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系统:概念内涵与研究演进*

2018-01-16 03:30李纪珍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要素系统研究

赵 闯,陈 劲,李纪珍,梅 亮

(1.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1 源起与概念

系统论的概念源起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最早是由生物学家Bertalanffy 于1952年提出“抗体系统论”,并在这之后逐渐向其他领域延伸。创新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和机制的影响,单一企业很难独立进行创新,需要与大学、供应商、竞争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策制定机构等组织相互作用[1]。创新的有效实施,必须实现企业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等各类异质性伙伴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互动、价值互惠[2-3]。Chesbrough[4]等提出“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需要有目的地吸收或输出知识以加速自身的创新,并扩展外部市场对该创新的利用[5]。创新由此不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和要素组合,包含了多元异质性行为主体的交互过程,涉及知识流动与知识组合过程中的复杂反馈机制,围绕特定的创新活动,实现技术要素、市场要素、组织管理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等各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产、学、研、官、金、中”①产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简称。等各类行为主体的协同,从而通过这种系统的复杂互动,实现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的提升。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学者围绕创新的不同内容,尝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的层次开展创新研究,主要经历了技术推动、市场拉动、技术市场耦合、集成(并行)、创新系统化与网络化五个发展演进阶段[6]。而在复杂的非线性交互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自身对外部创新源(包含大学、供应商、竞争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策制定机构等各类异质性合作伙伴)的资源整合成为研究与实践的趋势。而作为当下与未来的典型创新范式,创新系统论的发展演进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学者们相继提出国家创新系统[7-10]、区域创新系统[11-12]、产业创新系统[13]、国家创业系统、区域创业系统[14]和企业创新系统[15]的概念,创新系统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的国家体系到微观的企业基础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创新系统的提出经历了要素观、主体观再到过程观的演化发展。

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理论研究上以Lundvall、Freeman 和Nelson 等为典型代表,其为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内容与框架基础[16]。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是指地理上有分工与关联关系的生产性企业 、研究机构和大学等所形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其支持生产并作用创新[11,17]。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97年,意大利学者Breschi 和Malerba 在深入讨论国家创新系统、技术与经济演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概念,之后Malerba 和一些学者又不断深化研究。陈劲[18]提出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将企业创新系统描述为由企业家精神、研发系统、技术培训以及政府等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创新系统,以实现企业在战略设计、研发活动、人才培养以及环境适配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而后,学界将企业创新系统视为创新动力驱动的结构模型,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企业动力要素的交互联系,并引导创新价值的输出[19]。何郁冰[20]对企业创新系统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界定,认为在企业创新过程复杂性的基本前提下,企业难以进行独立创新,而需要与各类异质性组织(包括供应商、用户、竞争者与大学、研究机构、投资银行、政府机构等)开展互动合作,企业创新系统由此包含了一个多元行为主体的交互过程。基于此,企业创新系统可以认为是企业围绕创新活动,由企业内外部的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以非线性方式组成的,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

作为创新系统观在企业微观层次的重要延伸,现有研究对于企业创新系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要素观,将企业创新系统作为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各类创新要素在统一的创新系统构架下发挥聚合作用,完成技术创新活动。要素观确认了制度在凝聚要素方面发挥的作用,连燕华等[21-22]认为创新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配套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所有与创新有关的要素,并按一定的规则合理组织运行。有些研究将制度本身作为一种要素对创新系统进行解释,辜秋琴[23]指出创新系统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的支撑下,由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创新资源要素(包括人员、资金、仪器设备等)、创新机制与制度,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二是主体观,从参与创新活动行为主体的角度定义企业创新系统,认为企业创新系统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创新有机体。例如,魏君和罗杰[24]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管理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由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部门或组织作为创新主体完成。实体性活动包括研发、制造、营销等活动。管理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促进企业创新系统,两者缺一不可,同样,缺少任何一类,创新主体也就失去了实施此类创新活动的载体。杜宏巍和张东生[25]将主体作为企业创新系统构成的主要切入点之一,认为创新系统是由个人、部门和公司(总部)三个层次的主体在一定的机制作用下构成的协调系统。

三是过程观,从创新过程角度定义企业创新系统,认为企业创新系统是保证技术创新过程实现的有机整体。例如,操龙灿和江英[26]将企业创新系统定义为技术知识的生产、应用、转移和市场实现的制度和网络。刘庆华[27]认为企业创新系统是以始于创新构思和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为核心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统一体。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系统进行了阐释,都体现了创新的系统观,即企业技术创新并非单一要素、单一主体和单一环节的活动,而是创新资源的集合、创新主体的集合和创新过程的集合。企业创新系统是技术创新各要素围绕企业创新战略,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运行形成的有机体,也是支撑和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系统性制度安排。进一步地,梅亮等[28]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其是由消费者、企业、市场、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所组成的统一体,其核心特征在于共生演化,并最终形成多产品构成的社群组织,该社群组织遵循统一标准,提供互补性资产,最终获得体系的价值增值。陈健等[29]详细论证了创新生态系统是包括主体负责、要素互补、网络多层次、平台基础、边界开放、创新持续等特征在内的创新网络。

