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中心:文献综述*

2018-01-16 03:30李纪珍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跨国企业国际化主体

高 伟,高 建,李纪珍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1 创新体系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1.1 创新体系的发展

创新体系研究学者认为创新来源于特定制度条件下各种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企业、大学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正外部性,对创新过程至关重要[1]。创新体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四种主要的类型:国家创新体系[2]、区域创新体系[3]、产业创新体系[4]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5-6],不同创新体系界定的系统边界存在显著差异[7]。

研究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学者主要从地理区域的角度,强调创新过程中的面对面交流[8]。两者的研究焦点在于国家和区域情境下的能力积累、交互学习和能力构建。这种研究范式由于对创新过程的分析过于静态化,过于强调地理位置的作用而遭到批评[9]。通过限定国家和区域的边界,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并不能完全说明主体、主体间的网络和制度环境在跨国家层面是怎样演化的,也不能论述这些演化影响创新活动的动态过程。在全球化情境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只能说明不同地理区域的创新体系对创新活动存在影响,但是无法说明创新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无法分析这些联系对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不同行业和市场中是否存在差异[10]。

研究产业创新体系的学者认为产业因素是影响创新活动的首要因素[11-13]。一些学者通过对多个产业(如半导体、汽车、制药、通信和机械制造等)创新活动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同一产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稳定的相似性[14-16],并针对创新过程中结构化模式的技术机制开发了详细的产业分类。产业分类逐渐形成国际化的标准,促进了跨区域和国家的创新体系研究的发展,也为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一方面,产业创新体系是全球创新体系的雏形,对于创新活动的全球化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产业创新体系低估了分散式代理和非企业主体的重要性,以及非正式组织对创新过程的影响[17]。同时,产业创新体系基于演化经济学和标准量化数据库(如SIC 编码和NACE 编码),更倾向于分析已有产业的长期动态发展过程[18],而对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出现缺乏解释力。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学者将研究焦点集中于企业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上,并提出创新活动中七个方面的核心过程,即知识创造和扩散、创业实践、资源调动、探索向导、市场信息、合法性创造和正外部性创造[19-20]。企业是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跨国企业的生产研发活动和国际化网络是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跨国并购、设立海外R&D 机构以及建立国际联盟等)获取全球性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2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能从国际化视角为创新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提供解释,但由于忽略了不同产业创新过程的差异,因此也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22]。

从创新体系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创新体系的系统边界、研究目标、分析框架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理论框架下创新体系的研究之间都是并行关系,缺乏相互补充和完善[17]。在全球化的情境下,各类创新体系研究试图将国际化因素整合到对应的创新体系中,从而使得这种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1.2 创新体系的国际化

创新体系的核心元素包括影响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主体、主体间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以及规制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制度环境[19]。主体是有着明确目的和战略以实现创新相关目标的内部统一实体[23],包括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对创新的发展和扩散有贡献的中间组织。在探讨创新体系的国际化时,需要考虑国际化因素对创新体系中主体、主体间的网络以及制度环境的影响[24]。

在国际化情境下,主体不能单纯作为创新的载体,还应该作为促进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25]。这种视角对跨国企业十分明显,对其他类型的创新主体,如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国际化的非政府组织等同样适用[26-28]。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区域、国家和全球层面上主体间网络的差异逐渐变得模糊[29-30]。企业可以参与各种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合作管理,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单纯的国际市场交易、网络形式的跨公司治理以及整合的直接股权控制等[30-32]。国际化网络是地理性和非地理性接近程度的一种整合,包括正式组织中层级制度的整合,以及虚拟社区(如软件开发论坛)等各种程度的组织合作。这些网络可以是长期存在的实体,如国际商贸展会或产业组织,也可以是话题性或认知性的虚拟社区,如软件开发社区和技术论坛等[33]。

