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玲
【摘要】环境保护的呼声从上世纪持续到今日,全球环境质量仍然在持续下降,环境保护的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环保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之一,课堂是渗入环保教育重要的载体,学校应当重视发挥通识课重要作用,在汉语语境中融入环保教育。
【关键词】环保教育 汉语语境 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206;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221-01
一、国内外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一)国外通识教育
19世纪欧美一些学者发现大学分科过于专业、学生所学知识被严重分割,于是开始研究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有能力将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以及其他知识融会贯通。通识教育由此诞生,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是第一人将“通识教育”一词引入大学,他认为“学院应该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一直以来各个国家都注重建立起专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罗伯特·赫钦斯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真理: “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我们决不能办好一所大学”。
(二)我国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我国通识教育的理念早已有之。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八目”与现代通识教育培养“完人”的理念相似。在传统的大学教育理念中长期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推进带来了人们对通识教育的正确认识和重视。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先后下发文件出台政策法规,提倡素质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进行素质教育试点。素质教育离不开通识教育, 一些著名的大学率先进行通识教育改革,北京大学有“元培”计划、中山大学有博雅学院、南京大学有“三三制”改革等。
二、 我国高校通识课汉语语境现状
(一)不是任何人都懂课堂汉语语境
不是每个人都对教学中的汉语语境有相当敏感的能力和设计能力。常见一些高校通识课枯燥无味,教师不能善用汉语营造语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课堂中师生对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认识和掌握的不同会产生冲突和障碍。语境的让步、分析、和解、和谐、默契、升华等都左右一课堂内容的控制和质量。通常同一个班级在一学期内语境习惯相对比较稳定,语境即言语环境,教学过程中汉语语境需要体现“中国文化”境界,才能在通识课的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语境。
(二)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对比借鉴
许多高校功利性实用主义倾向占据上风打压通识教育,这一点是国内外高校的通病。不可否认繁荣的专业教育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但环境问题也随之严重。高校通识课主要问题有:一是认识错误,认为通识课作用不如专业课,课程安排随意,教师匹配随意。二是重科研轻教学。教育变得功利化,学校素质教育难以潜心思考和研究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素质问题。三是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仍需加强。通识课往往归属于公共课程教学部,有些高校只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四是我国通识教育发展与改革历史短,仅有20多年。放眼国外,美国的通识教育有150多年历史,走在世界前列。日本通识教育的历史时长和我国差不多。它们的通识教育有向专业教育妥协的迹象,但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学本科阶段的核心要素之一。
三、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在汉语语境中融入环保教育
(一)通识课中环保教育很重要
2014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在武汉发表了演讲特别谈到“中国大学的导向出了大问题”,同年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在新生开学典礼讲道 :“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人的本质是道德性的,因此能拨动大多数学生道德心弦的课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教育。课堂里需要营造语境对环境的关心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论述和批示达300多次。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需人人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最有效的办法,通识课中融入环保教育很重要。
(二)在汉语语境中融入环保教育高效打造通识课
每一次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用心工作。坚持一门课的授课核心理念,善用汉语在每一次课中营造良好的语境,方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谈实施教育。首先,学校应该挑选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格教师任教通识课,其次,在制度和管理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实实在在地履行通识教育培养完人的职责。笔者多年来坚持注重营造课堂语境,将环保教育融入课堂中,实践证明不但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和行为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维护身边的环境甚至提出有效的见解和意见。
参考文献:
[1]王义道.通识教育使命及其多样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6-13
[2]刘敬钰.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互补性[D].吉林大學,2006