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法 “塑心”无声

2018-01-17 08:58沈巍
学子·上半月 2017年1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品德课品德

沈巍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向小学生系统地、直接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教学,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就抓住了加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品德与生活课是对低年级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价值辨析,塑心于思辨中

人的价值观念往往是相对的,儿童的价值观更没有定型。价值观辨析法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1.小组讨论法

例如在《上学路上》这个主题中,四人小组讨论若干交通问题:如果红灯亮时没有车,小朋友该不该过马路?路口没有红绿灯,小朋友该怎么办?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听取并接受其他成员的意见,通过教师总结,学生感悟较为抽象的交通规则并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2.两难问题法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一个两难问题:小朋友应该帮助曾经欺负过你的同学吗?在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寻找自己认为最适合的答案,最后做出总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应该帮助别人,即使是对你不友好的人。

二、活动体验,塑心于乐趣中

1.情景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儿童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如在《上学路上》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两课时的课堂活动,儿童亲身参与“遵守交通规则上学”“遵守安全标志上学”等的游戏。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使一些较为抽象的交通规则为儿童所感悟。儿童在具备一定感性经验后,再结合课文学习,就会引发其内在的体验,并个性化地理解与接纳学习的对象,从而使原有的经验得到进一步深化。

2.角色扮演

这种表演多为多名儿童参与,通过角色模拟,角色互换,在人情入境地表演中,唤醒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如表演“假如我是皮诺曹”,儿童轮流扮演皮诺曹,亲身体验了皮诺曹的各种言行,一旦说谎就戴上事先准备好的长鼻子,其他儿童则参加讨论:皮诺曹的鼻子为什么会变长,他该怎么做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表演者根据大家的意见,重新表演,以此循环。通过角色扮演,儿童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变化,知道了说谎的后果,明白了诚实的可贵。

3.生活实践

现实生活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而“道德又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都要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磨砺才能成为品德高尚、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因此,教师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体验与认识,锻炼与成长。

三、行为强化,塑心于行动中

具体措施为: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若组内有一位儿童不遵守纪律,则整组失去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若组内有一位儿童回答问题,则可以自己在黑板上为本组绘画一个奖励标志。教学结束后,教师对优胜组进行代币(红花、印章)奖励。此种课堂行为准则包含了奖励和惩罚两种强化手段,对低年级学生十分有效,学生为了赢得上黑板绘画的机会,赢得代币(红花、印章),自然而然地遵守课堂纪律,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的规则意识。

同时教师采用强化不相容反应的手段,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种把不强化不良的反应同强化另一个良好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不良反应的方法。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爱说话,老师就给予认真听讲的学生奖励,从而使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改掉做小动作和说话的坏习惯,学会认真听讲。这种方法类似于“冷处理”,教师不理睬,不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可能消退。

四、增强导行,感召力挖掘中

1.联系学生实际,激发行为动机,使学生乐于去做

动机是一种推动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由于某种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也就是说只有在儿童愿意进行道德行为的基础上,教师的“指导”才可能发生效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学生在品德发展上的知行脱节或言行不一是不定型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意志薄弱、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向,独立性、坚持性比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等。因而不要把这种脱节当成“恶习”来看待,而要积极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帮助学生克服和纠正那种言行不一的毛病。这除了教师要以身作则之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使学生乐于去做,然后再加以具体指导,才能奏效。

2.行为要求要提得明确适度,行为方式要指导得具体恰当,使学生明白怎样去做

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理解道德行为的准则,掌握行为的方式方法。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理解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还要提出行为要求。要求提得合适与否,直接涉及行为效果。对小学生提要求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不能过高过宽,也不能太抽象。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珍惜时间的三条要求:一是要抓住“现在”,从现在起,每周合理地订出计划安排时间;二是要抓住“今天”,要求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拉;三是抓住零星时间做有益的事。三条要求明确可行,学生也乐于接受。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行为要求之后,还要进行具体的恰当的行为方式的指导,即在道德行为过程中采取的形式、方法(含技巧)、程序等等,使学生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懂得怎样去做,怎样做好。例如:在讲《我的好习惯》一课,提出不随地吐痰的要求之后,并具体指导学生有痰吐在哪里。当学生提出吐在痰盂里、吐在纸里再扔到垃圾箱里,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当学生提出直接吐到垃圾箱里,老师及时指出这种做法的弊病。当学生提出吐在手绢里时,老师又嘱咐学生注意及时把手绢洗干净,并用开水烫一烫或在阳光下晒晒,进行消毒。这种具体细致又恰当的行为方式指导,有利于孩子行为的成功,也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鼓励行为实践,使学生坚持去做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由于受教学形式和时间所限,不可能让学生事事都在课堂上实践,因而它需要与其他教育途径相配合,发挥德育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它除了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提出行为要求,指引行为方式之外,还要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行为实践。

这种引导包括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按提出的要求创造实践的机会,检查讲评,把握行为实践的方向等等。这种鼓励表现在提出要求之后不放任自流,随时观察表现、组织评价、及时表扬等等,以鼓励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的行为发展及时得到外界评价的反馈信息,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坚定自己的行为方向。

总之,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增强教学实效,更好地发挥它的德育功能,还要靠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品德与生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塑造儿童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更生动活泼,富有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更加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品德课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