规制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制度环境也受到国际化的影响。国际化因素对制度环境的作用会影响创新体系中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连接[34-35],如国家化的政策体制和协定[36],以及限定条件的全球技术转移的机制,如《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产业发展机制[37]。知识产权保护(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IPR)机制加速了创新体系的国际化,对促进国际化的创新活动起着关键作用[38]。认知和规范维度的制度环境可以使创新体系不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在技术范式和专业文化上实现更广泛的国际化[39]。

从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创新体系是由多层面的主体网络和制度情境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创新的产生和扩散。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简化为对某个地理区域的研究,但在国际化的情境中,这种相互作用取决于世界不同地区的主体策略、网络和制度环境的动态演化[40]。

1.3 创新体系的全球化

知识和技术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促进了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创新体系的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将国际化和全球化看成等同的概念,并没有区分两者的差异。但在构建全球创新体系研究框架的过程中,至少有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创新体系研究的有效性。

第一,作用范围和影响程度的差异。国际化是指跨越国家边界的作用,全球化是指对全球范围的影响。两国达成了知识交流和技术合作的协议,促进了两国创新活动的发展,说明两国的创新体系是国际化的。但只有这些知识和技术在全球范围流动并产生影响,才能认为两国的创新体系是全球化的。因此,只有当创新体系的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认为实现了全球化。

第二,研究对象的差异。国际化主要考虑跨越国家边界的相互作用,全球化不仅需要考虑跨越国家边界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考虑国家边界内部的主体、主体间的联系和制度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于跨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国际化主要考虑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和研究中心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而全球化还需要考虑企业的海外行为对企业本土的创新策略产生的影响。

第三,分析视角的差异。国际化将创新体系看成独立的对象,分析国际化因素对不同国家创新体系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全球化是将所有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主体间的联系和制度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每个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创新体系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分析全球化因素对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

因此,明确创新体系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差异,对于构建完善的全球创新体系研究框架、分析全球创新体系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十分关键。

2 全球创新体系

构建全面的全球创新体系研究框架,对于创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全球创新体系能明确全球化情境下影响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并从地理开放、多层面的视角解释正外部性的产生。全球创新体系并不局限于研究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因素是否会影响创新活动,还会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创新活动的,在不同技术和产业中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第二,全球创新体系的分析视角是动态的,能解释新技术和产业出现的动态过程。第三,全球创新体系能解释不同行业在创新动态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差异。

2.1 全球创新体系的维度和分类

2.1.1 全球创新体系的维度

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和主体间的联系会因为创新活动的技术特点、产业特性、地理分布、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41-43]。现有研究主要从创新模式和价值评估两个维度对全球创新体系进行划分。

1)创新模式维度

在创新模式维度,可以将创新分为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driven innovation,STI)和学习应用交互的创新(doing,using and interacting,DUI)。STI 模式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产业(如生物科技、制药和光伏发电产业)中起到重要作用,DUI 模式在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的综合制造型产业(如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风力发电)中起到重要作用[44]。

STI 模式主导的行业创新更依赖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创造。科学技术创新通常表现为新的模型、专利和出版物。正式的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以及一些颠覆性的创新突破是这类行业的主要特征[45]。国际化网络中的知识交流,如科学社区和专业国际网络,对STI模式的创新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这些产业更显著地依赖于跨地区和国家边界的知识扩散,全球创新体系中的网络联系更多是跨区域和跨国家的。

DUI 模式主导的行业创新更依赖于经验知识和胜任力的新组合。DUI 模式的创新更依赖于职业技能训练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46]。知识的新组合方式并不主要依赖于企业正式的研发投入,而是依赖于解决方案导向的企业—用户的互动交流。由于在空间和地理上的聚集能促进面对面的交流,增加DUI行业的核心知识的积累,因此基于DUI模式的全球创新体系产生的正外部性有着更强的空间和地理位置的黏性。

2)价值评估维度

全球创新体系的价值评估维度主要与市场机会、投资和技术合法性三方面相关。产品的价值评估可以分为标准化价值和个性化价值。标准化价值主要针对知识、投资和合法性都十分标准化的产业,如洗涤剂、沐浴露和智能手机等行业,产品外观有较强的相似性,生产、制造和销售也有较统一的标准。个性化价值的产品对市场形成、吸引投资和合法性方面则有更高的要求[47],技术知识并不能决定产品的成功与否,对产品价值评估过程的管理才是关键,如奢侈表制造和微型啤酒发酵行业,产品技术并不是关键,打造品牌、吸引投资、占领市场、建立良好的政商关系对于企业更为重要[48]。