2 结构与特征

基于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一些学者不断探索企业创新系统层次,如三层次子系统基本结构[20]:核心层、支撑层和环境层。企业创新系统的核心层包含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三个重要部分,这个三要素互动运营协同的子系统,负责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和运营。在核心层次之外的支撑层是企业创新系统的支撑系统,主要由人才培训、管理工具开发、企业家精神构建、资金供给与投入、物流平台打造以及制度与文化营造等共同组成,对核心层提供辅助和支撑。最外层为环境层,企业通过打破组织边界,开展与政府、供应商、竞争对手、大学与科研机构、用户、金融及中介机构等的合作,实现外部创新资源的搜索、吸收、整合,进一步支持内部创新活动的展开。依赖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原则,企业创新系统的架构设置以企业核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提升为基本目标,对创新要素进行非线性的耦合,创造系统混沌边缘,以实现创新的增值与价值的溢出[20]。

企业创新系统作为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通过知识的交流和互动不断作用与关联演进的结果,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性和协同性

企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它们在共同目标导向以及共同制度和机制的安排下,通过协调与合作共同完成创新活动。企业创新系统中任何单一或独立的创新要素都只是创新系统的一部分,在创新系统中承担相应的功能,但如果脱离体系而存在,都不能实现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企业技术创新成败或绩效不单取决于某一个或几个创新要素,而是所有要素综合集成和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创新系统并不是各种创新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各要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互为支持条件,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要素和整个系统产生影响。系统思维的核心要旨在于把握系统思维的整体性[30]。企业创新系统是企业内部创新核心要素与支持要素的协同,也是企业内部创新主体与外部各类异质性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基于整体的系统属性,企业创新系统不仅仅强调要素与主体自身的优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互动,还强调企业创新系统在企业整体层面的创新溢出与价值创造,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企业创新系统是由多元化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包括资源要素、制度要素、管理要素和环境要素等。

2)开放性

企业创新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20],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互,系统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移。企业创新系统并非封闭的,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与外部进行资源、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和互动。企业创新系统所需要的创新要素除了来自内部,还可以从系统外部获得。企业可以打破组织边界与外部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外部组织、资源和政策,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同时,企业家精神、市场创新机会、技术革命等外生因素的变化使企业创新系统从某一个平衡态向新的非平衡态转移跃迁,从而在新的创新轨迹与系统演进轨迹中发展,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与提升。刁丽琳等[31]从知识需求方的视角认为企业需要保持开放性,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

3)动态演进性

企业创新活动与创新系统本身不是静态的,是嵌入于复杂性的演进与学习过程之中的[32]。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通过互动学习与交互共演,实现创新活动目标的满足,也驱使创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企业创新系统并非固定不变的,创新系统要素的构成和组织结构等都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保证科技创新系统具有适应性。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产业体系等,创新系统的动态调整除了要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还要积极改变外部环境。内部需求包括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内在要求,是企业主动的变革。

4)涌现性

企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基于各要素的有机耦合与交互作用,系统自组织形成要素、要素之间、系统整体三个层次的动态平衡,最终在企业创新系统的整体层面展开“1+1>2”的协同创新,实现系统层面的价值溢出与涌现[30]。

5)不确定性

创新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而复杂系统的演进具有非线性、偶发性等一般属性,由此,企业创新系统在系统要素的自组织非线性互动演进下,以及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设计与引导下体现不确定性,即企业创新系统的设计与组织目标在于通过管理与机制设计,实现要素的非线性组合与交互反馈,总结创新系统演化的一定规律,并最终提升企业创新成功与价值创造的可能性,降低运作风险,实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

3 分类与比较

根据不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发现,企业创新系统具有不同的分类。

1)基于战略的创新系统分类

朱桂龙和周全[33]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包括两种类型:①革命性、渐进性的技术创新战略;②先动、跟进型技术创新战略。从战略的视角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技术的推动作用、市场的拉动作用以及市场需求和技术进展之间的交互作用等。因此,技术和市场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最主要因素:依据技术的变化程度可分为技术改进和技术颠覆,依据市场的变化程度可分为巩固细分市场和开辟全新市场,技术和市场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企业创新系统的建设模式。本文以技术和市场为两个维度,提出了基于战略的中央企业创新系统分类模型[34],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战略的中央企业创新系统分类模型

