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政治英才到民国济赈先驱

2018-01-17 08:50武端利
出版广角 2017年24期
关键词:熊希龄人物传记传记

【摘 要】 周秋光的《熊希龄传》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精心谋篇,对熊希龄的历史叙述力求全面,并坚持客观的原则,对熊希龄进行了公允的评价,精准地概括出熊希龄维新、救亡和济赈的人生追求。《熊希龄传》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民国史研究尤其是人物研究的厚重之作。

【关 键 词】熊希龄;传记;慈善;慈幼院

【作者单位】武端利,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A

熊希龄是我国近代重要的政治人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慈善家。他在清末担任东三省财政监理官和盐运使,于财政尤有心得。民元之后,熊希龄先后出任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总揽财经、治理地方也颇有成绩。1913年5月,熊希龄受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邀请出任国务总理,同年9月正式组阁,成为民初政党内阁总理。熊希龄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创办了中国近代著名的幼儿福利院——香山慈幼院,成为民国济赈先驱,为后人所称道。目前,学术界对熊希龄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缺乏一本系统论述熊希龄一生历史和影响的传记。《熊希龄传》一书的出版,为我们全面、立体、深刻、公允地展现了这位“凤凰才子”的一生。

《熊希龄传》一书是周秋光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熊希龄相关历史资料整理和人物研究的成果。该书以清末民初激荡的历史为背景,以人物描绘和研究为中心,在深耕和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对熊希龄的一生进行了全面、公允的评价,是比较难得的集学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人物传记。《熊希龄传》在篇章布局、研究评价、人物刻画和精神把握上都做了有益的创新,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评价:“该书不仅全面、系统、详实、平正,而且新见迭出,颇具功力。”[1]该书不仅对熊希龄研究有重要的奠基和开拓作用,对于民国史研究尤其是近代人物传记的编著和出版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力求完整,人物研究纵贯一生

人物传记研究和出版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全面把握历史人物一生的经历。不少近代人物传记在编著中由于史料缺乏和著者能力的制约,往往偏重于某一历史时期的研究,其他历史时期却一笔略过,难以全面地对历史人物进行描写,也就失去了传记研究出版的最基本价值。熊希龄的一生横跨清末至民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他集维新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财政专家、慈善家于一身,经历之丰富在近代人物中也较为少有,这无疑对熊希龄研究尤其是人物传记的研究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熊希龄传》叙事完整、力求全面,涉及熊希龄一生的方方面面,堪称近代人物传记研究与出版的精品。

首先,该书以宏大的篇幅,完整地论述了熊希龄的一生。《熊希龄传》一书共计60余万字,整书分十七章,九十二节,对主人公的历史叙述较为完整。该书从熊希龄的家庭出身和早年的求学经历一直研究到其晚年济赈救亡的辉煌事业,纵贯其一生的历史。熊希龄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民族抗战等近代重大历史时期和事件中的经历,在该书中均无遗漏。作者以章为基本研究单位,每章均覆盖一定的历史时期,仅涉及清末历史的就有十章,并未如一般传记薄前重后的做法,而是力求前后均衡,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传。

其次,该书弥补弱项,重点挖掘熊希龄的早年经历。目前学界对熊希龄的研究多集中于他晚年的慈善生涯,对其早年参与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民初担任国务总理的历史关注不多。而周秋光教授在为熊希龄立传之时,特别着重研究和补充了其早年的历史,例如熊希龄1905年参与“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历史。“五大臣出洋考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事件,一直以來学术界对于熊希龄在其中的历史作用和经历都没有专论。该书特意论述了熊希龄在出洋考察中的两大贡献,一是负责翻译编订《欧美政治要义》,二是考察后条陈、奏折的起草。因熊希龄自认能力有限,仅具体负责前一项工作,后一项工作则秘密邀请在日本的梁启超代为完成。最终梁启超写出了著名的《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等五份奏折的底稿,由戴鸿慈和端方上奏于清政府。近年夏晓虹教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到了梁启超所写的手稿,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由此也说明熊希龄在清末推动政治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该书突出重点,聚焦于熊希龄的济赈救亡事业。熊希龄一生经历丰富,但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他晚年的慈善事业,这也是最能体现他一生追求和历史贡献的地方。该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熊希龄的慈善事业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熊希龄的慈善事业涉及领域广、持续时间长、慈善之心真诚,其中创办香山慈幼院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历史影响力。该书第十六章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详尽地论述了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的艰难过程,他多方奔走、历经十余年方将慈幼院办成可收容教养1617名儿童的慈善机构[1]。该书的重点勾画,也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了一位近代济赈先驱的可敬之处。

周秋光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和严谨的编著态度,较好地体现了叙述全面、重点突出的传记基本要求,完整而又立体地刻画了熊希龄的一生。