在标准化价值行业,针对产品、服务和品牌的消费和合法性都是十分固定的。终端用户对于产品选择偏好的主要依据是价格,这种无差别的选择偏好在全球范围都是类似的。一旦市场形成,所有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主体都能进入该市场,并为特定区域中的消费者提供产品。这些产业的价值评估过程相对宽松,世界各地的产品都会趋向于统一的全球化设计和产品质量标准。

在个性化价值行业,产品必须满足特定用户和群体的需求,因此与消费者所在地理区域的情境和文化有很强的关联。市场的形成是通过企业和用户的动态协商过程来实现的,技术和产品带有较为明显的个性特点[49]。因此,在全球创新体系中,某个特定区域市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区域也能取得成功。要在特定区域获得成功,外部主体必须通过发展本地网络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和偏好。因此,这些行业中的全球创新体系的成功取决于主体网络在特定区域/国家情境下的发展情况[50]。

2.1.2 全球创新体系的分类

基于全球创新体系的创新模式和价值评估两个维度,可以将全球创新体系划分为自由宽松型、市场依赖型、地理黏着型和产品依赖型四种主要类别。各类别全球创新体系的系统资源、结构耦合和典型行业如表1所示。

2.1.3 四类全球创新体系的典型案例

全球创新体系是一种动态系统,在创新模式和价值评估两个维度都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演变。Binz 和Truffer 以光伏发电、碳捕获与储存、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四个行业为例,说明了四种类型的全球创新体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51]。

1)自由宽松型全球创新体系:光伏发电

光伏产业技术的创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知识,如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52]。同时,光伏产业的评估标准也是标准化、全球化的[53-54]。在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如1970~1990年美国和日本开发出最初的知识和技术阶段[55],1990~2005年德国首先开发出光伏产业市场的阶段,产业的创新活动依赖并集聚在某些特定区域。当产业的核心技术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技术的后来者可以通过移植成熟的技术、利用本地市场的优势快速发展本地产业[56]。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都对光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57-58]。

表1 全球创新体系的分类

光伏产业的结构耦合在全球层面十分常见。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银行会为中国模块制造商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提供帮助[59],德国生产线供应商的创新依赖于其与中国企业和大学的交互[60]。光伏产业的价值评估维度也十分全球化。世界银行和国际电气化学组织都对世界各地的光伏产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流程提出了统一的市场进入标准[61]。

2)市场依赖型全球创新体系:碳捕获与储存

碳捕获与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行业的创新十分依赖于基础科学的发展,如地质学和分析化学[62-63]。由于国际研究财团和组织,如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之间的紧密联系,碳捕获与储存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64-65]。但在价值评估维度,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大挑战,美国、荷兰、挪威和中国的许多大型碳捕获与储存项目都遇到了资金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技术合法性、市场前景以及与现有环境兼容性的争论。尽管技术的拥护者仍在不停探索利用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的方法,但许多碳捕获与储存项目都因特定情境的政治因素而失败[66]。

3)地理黏着型全球创新体系: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行业的技术创新十分依赖于区域创新体系。在风力发电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涡轮机制造商依赖于学习应用交互模式的创新,市场应用也受到制度环境和技术合法性的限制[67]。某些区域创新体系,如美国、欧盟和丹麦,长期对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68-70]。基于地理区域的学习、应用和交互,创新体系中的主体(涡轮机制造商、合作农场、研究和检测机构、政府机构)能相互补充完善应用风力发电需要的各种知识。这种通过学习、应用和交互促进知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最初集中在丹麦和美国[71],随后在德国、印度和中国也逐渐出现[72-73]。

