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颖 华洁
手足口病(HFMD)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1]。造成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最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与胃肠道病毒71型[2]。手足口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3],甚则出现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4-5]。本研究旨在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1~12岁,平均(5.32±1.25)岁,病程 1~4天,平均(2.04±0.46)天;对照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10岁,平均(5.14±1.18)岁,病程 1~3天,平均(1.93±0.51)天。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6]标准:不同程度发热,手、足、口腔黏膜疱疹,以及中性粒细胞偏低;(2)年龄1~12岁;(3)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发病前已有咳嗽、气喘等原发疾病;(2)出现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及肺水肿、循环衰竭的重症患儿。
两组患儿均予营养支持,必要时抗炎、退热等常规治疗,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1次0.5g,用100~150mL温水送服,1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5天。
观察指标:(1)心肌酶: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儿静脉血2mL,以离心半径15cm,转速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于24h内酶联免疫法测定肌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2)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儿静脉血2mL,离心10min,分离血清,于24h内检测,酶联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病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7]显效: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消退,疱疹结痂;有效:患儿体温基本稳定,皮疹基本消退,疱疹明显消退,仍有散在的皮疹出现;无效:患儿体温、皮疹以及疱疹无改善。
3.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45%,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疗效比较[例(%)]
3.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血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4、0.349,P>0.05);两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均降低(观察组t=33.564、20.386,对照组t=14.436、7.534,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低于对照组(t=19.813、13.142,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比较(U/L,±s)
表2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比较(U/L,±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53535050肌磷酸激酶41.29±3.6721.68±2.15*△40.81±4.1330.89±2.56*乳酸脱氢酶368.28±26.57279.05±17.59*△370.13±27.19332.09±23.14*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T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0、0.443,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TNF-α、IL-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13.341、19.846,对照组 t=6.782、9.181,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低于对照组(t=9.179、13.506,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ng/L,±s)
表3 两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ng/L,±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介素-6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53535050TNF-α 135.48±35.2664.92±15.47*△137.19±34.1798.53±21.38*IL-634.25±4.6718.97±3.10*△33.82±5.1926.39±2.41*
手足口病免疫学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研究[8]认为患儿病情程度不但与感染的病毒类型和数量有关,而且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病毒侵入机体后,机体为清除病原体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发生免疫性损伤,其中IL-6和TNF-α是其中研究较多的炎症因子。IL-6是肝细胞分泌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水平与免疫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炎性反应标志物,TNF-α是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主要通过直接启动免疫性炎症反应或通过刺激其他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间接启动免疫炎症反应过程,在炎症因子中处于“核心”地位[9]。因此,调节血清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抑制免疫性炎症反应过程可能是HFMD治疗的新途径。
利巴韦林是一种较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10]。利巴韦林作用于病毒生殖期各环节干扰病毒复制,发挥治疗效果[11]。酪酸梭菌活菌散是新型的一种厌氧芽孢杆菌,是一种口服微生态制剂,其有效成分为酪酸梭菌CG MCC0313.1,能够促进肠黏膜细胞生长,保护肠黏膜功能与结构的完整性,修复受肠道病毒侵袭损伤的肠黏膜,阻止病毒的入侵,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快速纠正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12-1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可提高治疗疗效;观察组治疗后心肌酶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可减轻心肌损害。手足口病病毒感染后会直接损伤心肌,引起肌酸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释放入血[14]。研究[15-16]显示,小儿手足口病血清CRP、TNF-α、IL-6高于正常小儿。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低于对照组(P<0.05), 说明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可通过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且可明显改善患儿心肌酶水平并减轻炎性反应。
[1] Y u a nG P,Y a n gX T,G u oZ P,e t a l.E n t e r o 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s t atus among family member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healthy children in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J].Disease Surveillance,2015,30(4):277-279.
[2]韩志勇.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127-128.
[3]We nP i n g G,X i a n-D a nL,Y i-P i n g C,e t a l.F o u r t e e ntypes of co-circulating recombinant enterovirus were associated with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children from Wenzhou,China[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15,70(1):29-38.
[4]赵金丽,刘应中.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2016,7(23):64-64.
[5]绳丽娟,李巧.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9):168-16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9-261.
[8]王华彬,王萍,罗开源.小儿手足口病146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6,51(5):435-436.
[9]邵立红.小儿急性危重性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4(19):3870-3870.
[10]丁百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6,6(3):98-100.
[11]刘兵兵,华丽霞,董艳,等.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9):231-236.
[12]姚竞妍.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手足口病对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7):809-811.
[13]孙颖慧,奚旭阳.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对儿童手足口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2):171-172.
[14]郭改玲,李兰霞,张玉春,等.心肌酶谱、反应蛋白、血糖和乳酸检测对小儿手足口病早期诊断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6):2173-2174.
[15]尤忞,陈艳杰,杨爱芳,等.喜炎平和利巴韦林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1):1795-1798.
[16]叶秀春.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3):2535-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