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让课外阅读真正进行”这一观点出发,具体阐释了关于这一观点的三个方面的思考:把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课内阅读对接起来,把课外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时代对接起来,把课外阅读的任务与成果展示对接起来。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成果展示;对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70-02
【作者简介】桑苗,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江苏邳州,221300)教师,高级教师。
虽然,连年带毕业班,但笔者每年都要开设一节关于“三行诗的阅读指导”课。
正值诗意青春的学生,每天埋头于题海。课外书对他们来说,就是另外一个“战场”,摘抄名句、积累素材,提高作文分数是其阅读的主要目的。“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早已远离他们,真正愉悦的阅读体验也不复存在。“诗”对他们来说,是个“陌生而奢侈的梦”。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织梦”。笔者试图通过对“三行诗”的阅读,让学生因高考而疲惫的心灵轻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三行诗”是诗人李佰忠参考梨花派的形式,以三行为体裁所持续写的诗,最初发表在博客上,逐渐流行起来。它以短小精美的形式,清新雅致的语言,直白真切的情感,被大学生所青睐。
笔者执教的阅读指导课上“三行诗”的阅读是以“读—赏—评—写”的模式进行的。多次的“三行诗”阅读指导和反思,使笔者对课外阅读的开展有几点深刻的感触。
一、让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课内阅读对接
笔者通过多次教学实践证明,“把课外阅读与学生课内阅读对接起来”,学生的活动就有了抓手,学生就更主动,活动更充分,阅读的效果自然就更好。
“三行诗”的阅读课上,以“读、赏、评、写”四个任务组成任务群。很多课外阅读的课堂是没有读书声的,其实朗读是训练也是展示。声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起伏,感情的处理,都反映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程度。这正是“读”这一环节存在的重要意义。“赏和评的过程”要求学生借助已学习的唐诗宋词的鉴赏经验来交流,鼓励个性化表达。交流经验的过程,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学生从“意象”“情感”“语言”“手法”几方面细细品味小诗,迁移运用了很多鉴赏术语,还呈现了一些个性化的表达。“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初读往往是感性的,一番鉴赏之后,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处理更加贴合诗歌本身。“写三行诗”这一环节,又回到了语言运用上来,它综合反映了学生对“三行诗”的阅读能力。“读、赏、评、写”的过程是学生从初步体会语言文字到深刻体会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这与课内阅读的规律是一致的。
中小学教材副编审张传宗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学科的基础和核心。”“语文学科的各项活动,都应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力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理应与课内阅读的相关训练对接起来。
二、把课外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对接
在网络信息横行的时代,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本阅读的地位也受到了极大地挑战。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进行无声的语言交流,它需要静心、入心。“快餐文化”好吃但营养不足;“经典文化”营养丰富,但样式不够。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能轻松愉悦地享受“精神大餐”呢?
笔者认为要把课外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起来。给课外阅读注入“时代的潮流”“生活的清流”,课外阅读定会“天光云影共徘徊”。
比如,“三行诗”深受大学生青睐,因此,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都举行过“三行诗创作比赛”。所以,当笔者把这些大学“三行诗”比赛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本来就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的学生对此节课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读“三行诗”的环节,课堂宁静而芬芳,时而温情甜蜜,时而凄迷忧伤,时而苍凉无助,时而坚定铿锵……学生用青春的声音传递那些来自遥远的诉说。评“三行诗”的环节,学生跃跃欲试,有些学生用了“字短情长”,“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波涌动”等语句来评析,显示出心灵与精美文字触碰的灵感,这样的课堂激活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三行诗”的阅读,高中时期学生学习强度大,课余时间,学生要想轻松从容地读整本书,不是件易事。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把书的内容简介、精彩段落、名家点评,做成书签或PPT,配上优美的图片和音乐展示给学生,既满足了学生阅读需求,也愉悦了阅读的过程和体验。
大文学豪、大思想家笔下的经典名著,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深藏着深刻的思想。有很多关于修身、学习、交友的警句,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对接学生的生活,把名著阅读与影视欣赏联系起来,让课外阅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经典作品的内容价值,进行思考、评判,汲取智慧,学以致用。
三、把课外阅读的任务与成果展示对接
传统的阅读课上,语文教师会布置阅读的任务,检查阅读结果,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带有明显的应付色彩。把课外阅读的任务与成果展示对接起来,学生不再为应付检查而展开阅读行动,不再单单为了“作文分”而奋斗,而是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完成“真实的言语成果”的真实活动。
比如,“三行诗”的阅读课堂,最精彩的还是要数“评三行诗”和“写三行诗”,笔者呈现了三首诗,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名校,均为“三行诗比赛”的第一名。学生分组化身为评委,推荐出最佳作品,并附上推荐词。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和神圣感。学生热烈讨论,从词的意象选择、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几方面认真比较斟酌。等到班级评选结果揭开,学生兴奋不已,为自己的选择欣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体验是细腻的、真切的、愉悦的,收获是丰满的。
“写三行诗”的过程,笔者投影了一些校园风光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抓拍照,并配上朴树的歌曲《那些花儿》,营造了特定的写作氛围。学生蘸着青春的迷茫和梦的畅想,写下一行行湿漉漉的文字:
天上的风筝/在等风/也在等你/。
飞舞的粉末隐隐的白发/分不清谁的容颜/染白了谁的光阴。
藤萝花开三季/我们就将分离/楼前的新绿蓊郁成永远的回忆……
圖文并茂,音乐渲染,写诗、读诗就应该如此诗意铺展。学生把创作的作品,以喜欢的字体,抄写在彩笺上,折叠成不同的艺术品,展示在教室外的走廊文化栏中。那一片枫叶,一叶扁舟,一朵淡梅,一弯明月,都记载着一段真实的回忆。
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室申宣成博士认为,“生活性、趣味性、应用性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关键。”当语文教师利用教学智慧,整合阅读资源,把课外阅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内心需求对接起来,课外阅读就会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道场。课外阅读就成为“没有人催促,我就是想读,我就是要读”的美好享受。
【参考文献】
[1]张传宗.论语文学科如何深化改革[J]中学语文教学,2017(04).
[2]王荣生,申宣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