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妙
【摘要】本文阐述音准问题是合唱团训练中的一个核心内容,良好的音准能直接提升一个合唱团的音乐表达能力,如何让合唱团成员具备良好的音准是广大音乐教师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以合唱团中的高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乐理、心理学相结合,探究适合高年级学生的音准训练策略。
【关键词】音准 倾向性 迁移 音阶 音程 和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142-02
合唱团的音乐歌唱教育不仅是教会演唱一首歌,还需具体表现出歌曲的美感。表达音乐美感的前提是音准。音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感知,没有音准,音乐的美感也无从谈起。
在合唱团训练中,高年段成员的认知虽比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成熟,但在歌唱中也极易出现音高概念不明确、关键音偏高或偏低、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意识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难以解决,但只要教师结合乐理、心理学等找到教学方法,就能巧妙地、有针对性地克服学生的音准问题。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三种策略。
一、重视音准的倾向性
很多教师在平日的音高训练中认为,音准就是音高,因此会强调个体音的训练。但这种观念忽略了音准的倾向性。音准包含音高,但不全是音高,还包含音的傾向,这种倾向会通过旋律的调式、调性具体体现。高年段成员通过长期乐理与视唱练耳训练,已经对调式、调性有一定了解,对不同调式、调性的理解会影响他们对同一个音高下音准的细微感受与把握。
(一)巧用视唱曲
如图1,在标志①前一个B音属于e小调的五级音,音准平稳、不带上下的倾向;后一个B音属于G大调的三级音,三级音虽为稳定音级,但在一定条件下有着导向四级音的作用。因此在处理这个音准时,教师要强调“稳中偏上”的倾向。标志②处,前一个D音属于G大调的五级音,后一个属于a小调的四级音且与前相比有很明显向上的趋势。标志③处,前一个A音属于a小调的一级主音,非常稳定;后一个A音属于e小调的四级音,略微向上。标志④的B音属于C大调的七级音(导音),与标志①相比要有更明显导向C的倾向感。除此之外,在自然大调式中,二级音和六级音在一般情况下,上行都会略有偏高倾向,下行时则应略有偏低倾向;而四级音在下行时,往往带有下导音的作用,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在音准上需要有偏低(偏向三级音)倾向。在高年段合唱团的训练中,通过不同调式的视唱曲,其各级音倾向性练习能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感受音准中的细微差别,在歌曲演唱中也能将音乐美感更好地表达出来。
(二)巧用故事
音准的倾向性往往会被忽视。在合唱团训练中,更常见的练习是一遍一遍反复唱音阶。但是高年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仗着“老资格”走神,俗称“唱油了”。如若教师对曲目进行简单分析并在有明显倾向性音的时候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提示,不仅能抓住课堂,学生对音准的把控也会更加良好。例如,在唱到大调式中导音ti—主音do时,很多学生的ti会偏低。这时教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do是班里的班长,成绩很好,ti是一个很上进的同学,坐的位置和do很近,平时会很努力地向do靠拢。可是它旁边坐着调皮的la,会偷偷地拉住ti不让ti导向do,所以我们要帮助ti一把,在唱的时候“顶”它一下,让它离开la,向do倾斜过去。如此,学生在唱到ti时,会有意识地将ti的音高“向上提”。
(三)巧用身体语言
除了用故事的方式解决倾向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儿童“身体知觉强于意识”的发展规律,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动作辅助学生的音准。在练习有倾向性的音时,可用手臂做出倾斜的动作提示,或让学生自己稍微倾斜上半身,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视觉或动觉体验。如此,高年段学生可以将主观的意识与其直观的身体动作相结合,将单纯的意识表象替换成身体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对“音的倾斜”进行“身体—意识”内的构建。由此,学生在训练中将身体经验转换为意识经验,即可获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二、巧用已知的旋律增强音准记忆
俗话说“举一反三”,学习中的迁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渠道之一。无论是音准还是节奏,我们都可以用学生已知的知识进行横向迁移,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完成对其他活动的影响。
旋律音程的练习一直是合唱团音准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常用的训练方式是让学生反复模唱旋律音程并让他们强行记住两个音之间的距离。这种机械重复式训练较为枯燥,并且受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非常大。若将音程练习与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相结合,将歌曲中的部分旋律迁移至音程中,则能让学生很快掌握到音程之间的距离。以上行五度音程练习为例,在儿歌《小星星》中,开头旋律中刚好有do-sol五度稳定音程的呈现。学生在掌握《小星星》旋律的基础上,再要练习五度音程只需回想《小星星》的开头旋律即可唱出。同理,上行或下行的各个距离的音程都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歌曲进行迁移模唱。合唱团的高年段成员所学歌曲较多,更适宜接受不同曲目间的迁移训练。
三、音阶、音程、和弦一体化
音准练习里,音阶、和弦、音程、单音密不可分。多数人练习讲究“循序渐进”,会遵从“单音—音程—和弦—音阶”的顺序。但这样的顺序易将音符碎片化,学生的认知得不到整体的支持。若改变顺序,先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再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训练中重新合成新的“整体”,更有助于学生对音准的控制。
学生先在学习中构建一条对完整音阶的音高认知。将上下行音阶唱熟,音阶不仅是唱c1-c2,d1-d2、e1-e2、f 1-f 2、g1-g2都唱。唱熟之后,从相邻的音开始,教师给do手势并唱出具体音高,学生同时做do手势但在心里默唱do的音高,之后出声唱出re的音高。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相距较远的音。紧接着就过渡到三度音、三和弦。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连续性和简约性原则,学生会通过声音上的不连续产生心理上的连续知觉。例如C大调的正三和弦,练习时依次唱出do-sol的音高,其中re和fa的音高用“嗯”唱出并摆出手势,“do(嗯)mi(嗯)sol”,之后re、fa只摆出手势在心中默唱,只留下do、mi、sol三个骨干音并唱出唱名,就是一个完整的三和弦。这就是“音阶、音程、和弦一体化”的训练方式。
掌握正确巧妙的训练方式,适当地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孩子在音准练习上的潜能就能够不断地被激发。除高年段学生出现的音准问题和解决方式之外,低中年级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其音准还应有不同的策略进行训练,这些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卢家相.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晓薇.浅析影响音乐表情的因素[ J ].中国音乐,2008(S1)
[4]库尔特·考卡夫.格式塔心理学(第一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