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插图艺术论

2018-01-17 22:24朴英华
出版广角 2017年24期
关键词:墨色国语丰子恺

【摘 要】 民国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的所有插图均出自中国漫画巨匠丰子恺之手,这位绘画大师匠心独运,将插图与文字融于一体,为教科书锦上添花。全套教科书共248幅插图凸显了丰子恺先生“浓淡相宜”的笔墨技艺、“意在笔外”的意蕴追求和“童真童趣”的意趣宗旨,营造了一个“文中有画,画中生文”的艺术境界。这些丰子恺先生精心设计的插图让一本小学教科书 “美”了、“活”了,也更有“趣”了,既实现了儿童认知规律、文本内容、艺术意境的有机匹配,又实现了美育功能的渗透。

【关 键 词】民国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插图;笔墨;意蕴;意趣

【作者单位】朴英华,长春大学美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A

《开明国语课本》(共12册)分别于1932年(初小8册)、1934年(高小4册)由开明书店出版,是一套民国时期的小学国语典范教科书。该套教科书由大教育家叶圣陶负责编写,漫画巨匠丰子恺绘制插图,整套教科书文本与插图相辅相成,开创小学教科书编写新例[1]。丰子恺绘制的《开明国语课本》插图通过简洁的笔法和墨色搭配,既实现了儿童认知规律、文本内容、艺术意境的有机匹配,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审美情趣与意境美,是我国教科书插图设计史上的垂范之作。2005年《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作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馆藏拂尘书目”图书,被重新影印,该书发行10余年来得到了广大教育专家、学生与家长的追捧。目前该书已经很难买到,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优秀的课外读物,只能花钱从网上下载电子全本,再打印出来。《开明国语课本》自出版以来,以“贴近儿童视角,内容浅显易懂,插图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至今仍未降低热度。

一、浓淡相宜:《开明国语课本》插图的笔墨特色

对于《开明国语课本》的插图,大师丰子恺多采用毛笔漫画的形式绘制,笔墨技艺沿袭中国传统水墨画,兼融書法的“意”与“笔”。绝大多数插图既诙谐有趣,又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之神韵,浓淡相宜的笔墨之间,其形式美跃然纸上。

据统计,整套《开明国语课本》教科书共248幅插图,除9幅(占比3.6%)采用彩色套印外,其余 239 幅(占比96.4%)均为黑白插图,虽仅有黑白灰三色,但画面形象依旧鲜活灵动。整套《开明国语课本》,墨黑色的字,素黄色的纸,浓淡相宜的插图,整齐优美的装帧设计,给人以流畅协调、清新素雅之感。若整本满是艳丽的色彩,反倒有可能喧宾夺主。当时的民国教育部在审定《开明国语课本》时,其批语如是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丰子恺以浓淡相宜的墨色技艺,满足了画面构成所需要的色度搭配,同时也表现了画面的空间感及物象的色彩差异。黑白灰的有机搭配,使整套教科书呈现出简洁稚拙、鲜活灵动的视觉效果。在课文《种下几棵树》的插图(如图1)中,丰子恺用或浓或淡、或密或疏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孩童树下谈笑景象。郁郁葱葱的树上硕果累累,树下四个形神毕肖、憨态可掬的小孩子席地而坐,说着、笑着、吃着,仿佛使读者听到那些稚嫩的孩童说话声与咯吱的吃水果的声音,可谓“声”“色”俱全。虽然整幅插图未着一处彩色,但通过笔墨的变化,画面的空间感、动态感及物象的色彩差异都十分鲜明地呈现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了缤纷多彩的生活景象。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能根据插图联想到种树的乐趣与价值,“树上结了果,大家吃几个。树下多凉风,大家来坐坐”,劳动的意义和乐趣便在于此[2]。又如《不用翅膀上天飞》一课的插图(如图2),丰子恺用寥寥数笔浓墨勾勒出了人物、飞鸟、风筝、地面、花草的轮廓,用淡墨给这些物象上了色,天、地、人、物便有了明显的空间区分。丰子恺甚至还通过墨色的变化与素纸的妙用,清晰地呈现出飞鸟的背腹两面、风筝的“竹骨”和“纸背”、人物的头发与穿着。整幅插图虽笔墨不多,只是疏朗的几处墨痕,但画面形象却惟妙惟肖。在版式上,“图”与“文”的设计也颇具艺术性,楷体文本与墨色浓淡相宜的插图相应相生。这样巧妙的图文设计,让小学生在习文识字的同时也欣赏了一幅惟妙惟肖、春意盎然的中国水墨画。

丰子恺在插图创作中善于以白计黑、以黑衬白。他在“美质”的素地(空白纸)上,用稀疏的墨痕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美轮美奂的审美之境。丰子恺认为:“绘画既不欲冒充实物,原不妨摒除彩色而用黑墨,拿俱足三原色的黑色描绘在完全不吸收三原色的白色的素地上,色彩的配合非常饱和,色彩的对比非常强烈,原本即可不借别的色彩的帮助了。”那些简明的笔墨线条、浓淡相宜的墨痕以及巧妙的版式设计,大大提升了插图的艺术表现力,其特有的稚拙趣味让孩子们感到自然、有趣、亲近,带给孩子们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3]。

二、意在笔外: 《开明国语课本》插图的意蕴追求

丰子恺认为,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是存在“通似性”的,他将“为书籍文本配插图”看作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写生”。对于这种“写生”,丰子恺有其独特见解,他认为如果“描画依然是为文章的内容作画解,非但无补于文章,反把文章中变化活跃的情景用具像的形式来固定了”。因此,丰子恺先生在给《开明国语课本》画插图时,往往力求简洁,试图以寥寥笔墨表达有意味的形象。或许正因如此,其教科书插图才变得画意深邃,韵味无穷。《开明国语课本》中的许多插图创作,从笔墨形式、立意构思到情感的迁移、意境的营造等都是撷取、剪裁于现实生活,“图”“文”相应相生,显得十分生动和谐。虽然这些插图作品的画面并不复杂,但其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大大超出了画面本身的物象,其画外之意引人遐想,发人深思。正如丰子恺先生自己说的“用省笔法描写灵感……凭观者想象其未画的部分,故含蓄丰富,而画意更觉深邃”(《漫画浅说》),“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用寥寥数笔画下最初所得的主要印象,最为可贵”(《漫画创作二十年》)。丰子恺对“意在笔外”的追求在插图中随处可寻,很多时候为了让人物形态能够引人遐想,可以对人物不着鼻子、眼睛。在《开明国语课本》的插图中,丰子恺在勾勒人物脸部形象时,只是笔墨略点,简简单单的几笔就可以使人物的表情活灵活现;有些插图甚至不着鼻眼,就让人感到十分生动。这些减省、概括的笔墨可以让孩子们产生更多的联想,合乎丰子恺“希望一张画在看看之外又可想想”的意蕴追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墨色国语丰子恺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