二、精心谋篇,史学著作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熊希龄传》作为近代人物史研究著作,以学术性为谋篇立传的基础。其一,该书坚持以史为据,引用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不少近代人物传记在编著中因资料引用和考证不足,许多人物历史都是道听途说甚至全凭作者想象,本应严肃客观的人物传记形同文艺小说,此类传记不仅歪曲了人物的一生,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作为历史学者,周秋光教授在《熊希龄传》中引用了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该书在每个章节后面均开列详细的引文出处,少则28项,多则191项,总计1588项,即便是以学术论文的标准来看,史料引用亦是相当厚重。该书引用资料的种类亦属丰富,使用最多的是熊希龄的电稿、信函等私人文献资料,其次是报刊资料和档案汇编,此外还有相当多的近代人物日记、回忆录。

其二,《熊希龄传》一书坚持以史为论,注重对人物的研究和总结。在论述熊希龄的慈善事业时,该书特别总结了其慈善事业的特点,即注重从思想上教化民众、从教育上铸造慈善的基础、从机构上张大慈善效果、从追求上不求名利只尽义务。该书的这一研究不仅总结了熊希龄慈善事业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历史研究应具备的现实价值。endprint

其三,坚持用史料分析考证。在论述湖南维新运动历史时,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新旧思想之争,而是依据相关人物的思想来说明原本被打上“守旧”标签的王先谦等人的思想并不保守,他们也曾长期倡导学西方、办实业,由此阐释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复杂性。作者秉承历史学者的研究风格,在立传论述中以详尽的史料为基础,进行细致的剖析,真实客观地描绘历史人物,提高了传记的编著水准。

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不仅需要论述的真实客观,还需要在内容和编著方面具有可读性和艺术性。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之外,《熊希龄传》一书也非常注重提高著作的亲和力,兼顾历史人物传记的艺术性。一是大量使用文艺气息浓厚的语言。篇章标题尽可能地对仗,每章标题均为五个字,每节标题均为四个字,让人读来朗朗上口。二是使用珍贵的历史图片来增强论著的可读性。该书一共选印了21张熊希龄在各个时期的照片,让读者对近代历史人物能有一个直观的认知。这些照片虽然数量不多,但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如“湖南时务学堂总理及教习合影”[1]。该照片拍摄于1898年春,熊希龄时年28岁,虽然照片历经百年已经相当模糊,但也足见他与合影的谭嗣同等维新派的关系。该书还选取了1906年熊希龄与戴鸿慈、端方出洋考察前的合影,该照片中熊希龄的座次也充分证明了他在“五大臣出洋考察”中的历史地位。三是结构新颖,在篇章的布局上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读者。文字上凡是述的地方多用通俗语言,论的地方则多用学术语言,不论是一般读者还是相关学者都能很好地理解传记的主要内容。该书还在文末编有12页的《熊希龄生平主要活动年表》,将熊希龄67年的人生大事按时间顺序做了编排,并在每个条目后加以简要说明,使读者对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一目了然。

该书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仍在于作者坚持用史料说话的历史研究原则,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历史研究需要肩负历史经验启迪和历史知识教育的重任,但如果历史研究的成果只会使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和格式,不注重提高亲和力,又如何能去启迪大众、带动历史学的繁荣呢?因此,从历史学术著作的撰写和出版角度而言,《熊希龄传》一书很好地实现了学术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提高了传记的可读性,也因此赢得了较好的出版市场,这也为相似的学术著作提供了比较成功的出版范例。

三、持论公允,在深耕史料基础上的客观评价

熊希龄作为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一生也并非没有争议。学术界对其早年参与维新变法的经历评价不一;熊希龄任民国内阁总理时,其在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的命令上的副署“是一生最受人指责和诟病的地方”,“故熊希龄内阁的若干政绩,也就被人们所忽略了”[2-3]。该书没有回避这些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在当前人物传记的出版中,著者往往凭借自己的好恶,片面夸大人物的历史贡献,有意抹掉人物的历史污点,甚至不惜将污点篡改成优点,把历史人物描绘成毫无缺点的完美形象。这种曲笔的做法违背了人物传记最基本的客观标准,也丧失了一个史学研究者应有的“史德”。《熊希龄传》并没有因为熊希龄晚年令人称道的慈善事业就掩盖他早年的争议,而是依托历史资料给予了人物客观的评价。因此可以说,持论公允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该书依据丰富的史料,对熊希龄参与维新运动的历史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论述。熊希龄参与创办南学会,倡导移风易俗,与反对派斗争,自称:“唯有以性命从事,杀身成仁,何不可为?”[4]他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并不亚于后来慷慨就义的谭嗣同,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熊希龄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不实之词,以及“扬谭(嗣同)、唐(才常)而抑熊(希龄)”的偏见。该书对于争议最大的“两次附署”也并不曲笔,亦认为熊希龄始终不愿放弃对袁世凯的幻想,“因时势所驱,百端迁就”,以至于屡屡被利用,“在政治上只能是个失败者”。作者在描述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的动因时,也坦露他的初衷之一就是之前的慈善之举常常受人曲解,抚育孤儿至少能收获孩子们的真爱。这些秉笔直书而不曲意回护的研究态度,反而让历史人物更加生动、更加有血有肉。