如今,创新型的涡轮机设计仍然由世界少数国家(丹麦、德国和美国)主导,这些国家在产业形成和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占据了优势。地理黏着型的全球创新体系使得这些国家在风力发电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保有先入优势。

4)产品依赖型全球创新体系: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产业在创新模式维度较赖于地理区域,产品的价值评估维度偏向国际化和标准化。传统的汽车制造行业主要依靠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汽车制造知识来促进创新[74],汽车的市场、分销路径和质量标准都有较强的全球性和统一性,消费者的偏好也可以划分为某几类主要的标准产品[75]。

如今,电动汽车行业在产品价值评估维度仍然是全球性的,但在创新模式维度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研究创造的新知识(如计算机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科学技术创新正逐渐改变传统汽车产业的全球创新体系。一些新的进入者,如特斯拉和谷歌汽车,将IT 技术和新媒体应用结合,将电动汽车逐渐转化为个性化的高科技设备[76]。尽管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仍然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汽车行业颠覆式的创新和全球创新体系的演变可能会在不久之后产生[77-78]。

2.2 基于系统资源的全球创新体系研究

相对于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全球创新体系主体间的联系更为复杂。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学者认为,正外部性是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产生的,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来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不均衡性[79-80],当采用国际化的视角分析创新体系时,这种不对称性变得更为明显。

一些学者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模式,将促进产业形成的正外部性分为四种类型的系统资源——知识、市场机会、投资和技术合法性,这四种资源都会受到地理区域因素的影响[81]。基于系统资源的研究认为全球创新体系包含不同类型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能创造四种类型的系统资源,并通过多层面的主体网络和制度情境联系在一起。

系统资源受到子系统的主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和制度情境的影响。子系统的边界可以是国家和区域的边界,也可以是基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产生的虚拟边界。例如,一些分散的开放式软件开发社区能促进创新活动,产生正外部性,但这种子系统的边界是基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网络,超越了国家和区域的边界。主体的分布并不集中在某个区域或国家,但仍然能产生知识和技术交流[82]。

全球创新体系的发展取决于资源形成过程中不同子系统的结构耦合,结构耦合与全球创新体系的基本元素(主体、网络和制度)有关[7]。例如,在主体耦合方面,跨国企业能将不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整合,为其他地区的市场和产业服务;在制度耦合方面,一些行业(工程或技术咨询)可能形成全球共享的技术标准,增强市场的规模效应[83];在网络耦合方面,一些国际会议和商贸展会促进了全球创新体系中子系统的信息交流[33]。

由于系统资源是不同子系统产生的,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主体通常并不能直接获取和利用某些子系统中的系统资源。因此主体会通过战略联盟和一些非地理性联系来获取需要的系统资源[84-85]。一些系统资源丰富的子系统形成了相应的创新中心,这些全球创新中心可以集中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也可以体现为国际会议和商贸展会的形式,或者通过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团体的国际网络产生[86]。一些容易获取国际资源的主体(如跨国企业和产业协会等)在促进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一些人才聚集和网络丰富的地区,甚至一些技术专家形成的专业社区也可能形成创新中心[87]。

2.3 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创新体系研究

一些学者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能促进知识交流,全球创新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机遇[88-90]。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的小供应商进入国际市场、获取知识和新技术提供了路径。同时,由于价值链中的产品需要满足国际化的产品质量、流程效率、社会标准等,因此小企业应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这能促进小企业的知识学习和技术创新[91]。

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通常在促进知识创造时不够高效,因此,保持国家的开放性,通过全球价值链吸收国外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92-95]。通过全球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家不仅能吸收知识和技术,还能参与到全球化的知识创造和扩散的过程中[96]。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技术转变的两个方面:第一,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变革涉及越来越多的产业,以及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第二,国际化的技术变革发生得越来越快,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相对落后,深入全球创新体系有助于追赶快速发生的技术变革。深入全球创新体系的方式包括技术工人和研究者的转移、促进国际化的联合投资和研究、鼓励本科生毕业后去国外深造、加强与国外政府的合作等。