2)基于组织的创新系统分类

企业创新系统的设计和形成要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保持灵活性,避免刚性组织的僵化,有效应对挑战,使企业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从组织的视角对企业的创新系统进行分类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在研究R&D 组织模式方面,Gassmann 和von Zedtwitz[35]基于跨国公司R&D 活动的分散程度和研发机构间的合作程度将跨国公司R&D 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分为五种:民主集中式R&D、全球集中式R&D、多中心分散式R&D、网络中心式R&D 和一体化R&D 网络。与此同时,他们也指出,跨国公司的R&D 组织模式是一个从民主集中式R&D 向一体化R&D 网络发展的渐进过程。在Gassmann 和von Zedtwitz[35]研究的基础上,李纪珍等[34]基于中国大型央企科技创新系统构建的实践背景,从企业创新组织的集聚程度(分散或集中)和企业创新组织的管控导向(独立型或合作型)两个维度,来剖析基于组织的创新系统分类,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创新集中度与管控导向的创新系统分类模型

分类维度的考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考虑企业在组织创新活动过程的集聚程度,这就关乎企业在创新决策上的集权与分权抉择。集权与分权是企业管理控制的两种基本模式。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另一方面,企业在创新组织的管控导向更倾向于内部自主发展还是合作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创新系统的具体运营。

3)基于业务特征的创新系统分类

根据业务的特点不同,央企科技创新系统可分为基于研发的科技创新系统、基于产品的科技创新系统、基于服务的科技创新系统以及基于自然资源的科技创新系统。其中,基于研发的科技创新系统重点解决研究开发链的优化问题,基于产品的科技创新系统重点解决研究开发链条与产业链条的衔接问题,基于服务的科技创新系统重点解决研究开发链与服务链的融合问题,基于自然资源的科技创新系统重点解决自然资源的利用与配置问题。

以下三个分类方式分别从战略、组织和业务特征的角度对企业创新系统及三种不同分类角度下的企业创新系统的具体体现形式做了很好的归类阐述和举例(表1),使我们对企业创新系统的分类标准、主要类型、内涵特征及典型案例有了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但是这三种划分标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表1 企业创新系统的类别内涵、主要特征和典型案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第一,对企业创新系统的划分过于单一,缺少对于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具体发展阶段和情境的考虑,在具体实践的划分中需要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提出创新系统构建的核心特征予以描述和支撑。

第二,该划分方法没有用一种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待企业创新系统的形式的变化。企业创新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调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战略阶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第三,对企业创新系统的划分和解释缺少一种内部解剖的机制。该划分方法虽然对不同标准下的企业创新系统形式做了划分,并对内部的组织构建的运作和互动模式做了解释,但是仍然没有打开企业创新系统内部机制的黑箱。需要后续的研究从知识获取、组合、应用和整合的角度进行解析和探索。

4 演化与发展

Nelson[36]最早将演化思想引入创新管理的相关研究,以解析组织成长的演进过程。他们认为组织的演化和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过程类似,同样要经历变异、选择和遗传的过程。演化机制主要有三种。

(1)环境适应模式。Lamarck[37]认为组织内部的适应性变革是有目的的,并非偶发的。组织的演化是通过组织内部适应协调予以实现的。组织通过对环境的准确预测与适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或改变。

(2)自然选择模式。该模式是基于达尔文思想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所有物种依赖竞争来维持生命延续,并努力适应环境变化。组织的变异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它是外部市场环境选择的结果,并且这种演化过程也是连续的、渐进的。

(3)内外协同模式。该模式本质上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演化是管理适应性和市场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协同模式同时涉及适应模式和选择模式,主要包含组织内部管理与市场选择的相互作用。

本文的研究更接近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创新系统的形成是组织内部管理性行为和外部市场选择的综合作用,强调企业拥有的知识类型与企业创新系统的共同演化和相互作用的历史演进特征。例如,其中的一种可能的演化过程和规律是经历了由“以内部研发为中心的创新系统”、“基于协同/整合的创新系统”、“高度基于战略管理导向的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四个发展阶段(见图3和表2)[38]。其中,面向以内部研发为中心的第一代企业创新系统,内部研发被认为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资产和可靠保证,其特点是一种封闭式的自主创新模式[38]。第二代创新系统——“基于协同/整合的创新系统”则主要包含企业研发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研发部与其他部门间、生产者与顾客或供应商间,以及与其他企业间的互动作用等[38]。第三代企业创新系统是高度基于战略管理导向的企业创新系统,公司管理层及其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创新发挥着核心作用[38]。第四代创新生态系统则强调“生态性”和“进化性”,其目的在于给企业提供一个生长和进化的环境,促进相关企业共生进化,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38]。