人物研究的真实、全面和公允不仅源于著者客观的研究原则,更在于其对史料的整理和挖掘。周秋光的《熊希龄传》之所以持论公允,就在于其数十年来在熊希龄相关档案资料方面所做的艰苦工作。著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搜集整理熊希龄的资料,穷尽十几个寒暑最终完成八卷本的《熊希龄集》,基本囊括了熊希龄一生的各类文献史料,为传记的研究出版奠定了最坚实的史料基础。周秋光教授在历史人物评价上的客观原则,尤其是对于史料整理工作的执着,也为近代人物传记的编著出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四、人物品格把握,尽力于国家社会的人生追求

为历史人物立传,乃是传颂可传颂之人,張扬可张扬之精神。编写一部传记需在有限的篇幅内,既要尽可能论述完整,又必须在文辞修饰、篇章裁剪和史料选用上紧紧围绕人物重点事迹。人物传记质量的高低,就在于作者是否把握住了历史人物最核心的品格。因此,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需要从历史人物的一生概括出一以贯之又最值得彰显的人生品格,这样既能突出人物重点,又能叙述完整,还原历史人物的深刻性、独特性和立体感。

《熊希龄传》以近代激荡的时代大潮为背景,全面把握传记主人公在这半个世纪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将主人公的人生品格概括为革新、济世和救亡。熊希龄一生从事革新事业,清末曾与谭嗣同等人在湖湘倡言维新变法,甚至豁出身家性命与守旧士大夫作斗争;在清末新政中,冒险邀请被清政府通缉的梁启超撰写《世界各国宪政之比较》,大大推动了清末立宪改革的步伐;在民元以后主持危局,“为解决政府支绌的财政状况”,倡导减政主义、开展废省改革,大胆尝试实行总统年俸制,初步改变了清末以来财政拮据的局面[5];晚年组织并完善中国的慈善机构,完成了从个人慈善到组织赈济的力量转变。其一生都在追寻现代、倡导革新。熊希龄是近代著名的慈善家,民国以后为赈济灾民、调停战乱、抚育孤儿奔走呼号,殚尽心力,创办了香山慈幼院。熊希龄曾希望“尽力于国家社会。感念前情,当倾其所有家产,使社会平民同受幸福也”[6];晚年更捐献出全部家产,“总计有大洋二十七点五二七七一四万元,白银六点二万两”,是真正愿做真慈善、愿做真事业的近代济赈先驱[1]。熊希龄是救亡的爱国者,其早年参与维新变法、中年主持民初政局、晚年献身慈善事业、末期奔赴国难,都体现了一个赤城爱国者的人生追求。作者对熊希龄人生品格的精准概括,使得《熊希龄传》一书摆脱了一般人物传记或重于历史论述或重于文学描绘的窠臼,对于树立近代历史人物形象、彰显爱国主义精神、汇聚社会正能量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周秋光教授数十年潜心于熊希龄的人物研究,在深耕和研读史料的基础上著成60余万字的《熊希龄传》。该书集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和传记论著的艺术性于一体,以熊希龄一生的丰富经历为大背景,集中展现了他革新、救亡、济世的人生品格,堪称熊希龄问题研究的里程碑和近代人物传记出版的典范。该书秉承学术本色,引用史料翔实,问题剖析深刻,不仅全面记述了熊希龄致力于教育、慈善事业的一生,也进一步推动了熊希龄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总之,《熊希龄传》在近代人物传记的编著上力求叙事完整、持论公允、刻画立体,对人物品格把握精准,为读者展现了这位湖湘才子、近代济赈先驱的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史学研究价值和人物传记出版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秋光. 熊希龄传[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

[2]龙儒文. 袁世凯挟制熊希龄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始末[J]. 文史春秋,2007(9).

[3]林曾平. 试论熊希龄[J]. 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

[4]周秋光. 熊希龄集(一)[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03.

[5]陈明. 熊希龄内阁时期的废省筹议[J]. 历史研究,2017(3).

[6]周秋光. 熊希龄集(八)[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24-525.endprint

猜你喜欢
熊希龄人物传记传记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清洁工爷爷
此君一出天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