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恩 张礼堂 黄淑敏 肖兴云 徐华伦 陈丽波
(靖宇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金顶侧耳俗称榆黄蘑、黄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清香气味,为上品食用菌。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野生采集远不能满足需要,人工栽培应运而生。但多年来,栽培方式多样、品种混杂,产量、效益差距很大。为规范金顶侧耳生产技术,在生产情况调查、品比试验、配方试验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及栽培农户研讨,总结完善了金顶侧耳不同栽培方式的生产技术,以期为金顶侧耳产业发展助力。
该方式适宜于春季和初夏供应市场,技术要求低,投入少,产值低,适合初学者采用。
1.1品种:83520、“野榆”。
1.2配料:用铡草机铡过长5厘米豆秸90%、麦麸5%、玉米面3%、石灰1.8%、磷酸二氢钾0.2%、加水至料含水量达55%。
1.3蒸料:常压蒸锅达到100℃时保持8~10小时。自然降温到28℃时出锅。
1.4做床:在大棚内做床宽80~90厘米,床深15厘米,在做好的床内撒适量石灰消毒,然后铺上幅宽120厘米地膜,接下来播种。
1.5播种:4月上、中旬进行。先在膜上撒一层菌种,用量每平方米1袋,后撒一层培养料,厚度5厘米左右,同样再撒第二层菌种、第二层培养料,第三层菌种、第三层培养料,在第三层培养料上撒第四层菌种,总计为四层菌种三层培养料,总厚度15~17厘米。然后覆上地膜将播种后的培养料包好。膜上覆土5厘米厚。播种量为每平方4袋菌种(17厘米×33厘米)。
1.6发菌:大棚上盖遮阴网调节温度,适宜在低温12~18℃条件下发菌,以减少杂菌感染。一般到6月上旬即可发好菌,进入出菇管理。
1.7出菇管理:菌发好后撤掉膜上覆土,揭掉地膜覆上一层3厘米腐殖土,在腐殖土表层覆一层柞树叶,以不漏土为宜。喷水使空气湿度达到80%,控制棚内温度在28℃以内。
1.8采收:当菇蕾长成蘑菇后一定要在成熟散发孢子前采收。
1.9养菌:第一茬菇采收结束后,停止喷水,保持温度22~28℃之间养菌,促进菌丝生长积累营养,一般经过7~10天,再次喷水增加湿度转入出菇管理。第三茬菇采收后,一个生产季结束,清除培菌后废料。
该方式以冬季供应市场为主,技术要求高,投入大,产值高,适合有熟练技术的农民采用。
2.1品种:吉林农大选育的旌旗1号、83520、“野榆”。
2.2配料:豆秸粉90%、麦麸5%、玉米面3%、磷酸二氢钾0.2%、石灰1.8%。加水拌匀达到含水量55%左右。
2.3蒸料:用方便袋装拌好的料3千克,装入常压灭菌锅中灭菌,当锅内蒸汽达到100℃时保持6小时后,锅内蒸料降温到28℃即可出锅接菌。
2.4接菌:一般在12月下旬至2月中旬完成,在接菌帐中接菌,每袋菌种(17厘米×33厘米)接种45个菌袋。
2.5发菌:将接菌后的培养袋放入发菌室进入发菌管理。发菌室温度以18~23℃为宜。因品系不同一般经过15~28天即可完成发菌,转入出菇管理。
2.6出菇管理:为了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在温室内搭建三层床用于摆放发好的菌袋。搭建菇床以操作方便,底层床离地70厘米为宜。将发好的培养料袋并排摆放在床上,打开袋口覆1厘米腐殖土,土表盖一层树叶。温室需要人工加温。白天保持温度在18~26℃,夜晚保持在13~18℃;温室内喷水使湿度达到80%为宜。
2.7采收:一般2月中旬至4月中旬即可开始采收鲜菇。
2.8养菌:第一茬菇采收结束后,停止喷水,保持温度22~28℃之间养菌,促进菌丝生长积累营养,一般经过7~10天,再次喷水增加湿度转入出菇管理。第三茬菇采收后,一个生产季结束,清除培菌后废料。
该方式采菇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用工量大,后期管理较简便,适合冬季清闲的农户采用。
3.1品种:可选择本地栽培多年的黑龙江品种83520、吉林农大选育的旌旗1号。
3.2培养料配方:粉碎的豆秸90%、麦麸5%、玉米面3%、磷酸二氢钾0.2%、石灰1.8%。
3.3榆黄蘑墩规格:榆黄蘑墩高1米、直径0.8米,菇墩中间为直径20厘米的空心。根据菇墩规格制作生产前做好相应的铁皮模具。每个墩需栽培干栽培料75千克左右。
3.4开水煮料灭菌:在当地2月中旬到3月下旬进行,将粉碎的豆秸放入加有石灰和磷酸二氢钾的水中浸泡,浸泡时间为20小时。砌一个灶坑,上面安放一个长300厘米、宽200厘米、深80厘米的铁水槽。将铁槽里的水烧开后,用铁叉把浸泡过的豆秸拌入麦麸和玉米面放入沸腾的水中煮10分钟,然后捞出放在水槽一侧的控水板上沥水,沥水后的豆秸运到大棚内做墩方便的铺有塑料布的地上自然降温。
3.5菇墩制作:蘑菇墩在出菇场所制作,做好的菇墩不再挪动位置。将铁皮模具放在出菇的地点,铁皮内侧衬入地膜用于包裹做好的菇墩。将菌种掰成块状放在盆中备用。先往模具内的底侧地膜上撒一层菌种,用量1袋,然后将降温到28℃的培养料撒在菌种上,用木板压实,厚度10厘米左右。然后同样撒一层菌种压一层培养料直到把整个模具内装满培养料为止,墩的表面再撒一层菌种,总计十一层菌种、十层料。然后移除铁皮模具,用地膜将制作的菇墩封好即可。制作一个菇墩用11袋发好的菌种。
3.6发菌管理:利用大棚内自然温度低温发菌,棚内发菌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温发菌有利于抑制杂菌生长。可采取大棚遮阴的措施降低棚内温度。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菇墩经过大约40天发菌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3.7出菇管理:当菇墩表面出现菇蕾时揭掉菇墩表面的地膜,采取遮阴和通风控制大棚内的温度白天在28℃以内为宜,通过喷水增加棚内空气湿度以有利于菇体生长。菇墩培养料多出菇时间长,出菇时间可从4月上旬一直到8月下旬结束。
3.8养菌:第一茬菇采收结束后,停止喷水,保持温度22~28℃之间养菌,促进菌丝生长积累营养,一般经过7~10天,再次喷水增加湿度转入出菇管理。第七茬菇采收后,一个生产季结束,清除培菌后废料。
菇墩栽培还可以秋天在温室内做菇墩,利用温室内自然温度发菌,等到冬季给温室里加温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