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泰
(甘肃省天祝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 天祝 733299)
天祝县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 040 m~4 874 m之间,地貌以山地为主,气候复杂,属寒冷高原性气候,年均日照时数在2 500 h~2 700 h之间,年均气温在-8℃~4℃之间,气候带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相对无霜期为90 d~145 d,年均降雨量在265 mm~632 mm之间。2001年天祝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了2.3万袋的反季节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试验示范栽培,并取得成功,随后在石门、打柴沟、抓喜秀龙、华藏寺等乡镇进行了推广栽培,高峰期栽培规模达到610万袋(2012a),受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打击,近几年栽培规模在210万袋左右,主要分布在打柴沟、华藏寺等乡镇,海拔2 350 m~2 650 m。但是金针菇在连年栽培过程中,病害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介绍天祝县在反季节金针菇栽培过程中主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1.1.1 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子实体菌盖尖细,菌柄稍粗,呈针状。
1.1.2 发病原因
发病主要是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其导致空气中CO2浓度太高,抑制菌盖的生长。
1.1.3 防治方法
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开袋过迟,套袋后每天要进行一次通风换气,每次通风30 min~45 min。采收前3 d,应做到早晚各通风换气1次。
1.2.1 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子实体从菌袋侧面长出,消耗了培养料营养,从而影响金针菇产品品质和产量。
1.2.2 发病原因
一是培养料装袋过松,菌丝长满菌袋后,培养料与菌袋形成较大缝隙,极易形成子实体,消耗养分;二是进入出菇管理后菌袋侧面光线过强,易诱发菌袋侧面出菇[1]。
1.2.3 防治方法
培养料装袋时一定要松紧一致,尽量使用装袋机,避免出现菌袋培养料过松现象。同时,需加强发菌期和出菇期光照管理,避免菌袋侧面长时间被照射。
1.3.1 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金针菇菌柄基部形成大量茸毛,菌柄基部粘连在一起,从而影响其商品价值。
1.3.2 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通风不良情况下,菇蕾形成后氧气供给不足,菌柄基部湿度过大造成。
1.3.3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出菇期管理,避免出现空气湿度过高的情况;二是在菇蕾形成期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出现CO2浓度过高、氧气供给不足的情况。
2.1.1 症状表现
主要为害子实体表层组织,侵染初期菌盖表面呈现不规则黄褐色病斑,后期病斑呈暗褐色,严重影响产品外观,降低产品品质;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条件下还会出现菌脓。
2.1.2 病原
初步认定病原为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cichorii)。
2.1.3 防治方法
一是保持菇棚及周围的环境清洁,发现染病菌袋及时清除处理;二是菌袋严格灭菌,减少因灭菌不彻底而造成的污染;三是在接种过程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用具可用金星消毒液50倍~8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
2.2.1 症状表现
此种病害多出现在发菌过程中且菌袋已发生部分污染。子实体发病初期,菌盖上出现小褐斑,并随菇体的长大而不断扩大,呈不规则状,后期部分褐斑上长出绿色霉层,危害严重时,幼小菇体会失去生长能力而变粘枯死。
2.2.2 病原
引起金针菇木霉病的病原主要有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康宁木霉 (T.koning)、多孢木霉 (T.polysporum)等[2]。
2.2.3 防治方法
一要选用品质优良的品种,要求选择抗杂能力强,长势强,无污染,菌龄适宜的菌种;二是栽培所选用培养料应无病虫,无霉变;三是在培养料配比中,麸皮的添加比例不超过10%,适当增加石灰用量使其达到2%~4%[3],同时需严格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并保证当天拌好的料要当天完成装袋灭菌,以防培养料酸败[4]。
食用菌生产环节要求严格,病害防治策略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选用优质菌种,实施洁净栽培,严格按照各种食用菌的栽培条件和要求等进行综合防治,才能保证高产,减少病害发生,病害发生后再采取措施则效果不佳。食用菌生产中提倡采取农业措施来预防病害的发生,例如轮作倒茬,在松山镇日光温室食用菌与西葫芦进行轮作栽培[5],可有效克服食用菌连作造成土壤毒素和病原积累,确保食用菌产量,还可利用轮作间隙,对日光温室进行揭膜晒棚,进行紫外线消毒,预防病害发生。
参考文献:
[1]于恒.金针菇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J].农村百事通,2009(16):38.
[2]陈天泰,马福义.食用菌绿霉病综合防治技术[J].食用菌,2004,26 (5):44-45.
[3]韩庆国.几种药剂对木霉、根霉的抑菌试验[J].食用菌,2007,29 (1):55.
[4]张惠珍,黄志龙.食用菌生产中污染源分析与控制措施[J].福建农业,2003(7):16.
[5]陈天泰.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菇菜轮作技术[J].食用菌,2012,34(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