图3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发展

表2 企业创新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上述研究为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规律做了特点总结和归纳,为后续的企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考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不一定是线性的统一规律,可能是不同阶段特征的耦合和集成,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中可能会同时出现该理论模式的特征,如第一个阶段就可以同时出现战略导向和开放式创新等。其次,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也不一定是时间顺序的,不会一成不变地都遵守“研发为主—内外协同—战略导向—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而是可能根据情境的不同而出现权变性的特征,而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图3展示的是代表某一种或者某一类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规律。具体不同阶段的特征的先后演化顺序可能会根据企业和情境的不同有所改变。最后,表2对于不同阶段的发生的时间的总结缺少准确性和可复制性,本文基于上述文献分析认为,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是基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非基于时序的变化特征,而且该时代的划分没有考虑不同地域和国别的差异性,有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但是对该演化模型的总结提炼为我们研究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规律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和研究思路,而且每个阶段的企业创新系统的特征被解构后的核心要素和构念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可以应用到后续的案例研究之中。

本文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并不是简单的代际更替,也不是不断叠加单向前进的,而是一种自适应的、共演的和条件化的模式,朝着复杂、生态的方向演化。未来的企业创新系统应该更加关注基于知识的企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即强化知识观与系统观的互动和共演。企业拥有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状态,形成不同组合,进而影响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和演化[39]。基于实践主义学派的研究思想,每个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和典型特征,对于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系统同样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某一种特定的体系与知识要素的协同演化体现出特定的模式和结果。除了图4描述的基于自适应理论的可行演化路径以外,企业创新发展的演化路径还可能有其他形式。因此,知识类型和创新系统的演化机制需要通过不同案例的探索性研究来深入发现。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要素导向到多要素协同,从知识组合和Nonaka 的知识循环,从静态知识到动态能力,从计划为主到战略引领,等等,这与“摸着石头过河”等的实践哲学观以及背后深层的中国发展实践情境具有潜在一致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图4 知识与企业创新系统可能的演化路径

随着系统的观点和知识的研究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企业创新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在企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更加深入展开的过程中,其他相关学科的引入使该研究的内涵更加丰富。根据以上对创新系统观、企业创新系统及其演化机制研究的梳理,本文认为,该领域尚存在以下缺口:一方面,作为新兴起的研究领域,企业创新系统的研究还处于概念提出、内涵界定及内容完善阶段,大多数研究以表象性描述为主,缺乏理论分析,关于其主要模式和演化机理的探讨还不多见,后续研究应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很少尝试把知识基础观和企业创新系统相结合。从拥有的知识类型的角度出发,聚焦于企业创新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如何与知识要素进行互动这一问题,可以构建起知识观理论和创新系统论之间的桥梁。

5 结论与展望

基于系统观,企业创新不仅仅是创新“投入—产出”的线性过程,而且是创新要素组合与协同的动态演进过程,这种创新过程还是一种战略性、动态性、系统性的过程[20]。构建企业创新系统,实现企业创新系统范围内要素的有机组合和价值创造,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也为创新系统论研究范式的发展输出了理论贡献与知识增量,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了系统观的研究层次,扩展了理论边界和应用范围。企业创新系统的提出,将创新系统观从宏观视角、中观视角延伸到微观视角。企业作为一种知识综合体,其战略、研发、市场、生产、制造、营销、制度文化等要素的协同成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企业创新系统动态解析企业各要素与职能单位如何互动协同实现创新价值输出,也为打开企业创新要素非线性组合的“黑箱”机制提供了研究思路。这种以企业为系统单位的交互、整体、动态等过程的描述,丰富了创新系统研究范式的微观机理。

第二,深化了对企业创新过程的非线性、复杂性、组合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再认识。创新的本质源于要素的重新组合[40],而以企业为单位的创新系统,则更加强调技术要素、市场要素、组织管理要素等的协同与耦合[41]。技术与市场的互动[42]、创新效率与创新效益的协同[43]、商业模式变革[44]、知识管理[45-48]等成为创新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创新要素的非线性组合成为创新的核心,主要有技术创新项目的组合,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组合,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的组合,以及创新系统要素的组合等四个方面[18]。

第三,以演化的视角分析企业创新系统的发展,深化了对企业内部创新过程的学习、协同的认识,拓展了创新理论的研究。系统的演化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企业拥有资源多寡的不同时期,不同部分和不同角色的主体是如何合作协同的。企业创新系统组织边界的延伸、跨组织边界主体与资源的协同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共演成为创新管理理论的前沿热点和企业创新系统演化的发展前沿[38]。

此外,企业创新系统领域尚有很多理论值得研究,尤其是从知识的视角切入,并利用新颖的事件系统理论[49]综合分析。为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知识在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及其与企业创新系统共同演化的互动模式、过程机理及权变条件等问题,从而为组织知识基础观、企业创新系统和事件系统等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要素系统研究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WJ-700无人机系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