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生命观照下的救赎之旅

2018-01-17 10:36郑婷
出版广角 2017年24期
关键词:拜伦乔伊斯戴安娜

【摘 要】 《时间停止的那一天》是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第二部小说,作者着眼于个体生命遭遇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探讨了自我救赎的人生课题。文章通过剖析小说的镜像人物、主旨意义与艺术价值,探讨在生命关怀的时代语境下小说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关 键 词】蕾秋·乔伊斯;救赎;主旨意义;出版价值

【作者单位】郑婷,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是英国BBC资深的剧作家,曾荣获多个剧本创作大奖。《时间停止的那一天》(Perfect)是其转型写小说后的第二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获得各大主流媒体推介,引起了阅读热潮。英国《每日邮报》将这部小说视为“时下经典”,认为它“奠定了蕾秋·乔伊斯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小说以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关于闰秒的决议为背景,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在这一事件的影响下,小男孩拜伦(Byron)一家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的故事。主人公拜伦是温斯顿私立男校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地向着已经规划好的未来迈进。但突如其来的闰秒打破了拜伦原本平静的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经历车祸的骗局、母亲的自杀等一系列变故后,拜伦背负着人生的创伤与自责住进了精神病院,由此开启了一场自我逃避与救赎的博弈之旅。

蕾秋·乔伊斯围绕“增加的两秒钟”,揭示了平凡生活背后隐藏的巨大创伤,将个体生命与看似稳固平衡,实则脆弱不堪的生活秩序之间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用朴素又自然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唤醒了读者自我关怀的意识与面对生活的勇气。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塑造、主旨思想以及艺术价值,探讨蕾秋·乔伊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以及小说出版的价值。

一、“秩序时代”的镜像人物

小说塑造了丰富的人物角色,每个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他们共同构成了蕾秋·乔伊斯笔下典型时代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对时下社会环境与人物成长关系的真实写照。

1.有序的时代环境

首先是规则至上的社会环境。蕾秋·乔伊斯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国际计量大会为了使时钟上的时间与地球自转的时间一致,做出了增加两秒钟的决定,以维护时间的平衡;温斯顿男校的男孩们已经规划好未来,毕业以后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米德先生的超市有条不紊地经营着,员工穿着统一的T恤各司其职;圣诞节来了又去,昼夜更迭,萬事万物遵循着时间法则……小说还原了当今社会真实的时代风貌,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在自然、社会等多重秩序之下人们的生活环境。

其次是稳固单一的家庭环境。作者以主人公拜伦的家庭为基础,描述了统一的社会秩序下稳固的家庭状态。一方面,拜伦的家庭条件优渥。他生活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就读于贵族学校,父亲是一名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戴安娜是一位温婉的全职太太,他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露茜,在人们眼中,拜伦的家庭幸福美满,令人艳羡。另一方面,拜伦的家庭生活平静而有序。拜伦的父亲工作繁忙,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天早晨只能通过电话得知家庭情况;母亲每天送孩子们上学,做家务,除草,关注《家庭杂志》中的生活窍门,“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千篇一律”。小说描述的家庭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作者对家庭生活的考量,为剖析人物的心理和行为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蕾秋·乔伊斯笔下这个充满规则、有序的典型环境,实则是现代社会和家庭环境的缩影,她以敏锐的笔触描述了平凡生活的特性,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2.“镜像”视野下的人物

20世纪30年代,欧洲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理论,他认为人们通过“镜像”来看世界,个体自我的建构依赖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观察,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笔者以主人公拜伦为例,剖析人物典型性格形成的各个阶段。

首先是观察与模仿阶段。主人公拜伦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将踏入伦敦金融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时刻坚守着父亲提出的“准时”“我们从不迟到”的生活准则,每天都会核对自己的手表和闹钟,严格遵循时间、生活的秩序。他像父亲一样时刻保持温和与谦逊,当妹妹露茜将泼溅的牛奶弄到麦片上时,他仍然耐心教导她。11岁的拜伦在观察与模仿父亲的过程中开始建构自我,不断地在有序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培养基”中汲取营养,为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而努力。

