位同学摆的根数合起来是8?同时,要求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说出几和几组成8。
3.个别操作。让每一位学生一边动手摆小棒,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出8的几种不同组成方法。
通过这样几种不同形式的操作,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在眼、手、脑、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字“8”的几种不同组成方法,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鲜明而清晰的表象。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概念,促进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可在多媒体上先出示9朵红花,再出示3朵黄花,并以双手“合拢”的手势示意学生“求和”。接着,让学生照着多媒体上的图独立操作小棒,思考怎样移动小棒就能很快看出并算出“9+3”的和,同时组织学生同桌相互说出移动和计算的方法。这样,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把9根小棒和3根小棒全部合起来,一根一根地数,结果是12;2.从9根小棒里移7根到3根的一边,先算3加7得10,再算10加2得12;3.从3根小棒里移1根到9根的一边,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2得12。
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对比、讨论,你觉得这三种摆法,哪一种最简便?为什么?从而得出第三种方法最简便。因为9和1组成10,所以先把3分成1和2,计算时,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2得12。最后,教师在多媒体上边移动黄花边归纳出“9+3”的计算过程,并标出计算的思路图:
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并使他们切实地掌握和理解了“9加几”为什么这样计算的道理。
三、动手操作,发展思维
俗话说:“心灵手巧”。反过来说:“手巧则心灵。”动手是在大脑指挥下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让学生充分动手,能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感知,既丰富儿童的数学语言,又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教学。
1.折叠
⑴将正方形纸沿着虚线对折,如图:
⑵将长方形纸沿着虚线对折,如图:
2.讨论
⑴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⑵长方形的长和宽又有什么特点呢?
于是,学生在边动手折叠边讨论的学习活动中发现了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但相邻的边不相等,长比宽长,宽比长短的特征。
3.师生共同小结
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对边相等。
总之,动手操作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认知特点,更加决定了动手操作在其认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正是重视了学生的操作,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拿一拿、分一分、讲一讲,使学生在玩中积累,玩中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当然,我们教师也要善于把握操作时机,引导学生在认知的生长处,在智慧的发展处,在思维的发散处实施操作活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操作活动中,也要注意避免只重视优生表现,忽视群体发展,只重视简单操作,忽视自主探究的现象,更得杜绝教师包办代替,遏制学生创新思维的现象发生。从而,真正完成了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发现、感悟、理解,在探索知识的同时使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
学子·上半月2017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