一些学者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了影响光伏产业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主要因素,并说明了中国是怎样通过全球价值链在光伏产业的全球创新体系中后来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国企业首先通过技术收购进入光伏产业的模块制造行业,然后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优化行业中的各个部分,同时扩张光伏产业的价值链,提升全球竞争力[58]。驱动技术从全球创新体系转移到中国的主要因素是全球市场的形成、人才的流动性、中国制造行业的灵活性和中国政府的政策激励[56]。

2.4 基于跨国企业和研发活动国际化的全球创新体系研究

一些学者从跨国企业和研发活动国际化的视角研究全球创新体系对创新活动的影响。Pavitt 和Patel 关于跨国企业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核心知识和技术诀窍,相对于其他企业活动的国际化程度要更低。跨国企业通常会在企业总部所在地开展研发活动。因此,跨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通常会受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包括基础研究的水平、工人的技术、能源价格和国家政策等[97]。

企业间的网络和联盟的研发投入活动越来越国际化,同时,投资机构、大学、商业和政策代理、文化和社会规范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Bartholomew 通过对生物科技行业的研究认为,借助全球创新体系,企业可以形成国际化战略合作联盟,这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这种跨越国家边界的联盟是企业在生物科技领域获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方式[98]。

Niosi 和Bellon 利用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数据,对创新体系的国际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对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开放程度进行了比较,利用跨国企业中研发投入、国际化技术联盟、国际化技术转移、国际化资本和商品交易以及国际化科学和技术人员的调动衡量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并得出结论:第一,不同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较小的国家有着较高的知识流动,在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中更多地跨越国家边界,而较大的国家通常受国际技术和知识流动的影响较小;第二,所有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程度都在增长,在过去10年中,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快;第三,不同类型的主体、知识和技术的国际化流动的密度不同,专利的全球化程度最高,研究者的国际化程度最低,基础科学知识相对于技术来说更易国际化;第四,欧盟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基础科学和技术上的国际化进程最快,而日本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第五,国家政策在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日本通过政策限制知识和技术的流动,美国和加拿大则对知识和技术的流动更开放[99-100]。

大部分跨国企业和研发活动国际化的研究都说明,跨国企业的研发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如产品制造)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但企业研发活动的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在跨国企业的内部网络中,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本土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企业获得全球化的技术优势也十分重要[101]。

3 全球创新中心

基于系统资源的全球创新体系研究指出,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为了获取系统资源,需要与其他子系统建立联系,那些系统资源丰富的子系统通过建立大量联系,逐渐形成创新活动的中心(hub),这些中心可以集中在某个地区,也可以通过国际协会、商贸展会、专业虚拟社区等形式呈现[51]。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也指出,地域上的接近能促进主体间的知识交流[102-103],因此创新活动通常会集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形成知识集聚和流动的中心[104]。在全球化的情境下,这些知识集聚和流动的创新中心不仅能促进本地的创新活动,提升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吸引全球代理(如跨国企业、国际投资机构等)在创新中心进行研发和开展知识密集型经济活动[105-108]。全球创新中心对于促进全球知识交流、引领创新和技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1 全球创新中心与全球创新体系