其次是自我意识凸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想象与现实情景的混淆。拜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男孩,对即将增加的两秒钟充满惊喜与惶恐。他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想象闰秒发生时的情形,不停地问母亲时间何时增加,坚定地认为这将引发一场灾难性的事故。正是因为他的想象,使他成为小说故事的“始作俑者”。迪格比路上并未发生车祸,母亲也从未撞上珍妮,闰秒的发生本不会引起生活的任何改变。拜伦自我意识的凸显使他模糊了想象与现实的边界,将想象的事故带到现实中来,从而引发了一场不可挽救的悲剧。

再次是性格异化阶段。性格异化是自我意识与他人、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最终表现。在家庭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后,拜伦住进了精神病院,并改名为吉姆,渴望逃避过去的身份。受过巨大心理创伤的吉姆患上了强迫症,他每天踏进露营车,问候所有的物品,再钻出露营车,如此重复21遍,这是他必须完成的任务。性格的异化实则是吉姆逃避过去的表现,也是他重新建构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性格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只有通过自我救赎才能走出生存和精神的困境。蕾秋·乔伊斯成功塑造了拜伦这一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层次分明地将典型环境下人物性格的养成呈现给读者,为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与故事情节提供了基础。

二、爱与救赎的双重主旨

《时间停止的那一天》通过讲述平凡生活中人物的成长与遭遇,揭示了爱与救赎的主旨。小说中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面对生活的勇气为读者观照自身提供了良好的范式,鼓舞人们努力走出生活困境与精神困境,因此,小说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endprint

1.平凡生活中爱的本质

蕾秋·乔伊斯将目光对准人物背后的情感交织,展开了对多种情感状态下爱的本质的探讨。首先是亲情中父爱的缺失。拜伦的父亲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他为家人提供了优越的居住环境,为拜伦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因工作忙碌,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因此,拜伦在成长过程中是缺乏父爱的,对于他来说,父亲严厉而陌生,是永远不能冒犯的权威,他从来不敢拥抱父亲,甚至坐在父亲书房的椅子上都觉得是冒犯了父亲。父爱的缺失使拜伦养成了胆小、敏感的性格,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其次是对爱情本质的认识。小说中,爱情的本质是对自我意识的包容。戴安娜的丈夫不惜重金为她买了一辆让人羡慕的“美洲豹”,在丈夫和别人的眼里,这是对妻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但对于戴安娜来说,丈夫对她的爱是自私的爱。在丈夫的要求下,戴安娜必须穿着得体,打扮传统,杜绝无意义的社交活动,摒弃原来的个人习惯,每天向他汇报家庭情况。在这样的爱情中,戴安娜的自我完全被压抑和隐藏,她只能机械地扮演一个妻子的角色。当戴安娜的自我意识苏醒后,她与丈夫的爱情也走到了破碎的边缘。

再次是对友情破裂的探讨。小说中戴安娜与贝弗莉的友谊是建立在满足各自需求的基础上的。一方面,戴安娜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在贝弗莉身上得到倾诉,她们拥有共同的爱好,戴安娜在贝弗莉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另一方面,贝弗莉家境困窘,戴安娜每次对她的慷慨馈赠都满足了她的虚荣心,维持与戴安娜长久的友谊成为她生活的全部。戴安娜与贝弗莉友情的破裂并不是因为车祸的谎言,而是因为在这段友谊中,她们已经无法再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者在小说中通过探讨爱的本质,为读者理解平凡生活中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提供了现实的指导。

2.生命的困境与救赎

首先是集体生命面临的精神困境。主人公拜伦对闰秒的坚持打破了生活的平衡,使周围的一切陷入了混乱,在失序的生活中,人物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一方面,觉醒的自我意识再也不允许他们回到压抑、有序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因而面临着何去何从的精神困境。戴安娜得知自己再也无法找回有序的生活后,将手表扔进了池塘,困境中的她丢掉了生活的方向,因而选择了自杀。吉姆认为已经被打乱的时间再也无法恢复秩序,因此不再使用手表,被别人视为精神病患者的他,只能依靠每天必须完成的仪式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在面临精神困境时的具体表现,侧面展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安全隐患”,即过于规范化的社会秩序禁锢了人类的自我意识,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人类集体将面临同样的精神困境。

其次是个体生命的自我救赎。小说中,吉姆一直处于过去与自我的双重困境中。一方面,过去的巨大创伤使他认为自己会伤害别人,因而不肯与人接触与交流,将自己完全封闭;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他无法在有序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因此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漠不关心。直到遇到艾琳,他才得到了自我救贖的机会。正如艾琳所说的“我们俩都经历过磨难”,相似的经历使吉姆对艾琳产生了亲切感,而艾琳面对生活的勇气则鼓舞了吉姆,对艾琳的爱虽然重新燃起了他心中微弱的生活激情,但他仍然不敢接受艾琳提出的“离开这里”的要求。直到40年后,吉姆与詹姆斯在小咖啡馆重逢,友情的失而复得使他完全回到了社会现实中,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勇敢地接受与艾琳的爱情,实现了自我救赎。蕾秋·乔伊斯在小说中直面人物经历的精神困境,通过描述在平凡生活中勇敢走出困境、进行自我救赎的“英雄人物”,提醒读者不要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气,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希望。

三、独特多元的艺术价值

《卫报》评价蕾秋·乔伊斯“总是能用朴素又自然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深刻的情感”,《时间停止的那一天》充分体现了她高超的创作技巧,为当今时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的范式,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1.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

蕾秋·乔伊斯采用双线并行的手法进行叙述。双线并行即双线叙事,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设置两条故事线索分述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在小说中,一方面作者以拜伦的视角展开叙事,另一方面则以吉姆(长大后的拜伦)作为叙事的主体,将两条故事线交替叙述。小说开篇讲述闰秒的产生给拜伦带来极大的惊喜与惶恐,他想象着闰秒发生的情形,“心脏像鸟儿一样直扑腾”,而身边的人却对此置若罔闻,因此他的精神世界面临着“孤立无援”的窘迫。与此同时,另一条故事线中的吉姆游荡在城市的边缘,他没有像样的住所,甚至“一连几天都睡在野外”,唯一可以被称为家的地方是那辆破旧的露营车,与拜伦不同,他面临的是生活的窘迫。拜伦与吉姆在小说开篇就一起陷入了作者早已设置好的困境,接下来,他们又一起遭遇了生活的重大转折。作者首先描述了拜伦一家遭遇的车祸事件,随后又在下一章安排吉姆被车撞倒的情节。在小说的最后,吉姆与詹姆斯重逢,又使两条故事线融为一体。

作者在创作中采用互相衬托、互相补充的双线叙事结构,一方面,使小说的结构脉络更加清晰,方便读者掌握人物背景,理解人物心理;另一方面,小说的双线结构照应了时间的主题,拜伦的故事线代表过去,吉姆的故事线则代表现在,二者由一开始的相互并行,到最后的融为一体,隐喻了人物由最初的逃避过去到接纳过去,最终得到救赎的主旨。

2.质朴温润的语言风格

在小说中,蕾秋·乔伊斯采用质朴细腻的叙事语言揭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一方面,作者结合人物性格,设计了符合人物身份的对话。拜伦的妹妹露茜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因此她总是不注重说话的礼仪。在拜伦告诉她牛奶要洒的时候,她不屑地对拜伦说:“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拜伦,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作者为露茜设计的回答不加任何修饰,质朴语言的背后透露了露茜任性与不谙世事的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常常运用触动心灵的文字来加深读者对人物内心的理解。拜伦在参加母亲葬礼的时候,作者写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气味,它是那么丰满,那么甜美,他都分辨不出那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母亲的自杀对拜伦打击巨大,此时鼓起勇气参加母亲葬礼的他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更分不清快乐和悲伤,这无疑是心灵遭受巨大创伤的表现。作者细腻优美的文字不仅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情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理解,也为后来拜伦进入精神病院埋下了伏笔。蕾秋·乔伊斯质朴温润的语言完美地契合了小说忧伤的情感基调,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为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提供了可能。

蕾秋·乔伊斯着眼于统一社会秩序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在面临精神困境时进行自我救赎的勇气。《时间停止的那一天》通过对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观照了社会现实,加深了读者对爱的本质以及自我救赎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英]蕾秋·乔伊斯. 时间停止的那一天[M]. 焦晓菊,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刘文.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 学术交流,2006(7).endprint

猜你喜欢
拜伦乔伊斯戴安娜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许筱颜 陈明华 戴安娜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作品综述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对比研究
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