全球创新体系增加了国家间的知识交流,也加大了国家的技术差异化和专业化程度,这两种影响共同促进国家创新活动的发展[109-111]。国家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自身具备技术优势的领域,增强技术的专业化,以吸引国外企业在本国优势领域进行研发和开展经济活动[112]。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在全球创新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可以利用全球创新体系带来的知识溢出和转移效应,获取不同地区的技术优势[113]。全球创新体系的发展提升了创新中心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打造全球创新中心,对于全球化情境下区域的知识创造、创新引领、技术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位置和路径依赖影响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成。技术和知识溢出具有累积性和环境依赖性,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跨地区扩散较为困难,因此通常会在某些地理区域形成集聚[114-117]。技术和知识的集聚能促进创新活动,产生新技术和新知识,使得集聚的创新优势变得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创新中心。历史事件或机遇能促进创新中心技术专长的发展,具有创新和技术优势的创新中心会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剧地区和国家间的技术差距[118]。这种累积性或路径依赖的特性对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行业和地理位置的全球创新中心具有不同特点。跨国企业会根据全球创新中心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创新战略[119]。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建立技术网络,整合不同地理空间分散的创新活动。通过在全球创新中心设置分支机构,可以获取不同地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120-122]。在全球创新体系中,新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的专业性和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通过国际化的战略来拓展技术创新活动,行业中每个技术环节都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紧密相关[123]。因此,跨国企业可以在产业技术相关的全球创新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利用全球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创新体系是对分散在全球不同地区、国家、产业的创新活动的整合和完善,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网络可以实现这种整合[124-127]。Cantwell 和Janne 依据不同行业中全球创新中心的技术领先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将创新中心分为不同层级[119]。来自高层级创新中心的跨国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竞争力,也具备相应的资源和专家来有效管理差异化、独立性的创新分支机构,并从战略上整合各分支机构的研发网络。这使得来自高层级创新中心的跨国企业不仅有较强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吸收能力[128],能高效识别并利用来自外部的创新资源和机会。来自低层级创新中心的跨国企业通常技术竞争力较单一和受限,在国外进行研发活动的动机和能力较弱,投入创新活动的资源和专家也较少。来自低层级创新中心的跨国企业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的主要目标是拓展国内成功产品的海外市场,通常不进行探索性的研发活动,而主要依靠本地知识溢出为母公司提供创新来源。因此,其通过分支机构吸收外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也较弱,对外部环境中知识的感知和机会的识别能力也较有限。

3.2 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态

全球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全球创新中心的知识流动和集聚促进了自身的创新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全球的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国家和城市可以通过发展创新中心,嵌入全球创新体系,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提升创新能力和吸引力[129-130]。

全球创新中心的形式和范围都没有明确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成果影响广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和区域[131],一些学者认为创新活动和知识交流密集的国际化的联盟、协会和网络也是全球创新中心。本文基于Anttiroiko[132]的研究对主要的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态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

表2 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态

续表

3.3 全球创新中心的构建

全球创新中心作为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起源和集聚,能够吸引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创新资源,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和应用、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区域、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学者基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转型研究了全球创新中心的构建过程。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传统上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由于发展中国家研发和技术落后,知识来源缺乏,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动十分依赖跨国企业提供的知识和资本[133-135]。全球创新体系的发展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国际化交流,发展中国家利用市场优势和本土企业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和优化技术,快速升级产业链,这使得一些专业的生产网络中心(specialized hub)逐渐发展为全球创新中心,为全球提供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完成在全球价值链中从低成本制造者到知识提供者的转型过程[136]。

Chaminade 和Vang 对印度班加罗尔的研究发现,班加罗尔从专业的外包生产区域到全球创新中心的转型不是依靠本土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国家、区域政府的支持,而是通过本地高质量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104]。Chaminade 和Vang 认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创新中心的构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胜任力的构建,第二阶段是创新和交互学习。两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创新体系和国际连接的特点如表3所示。

表3 全球创新中心的构建过程

4 讨论

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中心的研究,对已有文献进行了三方面的评述。

第一,通过回顾创新体系的发展,论述国际化和全球化对创新体系的影响,并说明在全球化情境下,采用经典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分析创新活动存在的不足,指出完善全球创新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总结全球创新体系的维度和分类,并通过光伏发电、碳捕获与储存、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四个行业说明了四种类型的全球创新体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归纳了基于系统资源、价值链、跨国企业和研发活动国际化的全球创新体系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三,探讨全球创新中心与全球创新体系的关系,总结现有研究中全球创新中心的主要形态,并以印度班加罗尔为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全球创新中心的构建过程。

全球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中心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学者在全球创新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取得了进展,但通过定量分析验证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还十分匮乏。这些方面的后续研究对全球创新体系理论的完善和全球创新中心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跨国企业国际化主体
大型跨国企业每年逃税885亿美元
聚焦港口国际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研发看企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跨国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问题研究①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在华跨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员工关系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